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陵墓前石辟邪的产生及其原因

时间:2022-06-16 02:18:05

摘要:辟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神兽。因其具有驱邪避害祈福消灾的神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汉人常将雕刻精美而巨大的石制天禄、辟邪对置于墓前,以驱邪避害,遇难呈祥,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坐骑,并成为权贵与地位的象征。石辟邪是高等级墓葬前神道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东汉时期。研究石辟邪的产生及其原因,对于研究神道石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陵寝制度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辟邪;天禄;神道石刻

辟邪是一种肋生双翅、状若狮虎的神兽,具有驱邪避害、祈福消灾的神力,常常被制作成石像用来镇守墓门和神道。辟邪是神道石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研究石辟邪的产生及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辟邪的定义和辟邪概念

“辟邪”的含义最初为“偏邪不正!”《左传》昭公十六年"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国语・周语上》记载:“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晏子春秋・问上》也记载:“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上面这几则史料辟邪一词都是本义。

后来,“辟邪”的含义被引申为避除邪祟,破除不祥。从字面分析,“避”,“邪”即“凶”。“辟邪”成为一种驱除邪恶的信物。古代此类信物较多,还经常被绣、刻在织物、军旗、印纽、钟纽等物上,用以辟邪。如“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唐・秦韬玉《豪家》);“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在古时辟邪之物的主要任务是尽守护的责任,年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源于此。

在辟邪之物中,神兽辟邪最为著名。石辟邪是神兽辟邪的实质表现。最早提到神兽辟邪的书籍有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著《急就篇》。“急就篇”说:“射n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n、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以此判断神兽辟邪最迟在西汉元帝时已经出现了,这一点也可从渭陵出土的两件玉辟邪得到证明。古代历史文献典籍中关于这种神兽辟邪的记载较多,神兽辟邪也常与“天禄”成对提及,如宋欧阳修,《集古录》曰:“郑州南阳县北有汉宗室墓,通碑旁有两石兽,一曰天禄,一曰辟邪。辟邪、天禄被分别作为避邪和纳吉的两种吉祥之物,故本文在对辟邪进行考析时,也兼及天禄。

二、石辟邪的产生与发现

石辟邪的产生与陵前石刻的形成有关。众所周知,陵前神道石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该墓现存有石人、石马、石蟾蜍等17件石刻作品。主要是纪念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却成为陵前石刻的源头。墓前开神道约起于西汉中晚期,神道石兽始于东汉。皇帝陵前陈列石兽,王公贵族也竞相效尤,主要作为标志物,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目前来说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东汉时期的石辟邪,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四川、河南、山东和陕西。河南地区较为丰富。例如:

(一)许昌榆林出土石辟邪

1件。长1.5高1.3米,现存河南博物院。用完整的一块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石兽头颈与臀部稍向后缩,昂首挺胸,阔口大张,小圆耳,双眼圆睁,四足用力踏地,虎爪锋利,四足与长尾同踏板连成整体,无角、无翼、无纹饰。

(二)S昌襄城出土石辟邪

1件长2.8高2.16米,现收藏于许昌博物馆。石兽颔首挺胸,瞠目张口,双翼刻于两前腿之上,翼尾为高浮雕向后翘起,其他羽毛为浅浮雕,尾部采用排列有序的阴线刻画。从颈部到尾部的脊椎骨雕成连续的椭圆形,自腰脊处又生出六根羽毛向后覆盖整个臀部;紧接两翼尾处又各生出三根羽毛,向后紧贴腰侧;左后腿外侧根部则又生出三根羽毛覆于表面;右后腿残,肋部凸起,四腿,尾及头皆有残损,长舌或须贴胸,一角残损,但有明显痕迹。

(三)禹州文管所藏石辟邪

1件。四肢均残,石兽昂首后倾,前胸外凸,张口露舌,双角,双翼,短髭,长须,两耳弧圆,脊椎呈联珠状,肋骨凸起明显。

(四)洛阳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西出土的石兽

1件。高1.9通长2米,用完整的一块石灰岩雕成,保存较为完整。石兽作奔走姿态,昂首挺胸,张口伸舌,长舌垂于胸部,脸颊两边髯毛上翘,怒目圆睁,双眼似菱形,双眉竖雕呈蝉形,头微向左侧,头顶正中似有一角,两小耳呈贝壳状向上斜立,长颈后倾,脊背自然弯曲,臀部蹶起,长尾曳地。颈部与胸部突出雕饰出排列有序的筋腱,两膊上侧雕饰向后卷翘的双翼,翼下微显几根肋骨,脊背隆凸七个骨节,脊背两侧延及长尾和后肢股部平雕流畅且对称的卷云纹。四足着地,左前足抓一小兽,小兽作仰卧翻滚状,似抓住大兽前爪用力啃咬。整个石兽形象,浑厚凝重,气势威猛’但石兽头部的独角右耳、上唇、下颌及长舌下段,还有左翼及尾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残缺,左前足下的小兽背及头部也有损坏。

(五)南阳宗资墓前石兽

1对,均高1.65米,一只长2.20米,另一只长2.35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似欲跃猛扑之状,昂首挺胸,伸颈张口,怒目圆睁,束腰弓起,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脊柱骨节分明,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背上由颈至尾雕有圆珠形脊椎骨。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宗资卒于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墓前石兽亦当同时。

(六)洛阳西郊孙旗屯出土的石雕石兽

1对。均长1.66高1.99米,石灰岩雕成,一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现存洛阳石刻艺术馆。石兽一件有双角,一件独角.石兽形貌矫健,狮头,身躯瘦削,张口,露齿,长须下垂,两翼及尾部雕刻羽毛,脊背连珠状,长尾垂地,两膀浮雕羽状翼,双角及背颈阴刻隶书“缑氏藁聚成奴作七字”。

(七)洛阳伊川彭婆出土的石辟邪

1件.172高1.09米,现存洛阳石刻艺术馆造型与孙旗屯出土石兽相同,有高竖之双角,两翼翘起,似欲飞扑,周身细刻毛羽。

上一篇:明代的僧官制度 下一篇:论民族歌唱表现力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