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6-16 06:35:53

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将深深影响到中国未来金融体系的监管和规范,通过反视危机发生的全过程可以汲取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是要时刻关注金融创新中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其次是要大力培育正确的风险管理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第三是积极倡导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和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第四是要在做好科学、严谨的战略规划下,稳妥推动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治理

一、次贷危机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发现于2007年上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从2008年开始,蔓延成一场波及全球、破坏力惊人的金融危机。危机不仅造成发达国家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业萧条,也极大地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危机尚未见底之时,及时总结其原由和教训,并探索改进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首先,从危机的扩展来看,危机不仅对欧美发达市场的冲击大大超出预期,同时也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我国股市大幅震荡,很多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危机在使我国金融行业步入困境的同时,对实体经济也给予了重创。航空业出现萧条,消费品销售下降,导致了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出现破产,能源行业价格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交易也出现萎缩现象。可以预见,经济形势的恶化将会继续冲击就业,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员工失业,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能力。其次,从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力看,危机沉重打击了不断攀高的杠杆投资倾向,必将深刻影响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路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似乎已经认识到了市场的运行规律,能够借助于所开发的复杂定价模型,完美模拟市场进程,确定最优投融资决策。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因此不断兴起,巨额并购、套利事件开始层出不穷。各类金融机构也按捺不住,纷纷加入了汹涌如潮的自营交易之中。投资银行严重对冲基金化,商业银行不再将吸收储蓄当成立足之本,资产证券化使得债券市场成为流动性来源,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变得更加迅捷。金融市场越来越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了一个相当虚拟的世界。

如果一切假定满足,理论模型当然能够给出较好的预测效果。但人类的理性有限,金融市场似乎更满足“测不准原理”,甚至产生“集体悖论”。毕竟就价值的本质而言,金融不可能永远超然于实体经济而获得独立的发展。本次危机清楚地揭示出片面追求高杠杆投资行为的危害,沉重打击了近年来不断加深的全球金融虚拟化和投资高杠杆化进程。人们值得由此思考,未来的金融机构应该秉持什么样的风险观念?是不是仅仅依靠严密推导的模型就可以预测市场的未来,杠杆有没有边界?

二、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风险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

次贷危机后,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更加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次贷危机后,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当我们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考察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必然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政府又要重新看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如此情况下,就不能不与政府财政有关。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没有哪一个不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1980年以来,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问题,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2500亿美元。这说明,没有强大坚实的财政基础,就不可能有稳健可靠的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切实的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风险的一些建议

1.要时刻关注金融创新中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

市场的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盲目创新。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可转让大额存单是创新,20世纪70年代卖出的普通期权产品是创新,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迅猛发展是创新,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用衍生品得到长足进步更是创新。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机构和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也带来了新的系统风险。如果没有系统的观点,始终以分割的眼光观察市场,一叶障目,看不到各类机构在市场中的联系,看不到金融创新所依托的基础产品实质风险,不能有效规范各类机构对市场内系统风险的影响,就会误导金融机构对市场趋势的判断,风险防范就会严重滞后。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已涉足投资银行等商人银行业务领域,传统的信贷业务领域也出现了如并购贷款等新的业务动向,金融机构应该准确把握各类业务特征,将具体业务与市场形势相联系,研判基础风险与系统风险的程度和转化方式,在做好市场引导培育、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打击欺诈舞弊事件的同时,关注各参与主体资金对多领域市场的影响和贡献。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2.要大力培育正确的风险管理思想和风险管理方法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新古典微观金融理论一直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流。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风险是可测量的,只要进行了有效的风险定价,所有的金融交易就都实现了切实的风险管理。但本次危机表明,基于理性预期的新古典微观金融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机械地遵循该理论指导下的风险管理思想是导致本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由于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内心世界,该理论无法在市场的流动性上做出建树,而流动性对市场的冲击力量不言而喻。因此如果将有诸多假设前提的微观金融理论神化,一切决策依照该理论制订的复杂定价模型来进行,计量风险无疑南辕北辙。风险管理将背离化解的本意,这就埋下了未来溃败的种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已逐步走出计划经济模式,稳步走向市场自由化,未来的市场环境将会是动荡与机遇并存。因此,金融机构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思想以及正确的管理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一种理论、一套思想当成绝对的真理,而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实际出发,研究决定采纳何种理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起步较晚,缺乏在高度发育的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更应探索切合自身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方法,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追求,尤其应当避免在忽略风险基础下对复杂理论和复杂模型的盲目信任。

3.积极倡导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和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

无数次的危机表明,那些在平常时期就有明显的公司治理问题,董事会和管理层信托责任不明确、内部人问题突出、运作不透明,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金融机构最容易在危机时倒闭。良好的公司治理制衡能够有效控制公司利益相关方的非理性逐利追求。不顾风险的逐利,一场危机来临就会将其内部问题放大到足以致其破产。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督促指导国内金融机构建立权责分明、奖励有效、惩罚严格的治理机制,同时也要建立科学发展战略和市场规划,培育稳健的企业文化,减少员工逆向选择的动机,促进“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的理念在企业内部普及。

4.要在做好科学、严谨的战略规划下,稳妥推动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方面中国和美国是金融产品市场“光谱”的两端,美国因其产品泛滥导致全行业危机,中国则是因为产品匮乏导致风险集中于境内外的宏观经济状况。因此,从防范风险的目的出发,大力发展一些对风险管控有益的金融产品是十分必要的。但发展什么产品、培育什么市场应该由监管部门、金融业界和实业界一起研究、科学规划。对一些市场需求强烈、技术成熟的产品和交易方式,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期货期权、融资融券,要大胆推动、加快发展;对一些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的另类投资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也要积极培育。但对许多结构较复杂、需要较高市场把握能力的产品以及许多单纯出于套利目的的经营机构,如人民币奇异期权、垃圾债券、不良资产支持债券、A股市场对冲基金等应考虑在我国基础资产市场得以完善之后再行推动。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发展创新的产品和市场,管理手段、监管手段的创新已成为有效识别风险,提高管控效率的必然趋势。十年以来,银行资产已由1998年末的15.6万亿增长到现在的62万亿元,整体增长近4倍,银行业务产品已由传统储蓄、信贷产品发展到衍生品交易、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多种方式。随着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监管必将改变过去手工+人脑管理传统方式,以科学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率、管理精度成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银行管控和银行监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世坤,蒋青海,李丹红.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2009.3.

[2]王志刚.次贷危机的特征、成因与启示.山西银监局网站,2009.1.

[3]黄丽珠.金融危机助推新资本协议改进和发展[N].金融时报,2009.1.

[4]方福前.详解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工具[N].钱江晚报,2008.12.

[5]梁飙.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1.

上一篇:让Warm up更为有效――对Warm up现状的分析与... 下一篇:浅谈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