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走出困境?

时间:2022-06-15 11:48:11

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走出困境?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出口增长率一度出现下滑。2009年世界经济脆弱性地恢复,意味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纺织服装业能否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市场等问题。文章具体分析了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所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到了金融行业,更是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额为5594.9亿美元。2008年服装类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16.8%,纺织类同比增长16.6%、环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专家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概念各国在后危机时期都面临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虽然如此,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月度同比增长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为负增长。09年服装类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5.1%,纺织类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2.5亿美元和496.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和22%,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机时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积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例如江苏盛虹集团是一家生产涤纶纤维的企业,它从07年就开始着手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量从20%增加到了70%。结果至今盛虹集团不仅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利润水平依旧和以前一样,维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又会使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进一步受阻。作为全国县市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服装名城江苏常熟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2008年底因为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转产。据调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有的企业甚至远低于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企业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与国外厂商的议价能力很弱提价的可能性又几乎为零。如果后危机时期中国迫于外界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贸易保护案件在不断增多。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反倾销有关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长35%。反倾销案件以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家纺等行业为主,涉及产品包括聚酯短纤(长丝)、粘胶纤维、窗帘、帘子布、织带等。2009年有关我国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调查案件数量有7起。2009年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召回通报213项,同比增长294%;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24起,同比增长4%,召回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

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产品包括西服套装、牛仔布、合成纤维毯等。立案数量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多。2010年1至4月,美国对我国儿童服装类产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欧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17起。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将不得不面临相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贸易保护案件太多,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下降。不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刚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有些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力应诉。还有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便绕着走,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的纺织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相对价格上升,纺织服装出口减少。纺织服装本身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得这一利润空间小的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反之,人民币汇率下降,会使纺织服装出口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从2009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为0.14618,2010年8月汇率为0.14738,人民币升值幅度为0.82%。

人民币的升值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威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企业将仍会面临收入的增长,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据有关研究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在一年之内升值幅度达3%,对于一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就已达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规避而无法克服。

(三)国外市场需求不稳定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金融危机使其外部市场恶化,从而使得纺织服装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过GDP来说明。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0.74%,2010年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长2.4%。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缩减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为2.3%,2010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率缓慢恢复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下降了0.2%。欧盟货币事务委员会预计2010年GDP增幅仅为0.7%,增长疲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回暖,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欧洲的经济依然不振。受经济环境影响,欧洲服装销售状况趋于恶化,如德国服装行业的销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长。而且许多企业表明,欧洲市场令人担心,向来出价较高的欧洲客户明显减少。这一迹象为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势增添不少变数。

(四)原材料价格上扬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使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棉价强势上扬,受此影响国内棉价迅速跟进,棉纱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保客户”和“保利润”之间进退两难。氨纶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328级棉花价格为10830万/吨,2010年7月份棉花价格为18313万/吨,总体上升幅度达69.1%。而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7月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衣着类消费价格的下降,使得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计划涨价,但从目前情形看来这一计划不可行。从今年的广交会情形来看,采购商不但不接受涨价,还企图压价,增加了成交的难度。很多企业认为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只能靠自己消化,因为货物的价格是早就有了协议的。如果报价太高,会失去以往的老客户。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币值升值很敏感。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绝大多数是以美元结算的。如果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疑会很好地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业向国外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75,7月1日到达,此时汇率为6.7858。企业将损失4.17万人民币。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海外的订货商承担起了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对此,纺织服装类企业须加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企业还可选择英镑等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在早前议价时,可与外商商议好预留报价空间,这样能更好地降低汇率风险。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出口效益低微。这类企业通常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产这样的产品,其议价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可转移给外商,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相应减少。上文提到的江苏盛洪打造出来了超细纤维产品,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需求没有减少,其议价能力也提高了。亚洲金融危机时,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宁波太平鸟服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鸟起步的第二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等问题。而当时的太平鸟设计、生产、销售,从头做到底,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金融危机逼迫太平鸟走上了重点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它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2008年太平鸟销售额超越30亿元,到2010年预计突破50亿元。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鸟,给了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很好的启发。在后危机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考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家。但不意味着放弃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几十年来辛苦打拼的欧美市场。企业在2010年应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可考虑拓展如非洲、中美、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确保外贸出口稳定。这样可以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减少市场过于集中的不利,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越美集团在非洲市场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加工工厂、配套产业链直至工业园区。不仅自主掌握销路、销量,而且成功规避了种种国际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风险。越美集团在当地开办生产型企业,融入了当地社会,很好地规避了当地的进口贸易壁垒。另外,通过境外办厂,还能获得美元贷款,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四)参与国际并购,扩大海外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对欧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企业纷纷陷入财务危机,濒临倒闭。而这对于我国自身竞争能力强、资金较为雄厚的企业来说,是进入欧美市场的好机会。浙江美邦纺织公司产品因为受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非常困难。但自2010年并购了两家美国无缝时装公司后,美邦纺织成功地进驻了美国市场,收购金额不高,但值钱的是公司在美国房产和品牌,而美邦纺织也想趁此机会将产品从中高端提升到高端。并购之前,企业也须考虑到并购后,母公司能否消化并购要素。同样是浙江的一家本土企业,因两年前并购海外公司而身陷其中,并最终导致母公司破产,就是因为后期整合困难无法形成合力所致。总的来说,企业参与并购仍需视企业自身能力、条件而定,包括资金、人才、管理方面的准备。

上一篇:CAD付款方式分析 下一篇:新疆特色林果业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