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行旅,岛屿之东

时间:2022-06-17 03:06:32

书店行旅,岛屿之东

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韩波(Arthur Rimbaud)曾有诗云:La vie est d’ailleurs(生活在他方),意谓从平日一切习以为常的现状里出走,不惟仅止于一种心灵上的放逐,其实亦是为了重新寻找内在更真实的自我。

尤其当我经历一阵繁忙生活过后,疲惫的身心每每盼着一股宁静,总迫不及待趁机收拾行囊——搭上太鲁阁号列车,抛开一切喧嚣与烦躁,远离台北城市,前往岛的东边,向壮丽多姿的海岸山脉奔去——或想象投入太平洋的怀里。

相隔四十年前,三十五岁的诗人杨牧正在西雅图的太平洋沿岸看海,蓦然思及身在异国的岸边浪潮必是从大海遥远另一端的岛屿故乡奔涌而来,便有感而发地写下《瓶中稿》:“当我涉足入海轻微的质量不灭,水位涨高彼岸的沙滩当更湿了一截。当我继续前行,甚至淹没于无人的此岸七尺以西,不知道六月的花莲啊,花莲是否又谣传海啸?”

车窗外,眺望海湾的末端依着层峦迭翠的中央山脉,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湛蓝海面,一边则是变动仍在拔高的山势。于此坐看潮涨潮落,听任海风轻拂,心境即随之如山稳重、似海宽广。到了城里,几乎每一个弯进去的街头转角都有着很复古的画面,稍不留意便易擦身错过,但见市区内参差座落、大量低矮的日式木造老屋隐身在巷弄中,斑驳的门窗壁面诉说着岁月洗练的沧桑,乍觉时间似乎在这里缓慢移动或静止了。

山海莽莽,洄澜邂逅。时光流转,晃晃悠悠。

花莲,在我印象中仿佛就是个山海相连的迷人后花园,一处适合漫游和怀旧的城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伴随着缓慢的生活步调下,平常日子过得悠闲而简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每一寸根须扎实于这一处丰润水土,怪不得花莲人的性格大多真诚热情、直爽乐观、自然不造作,就连当地少数几家旧书店也都透着一份仅属于花莲独有的质朴气味。

因缘际会“旧书铺子”

自从投入写作生涯陆续出书的这些年来,我似乎和花莲的旧书店特别有缘。

回溯2003年5月,花莲市博爱街上开始有了第一家旧书店——名曰“旧书铺子”。出身美术背景(复兴商工美工科)的店主张学仁原先在北美馆工作,离职后一度贩卖艺术图书,随之于台北士林经营专业画材生意,其间常有机会与艺术家往来,却也因此意外卷入艺文界的风风雨雨,加诸台北过度繁忙的工作压力,更令他深深厌倦这般都市生活。此时他突然想念起当年被分发在后山服兵役期间所感受的大山大海,遂毅然决定和太太两人迁居花莲。起初他一边四处找工作,另外也在美仑住家的小区回收场当义工,常看见许多因主人身故或搬家而被丢弃的绝版书籍、画册、地方文献史料、老照片等都被当作废纸送进垃圾场,于是他一点一点捡回留存,孰料没多久竟在家中积攒了上千本书,后来在某个机缘下即以每月八千元(新台币)租金租下博爱街的店面,开设了“旧书铺子”,也让他从此在花莲安身立命。

书店开张一年多,由于租约到期,“旧书铺子”搬迁至节约街的“东益印刷厂”旧厂房——此地亦是诗人杨牧青年时的故居所在(当年杨牧曾以笔名叶珊在这里刊印他的诗集《水之湄》、《花季》)。彼时素有“古物狂”称号的张学仁在进行整修时,发现挑高的屋顶藏着精致古朴的桧木梁架,便主张把天花板拆下,让整个屋顶结构外露,既美观又通风。来访的客人只要一踩进门,迎面尽是扑鼻的桧木香与书香,包括店内书架都是几块空心砖、木板简易搭成的,铺子内还珍藏了一台昔日印刷厂使用的裁纸机——充作张学仁平日整理旧书的工作台,至于当年留下的老旧玻璃柜,则是用来摆放老板珍藏的花莲作家签名书。

于此,就在当地爱书人士口耳相传,以及诸多报章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由杨牧老家印刷厂改成的“旧书铺子”很快便引来读者大众广泛关注,成为花莲在地象征怀旧文化的知名景点。彼时眼见“旧书铺子”慢慢闯出名声的那些年,正恰逢台北旧书业迈入新旧世代改革、且开启了另一波新型态旧书店风潮的转型期,包括像是龙泉街的“旧香居”、台大师大的“茉莉”、天母的“胡思”等,几乎都是在这段期间(2002~2003年)陆续开店。

当时,无独有偶,远在东海岸的后山花莲也仿佛随着这股旧书新浪潮相互应和,几家旧书摊铺纷纷创立。先是2003年3月开始有了一家“中古书摊”,由刘月华与黄柳池夫妇俩以小货车流动摆售的方式,每天从早上七点到中午十二点在重庆路附近的古物旧货跳蚤市场卖书营生(后来刘月华的“中古书摊”于数年后率先退出旧书买卖这一行,目前则是在花莲市化道路租赁一处小小摊位贩卖有机蔬菜,店名“春田有机蔬菜铺”)。此外又有张学仁的“旧书铺子”,以及2004年初由吴宛霖与吴秀宁在建国路合开的“时光二手书店”,这三家店主人不惟性情与趣味殊异,书店本身也各有擅场及地缘关系,为原本缺乏书店文化的花莲地区增添了一道道可观的旧书风景。因着这份微妙的因缘,2004年5月《东海岸评论》杂志特别为此策划了一期“猎旧书”专题,采访撰文的编辑“小各”还昵称上述三家业者为花莲旧书市的“铁三角”。

吾人幸甚!得遇久居花莲小镇的青年藏书家、同时也是我在台大城乡所的老同学何立民的引荐及协助,方能有机会恭逢其盛,几度往来后山书肆淘书,见证花莲旧书业那一段“曾经最美好”的时光。

及至2010年10月,“旧书铺子”因店面租约问题(屋主决定改建大楼)而再度搬家撤柜,迁移到了光复街。当时的新店面甫开张不久,旋即受张学仁老板之邀——首度对外举办的第一场公开活动,就是我的《装帧时代》新书演讲会。还记得那天几乎所有住在花莲附近爱好逛旧书店淘书的书痴书迷们差不多全都到齐了,甚至还有人带来自家收藏的旧刊珍本,不吝与现场其他读者分享,其纯朴热情最令我深刻难忘。另外当天“时光二手书店”女主人吴秀宁也来了,且在活动结束后即邀我下一部新书问世时能够去她那儿办一场演讲,没想到很快过了一年,我又因《装帧台湾》这本书的出版而和“时光”就此结下缘分。

邂逅“时光二手书店”岁月流转

“来花莲,主要还是为了探望这些书店的老朋友”,我经常对早在“台电花莲区营业处”工作多年、占“地利之便”的老同学兼书友何立民开玩笑说,“全花莲也就只有这么几家旧书店,他们平日所进的那些文学艺术类绝版书,这些年应该差不多都被你全部搜光了吧。”由于我俩在旧书领域的收藏嗜趣与品味相近,平日闲暇也都颇爱走逛旧书店及跳蚤市场,因此便有了这番默契:凡是他才刚逛过的地方,往往让我无书可买;反之,亦然。

而我一直以来有个宿愿,那就是盼望能在花莲的旧书店买到当地耆宿骆香林(1895~1977)晚年(82岁)自费出版的摄影集《题咏花莲风物》。此书中收录黑白照片121帧、彩色63帧,并搭配作者的古典诗文加以题咏,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六十年代花东土地的山川景观、风土人物与民俗风情。只可惜我走访各处书摊多年始终没能入手,至今仍深以为憾。不过,正如俗话“一失必有一得”,随之靠着老友何立民的带门引路,倒是让我在中华街找到某间二手古物店,意外搜得了近代“花莲音乐之父”郭子究于1972年灌录发行的、基督教救世传播协会“天韵歌声”混声合唱团(台湾第一支全职的基督徒合唱团)所演唱的《郭子究合唱曲集》LP黑胶唱片。

“春朝一去花乱飞,又是佳节人不归……思归期,忆归期,往事多少尽在春闺梦里”,每回顺着中山路往建国路的方向,走进这家名唤“时光”的书店,脑海中总不自觉想象着郭子究这阙《回忆》的曲盘歌声宛若从日式老屋内斑驳质朴的木制课桌椅、靛蓝的窗条之间汩汩流出。在昏黄微醺的灯光下,伴随着那一缕复古怀旧的气息回荡其间,让人仿佛感觉时光倒流,径自坠入了遥远的岁月里。

约莫2006年左右,我初次造访了邻近林森路与建国路巷弄交会处的“时光”——其外观以连续两幢日式木造平房打通的著名书店。拉开淡橘色的老旧木门吱吱作响,入内即见柜台(兼吧台)后方墙上贴着一张《二手书之恋》电影海报,平台架上饶富特色的文学书籍随兴摆放、错落有致,还有靠窗边古早的台灯和书桌、温暖的老式沙发椅,以及留言簿上满满都是过往旅人书写着每个当下回忆的涂鸦,当然更少不了终日慵懒卖萌的店猫Woody与店狗小黑。这一切的一切,至今大抵也都没什么变动,多年来似乎就只是一直保持着它原本的样貌。

或许,这些年“时光”唯一最大的改变,即是书店女主人之一的吴宛霖选择走入婚姻、退出经营,再加上前三年业绩不理想,因此决定把开书店的梦想留下来给昔日一起在花莲长大、亦曾共同待过大爱电视台工作的同侪好友秀宁接手。

从“时光二手书店”到“时光1939”

某日在“时光”店内闲聊时,我不经意问起书店女主人秀宁当初为何能够执着于独自将书店持续经营下去?“就觉得很不甘心啊”,只记得那时秀宁语带爽朗地说,“我认为首先是我们自己还不够努力,然后整个书店未来的面貌我都还没有把它弄起来,做到我理想中的样子,仗还没有打完啊!”

于是乎,就在她尽管曾经受挫,却仍毅然选择“要坚持到底”的这份信念鼓舞下,秀宁开始重新调整书店本身的营运方式与策略,比如首先将架上所有的书做整理,再淘汰掉某些不适合书店属性的书,让收书与卖书之间经常保持流通平衡。果然过了一两个月后,业绩终于慢慢回升起来。对此,她表示其最直接的关键就在于让店员随时勤于“擦书、上书”,这样子书才会一直流动,业绩才会提高,“所以说,要当一个二手书店的店员,她最喜欢的工作应该是擦书才对”,秀宁如是说道。

之后,随着“时光二手书店”的营运收益日趋稳定、盛名渐开,亦使得外地观光客与背包客愈来愈多,在店内看书找书时便愈常听见他人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的声音,形成了一种“违和”而奇妙的书店景致。

日子很快过去,来到“时光”开张第十年(2013),经老友何立民来信得知,温柔而坚毅的书店女主人秀宁又再开设了另一间分店(果真是勇气十足啊!)。自诩这辈子“打算一直卖书卖到八十岁”的她把花莲市民国路上一幢拥有七十多年历史、屋前留着一片宽阔庭院的日式平房承租下来,并给予重新打造——名曰“时光1939”,于三月初正式开幕,除了维持原有二手书生意之外,更引进了专业主厨开发的早午餐蔬食料理、花茶、咖啡,也兼卖一些在地手工艺人的手作杂货。

除此之外,更令我深感钦佩的是,大致上店主秀宁希望能够在不仰赖官方补助、以期达到自给自足独立经营的原则下,为此大开大阖地规划了一系列前所未见、饶富特色的艺文活动,其中包括首开风气之先的“藏书票工作坊”,另有开幕期间连续十晚找来十位演讲者,分别探讨不同主题的“阅读多样性”十连发讲座,以及“时光1939”初次采用讲堂形式(套票收费)开办的“探听国家与城市的角落”系列专题演讲。

“开书店”需要一种细腻的感觉,其实“逛书店”也不例外。

尽管时间宛如流水般一去不返,且观当前的书店面貌与经营型态也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凡有些恒常的记忆和温度却能长远存在、历久弥新,乃至弥漫着浓厚的怀旧味道,一如书页上的折痕或字迹。所幸,我们在花莲还能保有像“旧书铺子”、“时光二手书店”、“时光1939”这样的地方,藉由书店结合老房子的复旧维新,不惟让人沉浸在岁月恬静的木造氛围里,更使得这处城市不会很快地失忆。

上一篇:2014:稳中求进 下一篇:猫力:无国界的游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