博客作为公共舆论载体的特性研究

时间:2022-06-17 06:40:52

博客作为公共舆论载体的特性研究

作者简介:黄静,女,(1987.3-),籍贯:安徽省淮北市;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三年级;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摘要:博客不仅是一个重要网络传播渠道,更是一个虚拟的公共论坛,其在引导、构建公共舆论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博客的诞生不仅仅是创造了更广阔的公民话语空间,在更大意义上是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舞台。它可以对公共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加速影响公共事件进程,还会对公共舆论和公众本身产生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09年新浪博客的流量、内容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博客作为公共领域载体介入公共话题所表现的特性,希望对未来网络社会管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博客;公共舆论;外在性影响

博客早期就是个人网站,后来一些网站借助简单易用的主页生成软件,以此人人可用来创建个人网页而形成现今的博客。目前国内的主流网站上都提供了博客的服务,归结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

1) 作为网络个人日记。

2) 个人展示自己某个方面的空间,让更多人了解你。

3) 网络交友的地方,能认识各行各业的形形的人。

4) 学习交流的地方。

5) 抒发个人感情的地方,把自己所想写在日志里,不受局限,言论自由。

6) 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企业形象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年里,博客的应用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腾讯、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在博客服务方面的积极推广,仍然延续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博客介入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逐步升温,公共舆论的影响也日逐增大. 那么博客作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主要公共领域载体又有哪些特点呢?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着重归纳了以下特征:

第一 ,博客覆盖性广,并呈公开、社区化特征。

根据CNNIC第23次报告结果,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

这些都反映了博客的使用覆盖范围在增加,并且网民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参加讨论的情况也在上升。

以新浪博客为例,新浪博客的注册用户可以免费注册,最初是有名人博客引发了博客热潮,于是网民开始关注这些名人博客的动态,并参与讨论,后来过千万的用户都注册了新浪博客,更新速度也每年递增。从新浪博客首页可以看出,博客已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公开的公共主页,根据博文的内容,新浪博客板块分了娱乐、文化、体育、女性、IT、财经、汽车、房产、教育、游戏、军事、星座、美食、家居、育儿、健康、趣味、以及草根名博这些板块。网民打开新浪博客首页,就会浏览到当日的博文主要内容,新浪博客会将当下流量排在前几位的博客标题置于每个板块内,方便网民浏览与点击关注。另外,还设了搜索引擎,对有特定事件关注需要的网民,可算比较省时省力。另外每一个板块内都还有各个板块的名人,譬如文化名人,财经名人等等,这些是新浪主推的博主及博客。

从这些可以看出,新浪博客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公开性较高、框架明确、服务周到的网络社区。

第二 ,对公共话题的关注性持续升温

本文通过对新浪博客2009年的博文统计,希望可以看出网民利用新浪博客,参与与讨论公共事件的比例。

首先,使用了分类汇总的方法。

方法:以8天为间距,以月为单位,选取每一个月份的四天,统计每一天的博文流量排行100名(因为新浪系统的问题,个别月份不足100名),再取每日排行的前20位博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筛选。

类别包括:公共事件与私人事件

从表一可以看出,网民在博客上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较多,56%的话题是与公共事件有关联。说明相当部分的网民仍然是乐意采用博客这种形式公开发表或参与对社会上公共事件的观点与看法的。

第三,博客对公共话题关注的领域有特定性

1.关注领域集中

通过对以上的公共话题进行分类分为:

文化体育类、财政经济类、教育科学类、军事外交类、其他杂谈、以及国际新闻类这六个大类别。

分别以1、2、3、4、5、6表示这六大类。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个月份中,文化体育与军事外交这两大类别的关注程度最高,从整年来看,军事外交类占31%.文化体育类占27%,两类共占公共事件讨论的58%,说明网民在博客中关注的领域集中在这两部分。

2.选择性关注―博客区别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特征。

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我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

根据新华网的统计,我摘取了09年国内五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分别为:国庆阅兵、重庆打黑、杭州5.7飙车撞人案,贾君鹏事件、甲流H1N1大爆发。

表三:

事件国庆阅兵重庆打黑杭州5.7飙车撞人案贾君鹏事件甲流H1N1大爆发

相关博文数量106911461270894967672149331525399450

除了国庆阅兵事件在发生前后的每日排行榜上都有上榜的博文,其他事件在发生后的两周内都无相关上榜博文,出乎意料,这些公共事件并非在博客上引发广泛热议,帖子数是很多,但是思想观点散落,没有引起集中关注。

如果博客作为国内重大公共事件的探讨公共领域,那么理论上说这五件事在发生后应当在博客上引起较广泛的关注,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我猜想这是新闻组以及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替代效应”。因为公众从这些大众传媒及官方新闻组得到的新闻带有强制规范性,大众传媒报道的新闻带有的立场往往形成意见气候,社会公众潜意识下会赞成、认可由新闻组及大众传媒放出的消息,然后不再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重大事件多数都是由官方消息,然后立场明确,公众在博客这一领域就很难自发再对这些事件发表观点。当然,如果名人博客如果有人提及这些事,点击率和跟帖率依然还是较高,大部分均表示赞成,很少再有人参与交流。

这仿佛就是博客作为网络社区和其他网络社区的一个典型特点,如果大众均从其他渠道知道这件事,即如果公共事件本身的公开程度越大,那么在博客上的集中关注度和交互程度会呈现下降趋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博客更倾向于挖掘被隐藏和掩盖的公共事件,网民更倾向关注这些。

第四 “精英控制”现象较为严重

下表是截止到2009年总流量排行占前50位的博客与博主及流量统计。

其中,32个博客的博主均是在开博前为社会知名人士,18位属于开博前的草根人士。

这从中反映,虽然博客的出现确实为极大一部分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使得每一个博客都成为一个传播信息和新闻的媒体,摒弃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控制角色,无论精英还是草根,发言的机会都是均等。从此种意义来讲,博客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但是,开放性并不等于公开性,我们可以发现不仅在新浪网博客首页上主推名人博客,点击率之首也往往是名人博客,这些都是名人效应,因为社会公众对名人的言论的关注性居高不下,甚至于他们说一句话,就能引起广泛热议,而普通大众的言论首先没有名气宣传,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掩埋,还有些利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才能有较高的点击,这样以来,媒体和网民双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大部分普通博客名义上在“发声”,实际上却“无声”,技术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普通网民关心的大事远远不及名人博客里的日常琐事拥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普通人的关注并没有最后形成公众讨论的公开话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而只是在开放平等的名义下承受着被隐藏与受控制的压迫。

第五 私人信息公共化,理性基础薄弱;

统计十二个月份中点击数最高的十二篇博文

其中,4个月份的点击数最高的博文属于非公共事件讨论,占1/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私人信息容易被置于博客广大网民热议中,由于博客的相对大的开放性,个人更容易把情感和明星的隐私放在博文中,并且也会引起广泛热议。

对照这十二篇博文评论的理性与非理性统计

经计算,平均理性比例为43%,这充分说明大部分网民在参与公共事件讨论中都只是作为情感宣泄,甚至更有些人用粗俗低下的语言谩骂,这些并没有发挥博客作为交流讨论公共事件的网络社区的功能,更有趋向于自我情感的吐露和宣泄。

综上所述,博客参与公共事件的特征改变了以往民间传统讨论公共事件的模式(上访、听证、书信等),一方面博客的低门槛使得它扩大了公共事件讨论的参与范围,公众可以更自由地参与与讨论,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舆论监督、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门槛低、公开化、网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难免会有极端不理性博客行为的产生,这对于网络社会文明发展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本文呼吁在全民参与公共事件的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博客完善、规范制度体系也应加快力度。(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上一篇:城管打人是不是职务行为? 下一篇: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