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与成因探析

时间:2022-06-16 03:59:40

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与成因探析

摘要:作为一个影响公众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媒体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自身的利益,不应该仅仅是几个数字所涵盖的商业价值,而是应该更深层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促进整个社会的稳步向前,去做一份对历史向前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媒体 社会责任 传播责任 监督责任 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 文化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内涵

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就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正确监督、诚信服务, 树立媒体的公众形象, 提高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影响公众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媒体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自身的利益,不应该仅仅是几个数字所涵盖的商业价值,而是应该更深层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促进整个社会的稳步向前,去做一份对历史向前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二、媒体社会责任范畴

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责任。媒体的传播责任, 体现在“传什么”和“怎么传”两个方面。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要对传播的新闻信息负责、对受众负责、对传播效果负责,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讲求客观原则、真实原则、时效原则、公开原则与受众原则。新闻媒体受商业化影响的“误传”。“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都是媒体不履行自身传播责任的表现。

2.监督责任。新闻媒体通过掌握公众话语权形成社会舆论的过程, 决定了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监督权力。舆论监督是媒体公信力的表现, 也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媒体放弃和滥用舆论监督都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3.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履行法律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一切报道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维护社会公正;二是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接受法律的处罚,承担法律后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4.道德责任。新闻媒体承担道德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媒体要维护社会公德,成为社会的守望者; 二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5.文化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媒体还承担有文化责任。具体表现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抵制歪理邪说,弘扬社会正气;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现实,抵制虚假报道,树立媒体公信力;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等。

三、媒体社会责任的弱化――媒体“越位”现象

部分媒体组织盲目扩大自身职权范围,超越媒体基本权利而行事,甚至妨碍和干扰国家人权建设和法制化进程的现象,这就是“媒体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

1.知情权“越位”,过度披露个人隐私。在当今的大众传媒活动中,部分媒体组织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常常通过个人隐私的过度披露来迎合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

2.监督权“越位”,干预司法和行政。在当前的传媒实践中,有些媒体往往不考虑自己的报道形式、不考虑报道用于的轻重分寸,甚至假借专家口吻对事件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发表片面的看法见解。

3.话语权“越位”,进行非爱性掠夺。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在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也拥有超乎其他任何机构的话语权。但媒体的话语权也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超过了度,变会对当事人造成“非爱性掠夺”。

四、媒体社会责任弱化的成因剖析

造成媒体越位的社会责任弱化有多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落。

(1)道德良知的缺失。

(2)责任意识的淡化。

(3)人文精神的匮乏。

(4)社会公德的淡漠。

(5)职业精神的缺位。

2.媒体组织的市场迷失。

(1)传媒组织转制加剧市场竞争。随着大众传媒从事业单位性质转向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媒体组织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提升收视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发生了冲突。

(2)传媒业的混战。恶性竞争迫使有些媒体组织为了塑造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不择手段。

3.媒体监管机制的不力。我国目前在传媒立法上仍有缺口,监督意识仍很淡薄,故传媒道德失范不能很好抑制。

当前大众传媒道德示范的根本原因是在选择社会责任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时发生了偏颇,传媒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其培养与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如何净化媒体道德生态环境,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机制协调和配合。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传媒伦理的经验,采取个人、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互动模式,强化、完善传媒道德精神和责任意识,并深入到媒体组织和媒体从业人员行动指南中,才能最终推动我国大众传媒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英)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

[3] 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

上一篇:预应力连续箱梁的现场施工控制 下一篇:从文化角度观“韩流”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