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时间:2022-06-17 12:00:09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摘 要: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是近几年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浅析了翻译的过程,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关键词:关联理论 示意 推理 翻译

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忠实于作者,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信息。因此,翻译被看成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这种对翻译及其本质的论述,其预设和认同的交际理论就是交际的代码模式,即信息的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然后发送给信息接收者:该信息的接收者收到信息后则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完成这一轮交际活动。这一交际模式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即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具有相同认知语境,两者的解码能力完全一致。但是,在现实交际中,由于个人的生存环境、教育、职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经历存在着各种差异,这必然会影响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认知语境和解码能力,导致交际双方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者不仅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他们也经常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上下文语境、互文语境、语言外语境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即语言刺激),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想传达的交际意图。因此,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常常与他提供的话语信息(字面意思)不相一致甚至于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或读者)就需要越过字面意思,结合认知语境信息,通过推理达到对说话人意义的正确把握。

在交际中,同一个交际意图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例如,要实现“拒绝”这一语用意图(交际意图),我们可以直接说“不”或“不行”,也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委婉的方式来实现(如“谢谢你,不过……”、“对不起,我自己也……”、“恐怕不行……”等)。同样,同一个表达式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传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例如,“It’s cold in here.”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传达不同的交际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请求”、“警告”、“劝告/建议”、“拒绝”等)。这些都说明了语言交际的间接性和话语字面意义与交际意图之间的隐含性、不对称性,说明了动态推理的客观存在性。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的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以上论述说明,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传递――解码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下面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Joe:Will Sarah be long?

Pam:She is with Frank now.

Pam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Joe的问话,而是采用了间接的答话方式。假设Joe知道Frank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那么她就可以根据Pam的答语并结合Frank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No,she won’t be long.”这一结论(即Pam所说话语的交际意图)。但是,如果Joe知道Frank是个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的人,那么她就会推理出“Yes,she will be long.”这一结论。这一例子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也说明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而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即交际者意图他选取的语境信息)。

那么该怎样选取正确的语境信息来作为话语理解的前提呢?关联理论认为,这一选择过程受制于关联原则,即对最佳关联的获得。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点: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事实上,交际过程中最佳关联的作用体现在关联原则之中,而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我们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根据这一原则,人们无论何时想要沟通某种思想,总会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话人具有最佳关联。事实上,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交际的目的是求得最佳关联,获得交际者意图的语境效果。听话人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即对话语关联性的搜索)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推理所得结论既不耗费不必要的努力,(2)又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可以说,对最佳关联的搜寻不仅能引导听话人找到交际者所意图的语境,而且还引导他推理出交际者所意图的解释和语境效果(即交际者意图传达的真正含义),以便能够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有所改变,给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增添新的知识,加强或修正其认知环境中已有的知识。听话人的推理过程总是始于在当时的交际场合中他最容易提取的信息,并且他还需要假设该信息与正确的语境结合之后能够产生值得他付出的努力的解释。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人继续推理,直到他得到的解释符合上述两个条件。这一个解释才是对该话语或信息的正确解释或理解。上面的论述说明,关联原则不仅是引导听话人搜寻正确语境的机制,而且也是引导他寻找正确解释的机制。

既然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示意――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更准确地说,翻译行为包含两个示意――推理过程。翻译的全过程事实上涉及到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原文作者提供的语言剌激(话语)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完成该交际过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示意――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交际者,他根据原语篇、自己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译文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的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示意信息,而译文读者则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因此,翻译活动涉及两个交际者和两个接受者,其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

这种翻译模式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在这种翻译模式下的译者不再是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状况的作者的影子,他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并且有权利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的评估和判断选择适合于读者的表达方式来示意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这样一来,翻译活动并非止于译者完成对原文的翻译,它还有赖译文读者的参与。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译文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译文应当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他们共同创造的财富。

参考文献:

Erne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Blackwell,1991.

Sperber,D. and D.Wilson.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xford:Blackwell,1986.

Clyne,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Work.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上一篇:微安计改装为欧姆表的实验教学谈 下一篇: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