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业中的“老大难”

时间:2022-06-16 02:52:33

仓储业中的“老大难”

在1-2年的调整期内,国内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将会由前两年的40%以上回落到20%-30%,仓储业增加值的增速会略高于GDP的增速,保持10%左右。

一年一度的《中国仓储业发展报告》在去年下半年由中国仓储协会,该报告总结了近年来仓储企业长期存在的老问题,税负重(营业税5%,高于运输等的3%)的问题喊了近10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成了“老大难”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了仓储企业的“蜕变”、“转轨”。特别是“老国企”,虽然企业体制机制正在发生变化,仓储企业的平均规模正在提高,但员工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负债率偏高等问题没有根本性变化。

地价高,税重

仓储用地价格高,土地使用税增幅过大,直接影响了仓储设施改造升级的速度,也严重影响了仓储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仓储用地价格,近年来已经走上“恶性循环”:城内的仓库要拆迁,单一企业单独征地建仓库已经很难,即使可以征地,也要“招拍挂”,价格很高,多数企业只有进入“物流园区”;但大中城市“物流园区”的土地基本上每亩在30万元以上,真正从事仓储服务的企业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这就出现两种“怪现象”:要么园区招商难,造成土地闲置,要么面向商贸企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加工企业招商,实际上是面向全社会招商,由此出现众多所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仓储企业还是征不到土地。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认清仓储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以及仓储业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由国家单独确定仓储用地的性质与等级,确定相对优惠的地价与仓储企业土地使用税。

仓库重返出租

一些仓储企业经营方式退化,由仓储管理到仓库出租。这个问题的出现有三个背景:一是因为人员素质跟不上,仓储的增值服务开展不起来;二是大中型物流公司整合资源,只愿租赁仓库,不放心分包完整的仓储服务;三是近年来“仓储地产”的出现,使出租仓库找到了“理论依据”与参照物。但实际上,仓储服务与仓储地产在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仓储服务企业在同一库区内搞仓库出租、仓储地产企业同时开展物流服务,其核心竞争力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会造成库区管理上的混乱。

仓储绩效偏低

一些仓储物流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与退化,仓储绩效偏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质押监管中也会出现问题。这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行业管理不到位的原因。10年前,各个流通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四好四无”仓储企业、“五好企业”的评比达标等活动,当时起到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仓储标准化工作才刚起步,包括仓储作业与仓储安全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出台;“仓单”以及质押监管企业的资质没有统一标准;仓储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因为等待国家人保部的统一清理审批,迟迟不能推开。这些工作的迟缓减轻了对企业的压力与监督。

三成仓库有系统

信息系统(WMS)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仓储服务的提升。目前三分之一的仓储企业自己开发了系统,三分之一使用或租赁别人的系统,三分之一还没有使用系统。已经使用系统的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是:WMS不标准,与上下游企业系统不易对接,还有系统安全等问题;没有使用系统的企业对或自己开发、或租用、或购买等问题普遍感到困惑。

仓储与配送没完全配套

商品配送的商业模式不成熟,规模不大,依托超市门店的多品种、多批次的社会化配送还很少,许多企业的所谓配送就是根据个别生产企业指令开展的单一品种及多个门店的“分送”。

租金普遍下降

受金融危机影响,仓库租金普遍下降,仓储业务萎缩,企业效益下滑。高力国际的相关报告显示,2008年下半年上海主要工业园区物业平均市价出现小幅下滑,约为每平方米3600元,同比下降4%左右。世邦魏理仕的数据亦显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大量新增工业用地上市的影响,2008年四季度上海工业地产出现地价和租金双双下滑的局面,平均工业地价环比大幅下滑5%至每平方米l085.1元,同时物流设施租金也出现环比1.4%的降幅。中国仓储协会抽查了十多家省会城市的骨干仓储企业:2008年四季度开始,一些客户缩减了仓库面积;2009年仓库租金不能按往年惯例上浮,有的维持上年水平,有的略有下调。

随着经济萎缩,2009年市场对立体仓库的需求量减少,仓库租金普遍下降,我国仓储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一两年内会放缓,一些地产公司以储备土地为上策,通用仓库的改造更新速度放慢,但冷库、危险品仓库以及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等设施,因市场需求旺盛、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立体仓库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一旦经济回升,立体仓库仍然会供不应求,仓库的更新改造与升级换代将会持续相当一个时期。

仓储业仍将高速发展

面对仍然没有见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物流行业盼到了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虽然许多具体政策还在研究之中,但还是给了人们许多希望与信心。

我国经济的总体走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2009年的GDP仍然会保持9%左右的增长,未来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这是大前提。在此前提下,我国仓储业也会经历1-2年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内,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将会由前两年的40%以上回落到20%-30%,仓储业增加值的增速会略高于GDP的增速、保持10%左右。调整期过后,仓储业还将逐步回归高速发展。

在调整期内仓储市场竞争会更激烈,促使仓储企业调整发展策略、加强人员培训与内部管理,再加上仓储业相关标准的陆续出台,我国仓储企业的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有望出现大的改观。与此同时,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仓储企业也会退出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仓储协会)

2009全国规模以上仓储企业运营情况

中国仓储协会在2009年对全国规模以上仓储企业2008年仓储运营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通用仓储业务量增近一成

在通用仓库的面积方面,调查的54家企业到2008年底自有仓库总面积679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库407.8万,占60%;楼房库166万,占24.5%;立体库105万,占15.5%,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仓库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有24家企业租用其他企业仓库共计14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9%,占这24家企业使用仓库总积(445.3万)的32.4%。16家企业2008年在建仓库面积143平方米,为这16家企业现有仓库面积253.7万平方米的56.7%。

在业务业量方面,被调查的46家企业,2008年完成货物吐吞量14 153万吨,较2007增长9%;其中有35家企业,2008年年末库存为809.6万吨,较上年增9.4%;31家企业2008年完成配送量为3038万吨,较上年增长22.4%。12家企业2008年完成加工量为l589万吨,较上年增长6.2%;10家企业2008年的质押监管额约为12.1547千万元,较上年增长30.4%。

数据显示,50家企业2008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共714077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其中:49家企业2008年完成仓储收入14亿9779万元,比上年增长22%;占50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22.1%;33家企业2008年完成配送收入12亿5427万元,比上年增长3l%,占这3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18.7%;44家企业2008年完成装卸收入38 236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占这44家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6%;16家企业2008年完成包装加工收入9457万元,比上年增长9%,占这16家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2.79%;15家企业2008年完成信息服务收入9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5%,占这15家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2%。49家企业,2008年的主营业务成本604.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占这49家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84.4%。49家企业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7亿8897万元,比上年增长20.1%。

冷库利润增两成

接受这次调查的40家冷库企业,冷库总容积为698.8万立方米,每家企业平均库容17.47万立方米,其中:单层库容积128万立方米,占18.3%;楼房库容积505.2万立方米,占72.3%;立体库容积66.3万立方米,占9.5%。

其中29家冷库企业,2008年吐吞量为3188.7万吨,较2007年增长3l%;这29家企业2008年年末库存为109.8万吨,较上年增加9.1%;7家企业开展配送业务,2008年配送量为119.8万吨,较上年增长21.2%,为其吞吐量的25%;6家企业开展包装加工业务,2008年加工量为22.24万吨,较上年增长22.7%。

调查结果表明,37家冷库企业,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共14亿5293万元,上年增长19.7%。其中:36家企业2008年仓储收入10亿127l万元,较上年增长17.5%,占其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的74.8%;7家企业配送收入1亿3380万元,较上年增长27%,占其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的36%;22家企业2008年装卸收入9472万元,较上年增长15.7%,占其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3.8%;5家企业2008年包装加工收入1183万元,较上年增长6.5%,占其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的6%。

33家企业2008年主营业务成本68.552万元,较上年增长9.8%,占其主营收入比重为58.6%;这33家企业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4亿2593万元,较上年增长25.9%,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6.7%。

上一篇:乍暖还寒:集装箱航运的复苏之路 下一篇:中国物流地产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