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创陕西省农民收入倍增新局面

时间:2022-06-17 12:30:35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创陕西省农民收入倍增新局面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八条建议: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摆到首要位置;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素质;搞好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加大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加大投入,提升城市教育承载能力,保证农民工子女入托就学;调整利益分配,明确用地责任,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搞好均等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鼓励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促进小城镇建设;搭建平台,通力合作,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未就业青年农民的特殊问题。

【关键词】 陕西农民;创业;收入;翻番;建议

党的十确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陕西省干部群众学习之后,欢欣鼓舞、热情高涨。有的地方还表示可以提前实现。这些,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光有热情和愿望还不行,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冷静的分析,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行。在振兴陕西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看到当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各种难题,如何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其中,更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较快地提高全省农民收入,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才是陕西省“三农”工作的关键,事关建成“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全局。为此,我们组织专家就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八条建议供参考。

一、找准农民收入倍增的突破口

近几年来,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2012年为5763元,同比增加735元,增长14.6%,连续6年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增速,增幅居全国第10位,但是绝对值只排在全国第26位。到2020年即使能和全国同步实现收入翻一番,就收入的绝对值而言,仍然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因为,陕西省翻一番达到8210元,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平均水平低3628元,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我们如果不能采取更加得力措施奋起追赶,就会不断拉大差距,继续落后下去,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陕西省在今后7年,农民收入务必保持比2010年翻一番半还要高的增长速度,这样才有可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其难度是陕西农村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但是,只要我们上下一心,找准突破口,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从陕西省农民收入数据分析,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2728元,增长14.4%,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3%;家庭经营性收入2295元,增长13.1%,占39.8%;财产性收入200元,占3.5%;转移性收入540元,占9.4%。由此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增长较快的部分。农民工资性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和参与就业创业的收入。因此,进一步抓好农民和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是当下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口,是陕西省“三农”工作中最需要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

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的绝对值比周边各省区都低。比四川低514元、比山西低374元、比河南低209元、比宁夏低53元。这就不难看出,陕西省的农民就业创业工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还存在许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没有把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一是一些地方只重视抓大项目,搞大投资,单纯追求GDP,对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重视不够。2011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5%。二是不少地方急功近利,一再坚持卖地创收、卖矿产创收,伤害和牺牲了农民利益。三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就业创业缺少平台。四是不少乡村干部对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缺乏动力和创新,加上长年累月忙不完的各种“应酬”,没能把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培训问题。技能培训面窄,资源配置失衡,仍是农民工就业创业增收的障碍性瓶颈。2011年,全省共有275.5万农村劳动力接受转移前培训,其中引导性培训157万人,占参加培训人数的57%,但他们并没有接受实用技能培训,培训结束仍然没能掌握任何技术。由于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一些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在城镇就出现了“闲荡”人群。 “外出不等于就业,失业又不肯回乡”,以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和“90后”的“两后生”)居多。这些人“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其中有一部分采取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打散工、零工,甚至拾荒、乞讨,生活工作极不稳定,久而久之,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说是外出打工,反倒成了外出犯事。一些人迫于生计压力,在威逼利诱下误入岐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人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格扭曲,对社会不满。

第三是政策问题。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就业创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仍不适应。已有的政策,执行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留城或回乡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创业的外部环境急需改善,创业者强烈反映,创业审批程序手续繁多复杂,“三乱”现象依然严重,税费负担过重等。在管理和工作层面上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据有关资料, 62.9%的农民工和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签订一年以下劳动合同的为3.1%,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为18.6%,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是9.8%。二是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工中有养老保险的只占8.5%,有失业保险的占7.2%,有工伤保险的占14%,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占12.9%,因病因伤致残使农民工返贫甚至一贫如洗。三是农民工工资陕西低于外省,有的甚至拿不到最低工资水平。2011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陕西省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549元,东南沿海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830元,其他省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758元。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少。出现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还不到位,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一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依法有效保护。找出存在差距是为了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八条建议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优势、实现拐弯超车的攻坚时期,也是确保陕西省在实现收入倍增计划中“不拉分、不拖腿、不掉队”的开创时期。我们必须切实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让广大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农民的就业创业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为此,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民和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八条建议:

1、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摆到首要位置

着重理清农民收入倍增新的工作思路,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责任明确、工作得力。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农民收入翻番作为今后7年陕西省“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加速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持体系,实现农民收入跨越增长。要一手抓劳务输出,即劳务经济,重点是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维权工作;一手抓农民创业,即创业经济,重点要放在改善创业环境,落实扶持政策,推进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考核监督机制。使劳务经济与创业经济“两轮驱动”,以振兴县域经济。

要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政府的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改变时抓时停,似抓非抓,敷衍搪塞甚至阳奉阴违的状况。一年至少集中、切实抓四次,比如,春季着重抓好招工进厂、合同签订、社保结转等工作;夏季着重检查工资、社保等福利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秋季抓好农民工维权和子女入学等;年终作全面的检查。要把这些工作列入部门和单位的责任考核内容。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把扩大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产业的比重,作为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开展农业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农机耕作、统一防病虫害服务。积极开展产销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减少流通环节,开展农超对接,增加农民在产销环节中的利益。围绕技术开发、农民培训与招聘、仓储物流、法律咨询、金融、会计等内容,发展农村咨询服务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下基层,为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提供面对面服务,到一线解决问题、排忧解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共建共享体制,协调好搬迁安置、土地流转等利益关系。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政策落实,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

2、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素质

改进和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地着重培训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融入城市和维权的知识,尽可能搞“订单式”培养。要求输入地搞好岗前培训。吸收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培训费用在企业的税前列支。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养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做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经验,既有文化素养,又愿意留在农村创业,真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农村发展急需型、领军型人才的需要。

对口扶持开展培训。技能教育资源雄厚的市区与资源缺乏的县区结对子,对口扶持开展培训。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确定对口区县,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培训。校校(或企业)对接开展培训。普通初高中与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学生,直接送技校、职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实施“3+1”或“3+2”培训。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入大头,学校补助,个人适当承担的方式解决培训资金问题。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工作合力,推动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的规范和监督,保证培训质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慈善基金兴办非赢利性培训基地。

3、搞好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加大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

把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作为农民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农民工工资要同非农民工工资同时同幅增长,引导和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企业和农民工的工资协商制度,使农民工的工资随企业发展相应增长。二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变“年薪制”(一年发一次二次)的状况。对到外省务工的农民工,输出数量较大地区的有关部门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及时得到应有的权益。三是各种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争取三年内提升到应该达到的比例。

适时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依法督查、监督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构建互利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特别强调,劳动合同必须明确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任何名目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对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惩处。各级政府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储备金和应急工作机制。

凡招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目前,要把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重点放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尽快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险体系。要尽快解决农民工跨地区、跨城乡转移、接续社会保险问题,保证农民工在流动就业同时,享受社会保险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必须经农民工本人确认。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不可或缺的劳动权利,也是农民工最担心的问题。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强化部门责任,明确监督执法人员职责,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职业安全性标准规定,完善劳动保护设施,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强化农民工的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照章操作,专心生产,拒绝在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工作。

4、加大投入,提升城市教育承载能力,保证农民工子女入托就学

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实行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对待,统一管理,学。完善就学补贴政策,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按其学生数量,增加财政投入,解决经费缺口。加快改扩建公办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居住较集中的城区、新兴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的步伐。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降低收费标准。

加大执法检查,堵绝收取赞助费、建校费等隐性收费,真正实现教育收费阳光化。凡是应该进入小学或中学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当地学校拒绝接纳而造成失学的,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吸纳能力确有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就近安排上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超出公办学校部分,由政府设法解决。

5、调整利益分配,明确用地责任,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

调整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加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补偿标准的增量,可以划出一小部分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小部分建立就业创业基金,大部分应该直接支付给失地农户。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开发商直接挂勾,实行谁用地,谁培训,谁出资。按照失地农民的年龄段,开展相应的培训,特别关注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到技校、职校就读。

项目开发与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相结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一是探索试行土地入股、农民就业创业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二是扶持、支持失地农民组建属于失地区域的物业管理机构,承担管理服务职能,实现就业和收益。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特别是“4050”人员(女40岁,男50岁)及其以上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允许失地农民按自由职业身份和城市标准补缴社会保险,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对无房的特殊失地农民,在其打工的所在城镇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6、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搞好均等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落实已经确定的农民工落户政策,积极向农民工开放城市户口。只要农民工具备了城市定居的条件要求,有稳定的工作、收入、有居所和社会保险,并是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农民工,本人自愿的就应当在城市落户,使之市民化。

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放宽小城镇,适度放宽大中城市副城区、控制主城区。政府应积极主动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向农民工提供低租金住房,允许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

城市社区要主动接纳农民工进社区,尊重、爱护和关心农民工,尽快使农民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分享城市社区的救助、低保、社保、就业培训及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共享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农民工市民化后,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保留农村土地和林地承包权以及宅基地和住宅房屋的收益权,减少农民工市民化的风险。

7、鼓励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促进小城镇建设

要看到,一方面由于利益机制和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要在城镇落户;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农村就业创业。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做好政策扶持。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去小城镇创业。二是引导留守农村的有为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办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使他们成为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农民。这些都要在工商登记、财政、信贷、担保、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可以引导农民工返乡经办专业合作社,鼓励返乡农民工和留守农民兴办新的经营项目,如:农村垃圾清运、保安消防、农村和城乡物流、红白喜事服务等。通过这些措施,使更多农民就地增加劳务收入。还可建立农民工创业合作组织,即农民工创业者自愿结合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合作保障的民间组织。在个别企业遇到困难和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相互救急;在组织内部企业信贷时,相互担保,解决融资问题。陕西省农民工创业之星俱乐部已在这方面做出示范,应当在全省普遍推广。

建议在2013年之内,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目的是要倡导一种新的风气,形成一种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格局。让有理想有作为的中青年在农村兴业发展,也可以像在城市发展一样有前途、有贡献、有尊严。将创业致富光荣的思想宣传到村、深入到户,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这是防止部分农村已经或将要衰败的一个战略举措,务必及时、切实抓好。

8、搭建平台,通力合作,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未就业青年农民的特殊问题

有关方面要按照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的要求,对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未就业青年农民进行生存和谋生观念教育、关心他们的文化生活问题、婚姻问题、充分就业问题。

城镇网吧应负起社会责任,对不分昼夜长期泡吧的青年要主动与他们沟通,有关部门要及时配合,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收入情况,帮助他们走好劳动谋生之路。

对进城后长期没有工作和收入的农村青年,有关部门要劝他们及早回乡;执意不愿回乡的,可动员他们到指定的职业技校进行半工半读,由政府发给最低生活费。

政府要为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部门提供经费、配备人员,使他们有必要的工作手段和平台。

促进农民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确保收入倍增任务超额完成,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因为在人口分布和地域上,农村始终占大头。党中央早就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要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农村始终处于低水平,就会危及全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一定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课题组顾问:李焕政 陈嘉桢

课题组组长:罗久序(执笔)

副 组 长:戴冠雄 刘华珍

课题组成员:郭卫东 段化民 张新岳 苏国蓉 单新华

李 昕

上一篇: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