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学生错误 关注深层原因

时间:2022-06-16 08:34:53

正视学生错误 关注深层原因

摘 要:现阶段,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视力度不高,而且美术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不平衡,学校美育理念的提高和对学生人格的关注成为转变中学美术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要靠学校的美育理念来引导,分析了在学校的美育中要关注中学美术课教学的价值意义,最后说明了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美术教育的工作力度,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青少年;人格发展;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79-02

作为一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

一、计算错误出现的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进行简便计算时出现的错误,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知识负迁移产生的错误猜想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产生了惯性,同时在类似习题的“提示”下,产生了错误的猜想――“ 72÷6-12÷6=(72-12)÷6能成立,那么120÷15+120÷10=120÷(15+10)也是成立的,从而猜想“除法分配律”的存在。,这正是学习负迁移的表现。这种知识的负迁移还表现在以下的错误中:如a×b÷c=a÷c×b和a+b-c=a-c+b的成立联想到a×b-c=a-c×b等交换不同级运算的错误猜想。

2、思维定势限制了对数拆分的敏感度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完简便计算之后,要求自主练习时,学生在进行需要用乘法拆分一个数后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的算式中常常习惯运用乘法分配律。如:25×12=25×(10+2)而不是25×12=25×4×3,当然我们不否定前者,但是这道算式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更简便更合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出现“整”(整十、整百)就是简便的错误意识,把12 分成10+2,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规律,他们看到了10就觉得存在简便了,而把12分解成3×4后,才出现4×25的整百,这种再进一步发现简便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都不能马上达到。像25×12有些思维能力较高的学生会想到3×4,或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强化的训练,学生们都会接受并会有意识的去寻找4。

另外我们从西师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编排来看,教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会马上出现很多类似于103×12的隐蔽应用练习,而对于12×25或52×25等乘法结合律的隐蔽情况则在后续才出现。由于教材编排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计算中学生常常要用习惯的方法(乘法分配律)去解答。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影响了学生对新问题的具体分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对数的拆分缺少相应的敏感度,不能灵活的拆分数,使简便计算更优化。

3、凑整的“强刺激”改变了整体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些特殊性的算式结构往往成为学生感受信息刺激强弱的干扰因素。如学生在观察算式45+55-45+55时,算式的整体运算成了弱刺激,算式的数据特点却成了强刺激。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正是平时不恰当的强化行为所造成的。在整个小学阶段,例如27+73、254-54等和25×4,125×8这一类的计算,反反复复练了无数遍,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类似的数据形成了一种十分警觉的“条件反射”。

4、对简便运算定律的认知错误导致简便的错用和滥用

我们常常会在学生的练习中看到如125×88=125×(8×11)=(125×8)×(125×11)的错例,很显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以及乘法结合律的认知出现了混乱,这两个定律在形式上十分相似,导致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把乘法结合律误当成乘法分配律运用,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认知上出现混淆。

又如630÷42=630÷7×6、564-197=564-200-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感知事物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如42=7×6、197=200-3, “段式取数”的处理算式中的数,没有真正理解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的含义就进行简便计算。这些都是学生在对简便运算定律的认知上产生偏差而导致的错用现象。

二、基于错误分析的简便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综合学生由于上述心理因素造成的错误现象,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师的教学层面归纳了几种应对策略,供一线教师参考和借鉴。

1、让负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学生产生的负迁移其实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生成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可以有效地避免相同错误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注重形式比较并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避免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很多老师会因为乘法分配律中的公因数而过分强调寻找算式中的相同因数,这使得学生在遇到120÷15+120÷10对相同的120产生同样的想法,学生只关注到相同的数却忽视了这个相同数所在的整体结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分配律的整体结构(乘加或乘减形式),比较a×b+a×c与a÷b+a÷c、a÷b+a÷c与a÷b+c÷b的形式结构,再通过实例26×7+26×3=26×(7+3)、72÷6-12÷6=(72-12)÷6、120÷15+120÷10≠120÷(15+10)的感受,明白相同因数、相同被除数、相同除数的不同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心中的猜想,在学生学到倒数知识时,就可以顺其自然的理解72÷6-12÷6=(72-12)÷6(下转第81页)

上一篇:我这样教学初中英语语法 下一篇:让美丽的语文绽放迷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