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把握”精彩

时间:2022-07-09 04:45:17

摘 要:感知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尝试辨识作者的表达方式方法,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引领学生接触文本后再跳出文本把握其整体概貌,这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感知;第一课时;标题;归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47-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关系着学生阅读活动的质量。不论是什么课文,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接触,人们的阅读规律表明,对一篇文章的兴趣点往往在最初的阅读期待中。所以,尽管很多人对第一课时的目标设置有争议,但这一共性决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必须考虑到一些共性的因素。感知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尝试辨识作者的表达方式方法,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引领学生接触文本后再跳出文本把握其整体概貌,这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是落实《课标》“培养整体把握能力”的重要训练。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目标常用一两个简单的提问一带而过,虚晃一枪,落实比较空泛。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切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过程。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课标》指出,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把握内容的要求相对比较低,通过阅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即可;中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侧重根据课文特点,初步概括课文主要意思,理清文章脉络;高年级则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针对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将“把握课文内容”这一目标具体化,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就题质疑,整体感知。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准确鲜明的题目,常有提示文章内容、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就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突破口。

执教苏教版第八册《人类的老师》一课时,我以“审题、破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初读前围绕课题质疑,在对问题答案的寻找与思考中,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

师:读着这个题目,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人类的“老师”是谁?

生2:为什么“老师”上面要加引号?

生3:人类这么聪明,还有谁能当人类的老师呢?

……

(读完全文、疏通字词后)

师:现在,你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吗?

生: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

这样,把初读课文与审题解题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剖析课题对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初识作者的精巧构思,接近课文大意、结构和写作特点,也同时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二、填空铺路,把握内容。

低年级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较弱,填空的形式他们更能接受。沪教版第二册《蜗牛学艺》是一篇有趣的童话,一位老师这样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小朋友,蜗牛是怎样学本领的呢?下面请大家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 [可以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主动来教蜗牛学本领,可是蜗牛认为他们( ),所以它( ),结果它( )。

教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句式作为提示,通过填空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降低了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也教给了学生整体把握的具体方法。

三、扣住词语,归纳内容。

第一课时常常离不开词语的教学,如果能将词语教学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起来,不光使词语的学习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时获得了有力的支撑。

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这样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诵读刚刚学过的词语。

奔腾不息万分危急惊心动魄气壮山河

铮铮铁汉劈波斩浪伤痕累累全然不顾

2.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这里,结合文中重点词语的学习、诵读,让学生用其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抓住要素,梳理课文。

叙事类的文章为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离不开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指导学生抓住这些事情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组织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默读静思:课文主要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说具体说完整,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位教师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理清层次。

用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他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随即引导出:起因是越王勾践兵败受辱,结果是转弱为强。

接着,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读好课文2、3、5小节,用3-5句简单的话抓住起因、经过、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五、循着线索,理清脉络。

《课标》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提出了理清文章脉络的要求,在初读课文阶段,如果能因文而异,指导学生找到文章的线索,顺着线索把握文章的脉络,学生就不仅能把握文章的大意,而且还能积累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一位老师这样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

1.读了几遍故事后,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不出声地默读这五小节,想一想: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

2.交流板书:空的木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3.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水罐的变化而展开的,你能根据这条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在这个例子中,教者指导学生关注水罐的变化,从而找到线索,使故事的情节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师:课文讲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相遇,在书上找出有这些时间的语言。

师:读了这些语言,你有什么发现?

生:是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师:仔细体会他们的三次相遇,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成为忘年交。

在这里,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时间线索,体会爱因斯坦与小女孩逐渐熟悉的过程,从而初步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

还有拟小标题、找关键句、抓结构特点等,都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学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本领。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巧妙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第一课时实实在在把握文章大意,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统帅和铺垫,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规律与方法,习得阅读的技巧与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上一篇:浅谈歌唱中的整体协同性 下一篇:记牢物理知识的一些巧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