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诗 赏夏景

时间:2022-06-17 01:50:21

品古诗 赏夏景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词里描写夏天景致、抒发对夏天的感受的句子有很多。品味这些古诗词,全身心地沉浸到佳句中,往往会感觉心头生津,满室生凉,不失为一种消暑的好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③卧闲敞④。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⑤无知音赏。

感此⑥怀故人,终宵⑦劳⑧梦想⑨。

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未曾入仕,因而又被称为孟山人。生于盛唐,早年有志入仕,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居田园。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远不如王维诗的境界宏大,但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注释:①山光:山上的阳光。②池月:池边的月色。③开轩:开窗。④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⑤恨:遗憾。⑥感此:有感于此。⑦终宵:整夜。⑧劳:苦于。⑨梦想:想念。

参考译文:山中的太阳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落,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在一旁欣赏。在这良宵生出感慨,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苦苦地思念。

赏析提示:此诗写的是诗人夏夜在亭中纳凉时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月亮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浴后纳凉,表现闲情逸致。五、六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此诗不过是要表现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没有十分特别的思想内容,然而诗人对各种感觉的表现细致入微,使得全诗诗意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中间的六句似对非对,具有朴素的形式美,诵读起来“有金石宫商之声”。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有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当属纳凉消暑之佳句。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①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③一院香。

诗人简介:高骈(pián),字千里,唐末大将,生于禁军世家,是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历任天平、西川、荆面、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

重点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②水晶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③蔷薇:一种观赏性植物,茎长似蔓,需搭架供其攀援生长。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馨香。

参考译文: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的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时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晶莹剔透的珠帘,满架的蔷薇散发出清香,整个庭院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提示:这是一首描绘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起句平平,但仔细品味“阴浓”二字,可知其不独状树之繁茂,且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只有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还有深浅之“深”意,即树阴密而且深。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里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这个“入”字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得到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察觉到有风吹过,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再写“水晶帘动”,那就让人感觉味同嚼蜡了。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中时,忽然飘来一阵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还巧妙地照应了上句的“微风起”。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自幼嗜学,尤喜读《春秋左氏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

参考译文:初夏四月,天空在下过一场雨后刚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赏析提示:这首诗寓情于景,状物抒怀,托物言志。诗的语言浅显,描绘的画面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清和雨乍晴”“当户转分明”,作者用我们熟悉的景物表现出初夏的清新。“乍”“转”“起”“倾”等词,使景物显得鲜活生动。紧接着转到写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将“柳絮”与“葵花”对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被称为“”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意即对国家忠贞不二。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①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②。

诗人简介: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1059年(嘉四年)中进士。历任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1042年(元丰五年),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宋哲宗时,转左仆射。元年间(1086~1094)被贬,赴陈州,后转任安州、邓州。

重点注释:①纸屏:纸糊的屏风。②沧浪:本指水的青苍色,此处指代江湖。

参考译文:夏日在亭子里纳凉,躺在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醒之后,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湖上传来阵阵渔笛声。

赏析提示: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之后,表现了诗人的闲散之态,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用藤皮茧纸制成,屏上常以梅花、蝴蝶等图案装饰。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神清气爽;看到“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的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信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睡起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做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想起昔日自己曾是布衣平民,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处,如同做了一场大梦。诗人“莞然独笑”,是在梦中有所悟,领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而一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当听到了“数声渔笛”时,他归隐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①软齿牙,芭蕉分绿②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④。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任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重点注释:①留酸:啖梅酸牙的感觉。②分绿:形容芭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到纱窗上。③无情思:指日长人倦,小寐起来,显得很懒散。④捉柳花:状写儿童专心嬉戏的情景。儿童的天真浪漫与作者的羡慕之情跃然纸上。

参考译文:梅子的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感觉无聊,闲着无事便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赏析提示: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感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首诗反映出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诗人写午睡初起,无精打采,当看到追逐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不禁沉醉其中了。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触景生情,顿生童心。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的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被它从睡梦中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太可惜了。

上一篇:朴素自然的人生真味 下一篇:例说与音乐有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