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时间:2022-06-16 02:50:54

通识教育视域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那么,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进行校园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通识教育 校园文化

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校园文化是通识教育最具广泛性的教育。本文拟

将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Raymond Williams说,文化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这种界定是比较精到的,目前关于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大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基本的出发点。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目前所称校园文化大多围绕这种深层结构而言。因此,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即是按照基本的取向设定、辅以必要的制度和手段、通过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形成包括活跃在校园内的一种精神氛围和沉积在聚类群体里的风格、气质,进而形成稳定的行为目的和价值导向。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 前沿性。高校处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最前沿,"出校园即进社会"的境况使校园文化更多地具有"功利性"色彩。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策划和取向将具有明确的倾向性。

2. .特殊性。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背景,与文化建设有关联的人文学科大多比较弱化。因此,对于教师的学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整个校园的文化积存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设计来培育。

3.独特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校园文化对于每个学校个体而言更有且应有独特的个性。在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等的差异下,校园文化在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认识的出发点及价值导向这两大问题上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4.强制性。校园文化有其依习惯、制度自然生成的因素,但同时也具有强制性,如文化记忆的强化、行为的矫正、思想的沟通、观念的引导以及校长意志等等。

文化就其属性而言是不可测量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进程在我国高校建设品格趋同的背景下几乎没有衡量的标准和评价的尺度,尤其因为"见仁见智"而容易陷入"虚幻化"的境地。因此,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把握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扎实展开。

1.要注重"做"和建设过程。任何对于文化高度的设定都是虚妄和对文化属性的不了解。文化有发展的过程,积累是文化的要义。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个阶段、充分彰显每一个文化案例的蕴涵,方能渐臻于至真至善至美。

2.统一意志,明确目标和取向,在此基础上做好时间和空间上的文化建设系统构建,由此避免盲目和无序。

3.正确认识和处理隐性文化与显性载体的关系。虽然,大学文化是最终渲染在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气质而不需要以一种物理的形式来体现,但其建设和形成的过程须依赖于各种载体。在这一过程里,隐性的文化和显性的载体应建立起紧致而相互照应的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运作做以下探讨,并或以常德职院为例,说明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意义。

一、精神文化建设

一般认为,高职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1.内涵与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文化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体现传承文明、追求真理、立德树人、崇尚科学、创新文化的文化效应,进而逐渐形成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

2.教师价值体系建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校园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古人将"传道"置于"授业"之前,是有意味的。教育者,"教"与"育"并行。而"育"正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学术操守、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是教师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在文化的提炼上,我们可以将教师价值概括为"四有",即"有德、有才、有用、有容"。德即师德与人格,才即知识与学养,用即才学适用于教学的能力,容就是作为教师的形象和范式。依此,"育德、练才、达用、正容"正是教师作为文化引导者的文化塑型。

与培养精英人才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方向则是着力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培养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其中还包含了在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办学方针下的社会培训。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多的文化诉求:游离于学科之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所以,在思想解放、精神开放、个性释放的大学氛围中还要同时注重打基础、做引导、造范式。因此,我们主张①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特长对学生特别是非本专业的学生广泛开出讲座和选修课,做文化的传播者;②分类指导。以"民间"的形式,教师都应以专业、知识、特长、兴趣等在周围聚集一批学生,定期联系、经常活动,增强双向交流与沟通,增进感情、提供素养、丰富人生。我们还主张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3.学生价值体系建设。

知识、能力、素养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三大目标。与此相对应,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依此,在高职院校产生的文化关照是化、专业文化以及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符号。

化。这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表述,却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意指将学生视为成人,并以此作为建立相应的话语系统和行为方式的逻辑起点。这不同于 "养成教育",不是将校方和学生视为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以成人的观念,对学生不仅要以诚待,还要以成视,并以此建立新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法。这将引导高职院校以文化的视角转变育人的理念和手段,改善和建立学生自尊、自立、自信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更为学生走向社会培育出成熟的人文精神。

专业文化。旨在培育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以及因此而有的从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文化不仅要求做好专业理念的设计与提炼、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设计,还要在专业与职业的历史背景和前景展望、本地域行业的历史与发展、专业要求与职业操守以及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地域文化等各方面做好宣传和传播。因为地域文化决定了地域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及其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对地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充分吸纳是实现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特色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方法。由此,学生可以获得与当地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以求得生存与融合、获得与地方行业相关的知识背景以求得进步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不仅要担当起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还要把它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相类,专业文化建设还应做好与先进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明确指示出学院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而被广泛应用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则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对接与融合企业文化,其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认识和实践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在文化的意义上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型,这也正是文化育人的意义所在。以常德职院为例,其汽车工程系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联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学生在校内以企业工作的情景进行学习和训练、在企业进入车间参与实际操作,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物质文化以可观、可悟的形态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道德认知。

物质文化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赋予了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功能性建筑物,自然景观是学校历史文化现象在地理上的展现和发掘,而建筑物则以艺术化的设计体现校园人的文化趋向和审美情趣。一种是表现某一文化主题的人造景观,它承载一定 的文化内容而具有引导和教化意义。一种是满足文化活动开展的文化设施。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物质文化须表现明确的文化主题,在效果上,或开启心智,或醇化风气,或增益修养,或陶冶性情。常德职院百年广场即以雕塑和碑文的形式表现了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其间,关于养正育德、关于德技双修、关于艰苦奋斗乃至为国靖难、舍生取义等等令人企望的历史记录能够生成校园人厚重的历史感、责任感和归宿感。

囿于目前高校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容易陷入雷同。如何建立富于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文化,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设想从三个方面考虑和解决。一是充分挖掘本校的文化定位和文化内涵,以具有特色的文化主题生发出同样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主题;二是发挥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提炼出与学科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三是在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对接中寻求有关联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也以常德职院为例,以弘扬百年传统、传承百年文化为主题建设的校史馆和百年广场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依托医学和农林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建设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和动植物生命科学馆,为全院学生乃至社会搭建了科学普及和文化普及的平台;将桃花研究与常德地方桃花文化相结合建设的"桃花"校园,让姹紫嫣红有了文化的渊源。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不仅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包括专门针对文化建设以保证文化向既定方向和先进方向发展和演变的制度规范,对文化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形态上表现为柔性和刚性,柔性的是指道德规范、礼仪习惯等,刚性的是指成文和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

校园文化的形成有意志主导的部分和自然生成的部分,前者需要规范引导,后者也需要去芜存真,因此其建设过程必然伴随制度保障。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历史较短,基础较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制度文化的另一层含义是"关于制度的文化",亦即在怎样的文化高度和文化视角、以怎样的文化情怀、用怎样的文化手段来关注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管理的推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但可以预见,在今后法治校园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必然会涉及其中。

四、文化环境建设

这里所谓的文化环境特指为文化建设和文化的生成、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氛围,也即文化生态。其深层次的意义是指对主导文化的扶持和对泛文化现象及异质文化现象的宽容,其显层次内容包括决策者对文化取向和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范围内文化参与者对主导文化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所持有的态度、建设主导者所给予的物力支持力度:

--以文化实力即是办学实力、文化建设就是人才培养的认识高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作有哲学高度的思考,由此避免①做应景文章,泛泛而为、隔靴搔痒,有点无面、有目无纲;②走入观念的误区,如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学生活动和德育教育,甚至将励志教育等同于文化建设等等。

--有宽容的精神。大学校园具有意识超前、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文化特质,对任何泛文化现象及异质文化现象都应持容其产生、观其发展的宽容态度,就文化的属性而言,起码不能立即定其真伪良莠而否定其与主流文化的相容相洽。

--建立从文化引导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如前述,新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从文化引导开始,但这个过程必须指向校园人对共有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认同并最终达到自觉。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至少要做好几件事。一是在各个层面并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文化诸结构元素的广泛宣传;二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现象建立文化形象标识;三是建立学校、教职工、学生三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大力倡导和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活跃、最具显性的构件,也有人称之为"活动文化",其内容大体包括师生文体活动、有教师指导和参与的社团(协会)活动、承担或参与的地方文化活动等等,其意义在于营造文化氛围、强化主导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认知和文化体验、倡导文化共享。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尚需进一步丰富内涵、提高层次,尤其要重视社团(协会)活动,加强分类指导和扶持力度。

五、文化符号建设

我们将校徽、校旗、校歌视为校园的文化符号,是因为它是对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个性的艺术化抽象和概括。对于过去,它是文化的记忆;对于现在,它是文化的履践;对于未来,它是文化的引导。基于大众传播的属性,其设计与制作须简单而有蕴涵;基于群体记忆的需要,它须富于感官的冲击;而基于文化传播的功利性要求,文化符号必须予以广泛应用。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11BZJ0011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晚田.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PBL和CBL在诊断学症状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立体裁剪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