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工作他们这样也能活!

时间:2022-06-15 11:41:30

不可思议的工作他们这样也能活!

近来日本学者山冈拓的观点在网上引起广泛热议,他将当下这代没有欲望的年轻人定义为“达观世代”:“夜跑?算了吧,工作已经很累了”、“旅行?算了吧,工作已经很累了”——工作似乎变成了罪魁祸首,生存压力大,于是“不得不”工作。面对这样的抱怨,《都市丽人》策划了本期专题,寻访了一群把工作做得有滋有味,甚至乐在其中的人。导盲犬训导师、婚礼背包客、试吃员……这些听上去有些不现实的工作却真的有人在做。在相同的生存压力下,他们的工作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并未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也许你缺少的,只是一点勇气和一点想象力!

公益组织负责人

法国女孩“授人以焙”

林兰:Floriane Lemoine是她的本名,没错,她是一个道地的法国女孩。而这个法国女孩的视野却聚焦于中国与可持续发展,她就职于由12个法国人在中国上海创办的公益组织“海上青焙坊”,为中国的贫困青年提供源自法国的高级培训,授人以渔,让受到帮助的人能够过上独立且稳定的生活。

法国女孩+法式甜品,这样的组合不禁带给人充满浪漫气息的幸福感,美好得像生活里的一个梦幻,但就在我们身边,法国女孩林兰却让这种组合变化成最脚踏实地也最真切的公益力量。

从巴黎政治大学毕业后,作为交换生,林兰来到中国,先后就读于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远道而来的她将研究方向落在了中国与可持续发展上。在多次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后,她了解到贫困的人们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而他们需要的是其他人士与组织帮助他们开发自身的潜力。于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选择加入由12个法国在华企业家创办的公益组织海上青焙坊(Shanghai YoungBakers),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公益组织,致力于为来自困难家庭的17到23岁的青少年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法式烘焙技术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要学习传统西式烘焙课程,还要学习生活技能及英语课程,以便在毕业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从而自力更生。

其实对于选择这份工作,起初林兰的家人和朋友并不能理解,“他们说我怎么可能去教别人烘焙呢?因为我会把所有东西都烧煳的!”后来林兰才让他们明白,自己并非要成为烘焙老师,而是项目经理。而成为海上青焙坊的项目经理,也意味着林兰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可能回到法国,“只有圣诞节和暑假我会回去10天左右”。但将“授人以渔”变成“授人以焙”,这份工作的意义却让她甘之如饴,这个法国女孩远离了High Fashion的时装周,选择了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里,“薪水嘛,足够生活,生活之外的都丢进往返法国的机票里去啦!”运作公益组织绝非易事,作为负责人,她必须做出全盘的考量,如何通过义卖、外烩服务等方式获得资金资助,如何与媒体沟通获得舆论支持,如何安排学员们的课程、了解他们的内心,甚至如何选择每一位有资格获得这份礼物的学员——她甚至还要远离上海,前往最贫困的地区,去面对面地与申请人交流,以防疏漏能够改变他们人生的机会。

这样的工作与生活虽然辛苦,但林兰却不断从工作中获得意外惊喜。“曾经有一次,我在午餐时间走进学校时,无意中看到一名学生深深地沉浸于《百年孤独》这本书中,竟忘了吃饭。我深受感动,他初到上海时除了身上穿的衣服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就如同大多数孩子一样,这是他第一次背井离乡。还有另一个学生,刚开始很害羞,而且跟不上进度,但是她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期末的考试中成为其所在小组的第一名,现在她甚至都能在英语课上踊跃参与了!”作为项目经理,她竟能历数每一位学员的情况:“王莉、张政海和肖金金是海上青焙坊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前往享有盛誉的法国奥里亚克烘焙学校深造,回到上海后成为海上青焙坊的老师,他们甚至已经培训出了另一个培训师巴桑拉姆。而金会子和张帅正在学习法语课程,如果他们的法语水平足够好,也有机会去法国深造……”

或许每个人对不可思议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在林兰看来,如今她做的工作,就是不可思议的!

导盲犬训导师

姜丹: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

中国唯一获得“国际导盲犬联盟”资格认证的导盲犬训导师,而目前全球拥有该资格认证的人数不超过700人。曾在澳大利亚Seeing Eye DogsAustralia培训并考取证书,目前在家乡大连从事导盲犬训导师的工作。这是姜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坚持至今已经成功功训练几十只导盲犬。

电影《导盲犬小Q》曾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可若没有训导师,哪有导盲犬呢?这份职业颇有几分幕后英雄的味道,大连女孩姜丹正是这样一位“shero”。

2006年,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的姜丹曾和许多毕业生一样,经历过茫然投简历,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的时期。有天晚上看到新闻里说大连成立了导盲犬基地,姜丹一看都是她最喜欢的金毛,便随口跟妈妈说:“这个工作不错啊,整天跟狗玩。”谁知第二天她就在街上撞见了中央台到大连拍摄导盲犬的片子,缘分使然,姜丹立刻跑过去要来了联系方式,隔天就冲到了基地。“一进院子我就看到有训导员在训练狗,当时就喜欢上了!但我不是学习相关专业的,而且人家也不缺人,我就说我不要钱,只要让我跟狗一起就行。于是我就去做志愿者,磨了一个月后才成为导盲犬基地的全职员工!”

可真做了这份工作,姜丹才知道这绝不是“整天跟狗玩”。在导盲犬基地工作期间,她被外国专家选中,前往SeeingEve Dogs Australia这个从属于国际导盲犬联盟的机构培训。在澳大利亚,她每天7点开始工作,喂食、清扫犬舍,9点带狗训练,6只狗,每只平均至少1小时,有时还要和盲人一起训练,每天都到晚上九十点才下班,而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走路,至于磨坏了多少双运动鞋,姜丹已记不清了。

而导盲犬训导师的工作看上去有趣,又能参加各种活动,很光鲜的样子,但姜丹却告诉我们,想赚钱,别干这个!“我都不太好意思说,从最初试用期每月500的工资,到现在也不过3000左右。我真的是因为喜欢这行才坚持了这么久。”可喜欢这份工作的理由已足够强大:“我很感谢这份工作和我的狗狗,它们让我学会了爱、信任、真诚与友善。最初我完全是冲着喜欢狗去做这份工作的,但后来接触到很多盲人,才知道这个群体是那么需要帮助。聋哑人可以用手语,肢残人可以用轮椅或义肢,而盲人呢?我希望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眼睛。”其中的动人故事更是太多、太多,“一次我去沈阳的一个导盲犬使用者家里,她是开按摩院的,店里其他员工也都是盲人,而且有好几个还是不敢出门的那种。我用有限的时间教他们定向行走,其中一个不怎么跟其他人交流的盲人听到我说话嗓子都哑了,竟然单独出门给我买了水和含片!”正是这份把阳光带进别人生活里的成就感让姜丹坚守着自己的这份工作,当她帮助盲人朋友重新寻回双眼的同时,她也学会了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

试吃员

Richard:遍尝美味+交友优势,谁不心动?

试吃员兼食评人。这个在新西兰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上海男孩,在专业、爱好与工作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奥克兰麦当劳、Giapo冰淇淋等当地美食店都会邀请他去试吃,而他本人更是直言,这份工作不但可以免费遍尝美食,还能有助恋爱交往呢!

很多人都觉得试吃员这个职业只是传说,但Richard的出现却表明,有吃货的地方,就有试吃员。小时候因为妈妈工作应酬比较多,常常带着他,对大人的工作不感兴趣的Richard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美食上。来到新西兰留学后,他偶然参加了麦当劳的试吃活动,当试吃员的想法就此萌发。

当然,试吃员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Richard告诉我们,介于没有专门的机构会雇佣试吃员,所以抱此想法的食客们必须主动出击。他的做法就是和餐厅老板们攀谈,和厨师们闲聊,渐渐地聊出了点名堂,奥克兰这座城市并不大,圈子很小,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不少邀请。就像演员得有演员的自我修养一样,试吃员也不是吃过就算。“这份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两三口就下肚的东西也有那么多的学问。当试吃员除了要有不错的味觉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此外就是要积极参与社交,对各大美食活动得有灵敏的嗅觉。”如今的Richard就像是一本奥克兰餐厅指南,一有新的餐厅开业,他便会收到通知,带上吃货团队去吃。然后回家泡杯茶,上博客、微博谈感受。

不过尽管试吃员吃饭不愁,一天好几顿“工作餐”,可是获得酬劳的机会却不多,因此这只是Richard的副业。但幸运的他却将主业与副业完美结合,目前在Skycity集团旗下酒吧工作的他笑言“吃”与“喝”关系很大,两者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相互补充、促进。此外,最让人羡慕的是Richard的亲身经历显示出试吃员在交友方面的巨大优势,“常能带女友免费吃到好吃的,而吃得多了,我自己也会做一些,也许她就是拜倒在我的美食下吧!”

青年导演

初中毕业、高中没有念完的他就回到村里写小说,现在不仅玩起了摄影,还拍起了电影。他的文字作品见于《今天》《花城》《天南》《短篇小说》(台湾)《字花》(香港)等文学期刊,导演作品《故乡三部曲》更被誉为国内“诗电影”先导之作。现居唐山的他,在那座小城市里,依然能将这份听上去既高端又遥远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那么你呢?还在抱怨、害怕什么呢?

其实现在不少年轻人对文学、电影甚至艺术都有那么点儿想法,但真要以此为生又不免畏难,总觉得那是普通人耗不起的。可唐棣就是一个普通人,高中没有念完的他就回到河北唐山的村里写作,后来觉得要写出好的作品,难免要从偏僻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他不想这样,“电影和文学就像兄弟,于是我告别弟弟,和哥哥处一处,我就是这么干上导演的。”

正如大家所料,这事儿真没那么好干。在很长时间内他被身边人误解为疯子,“母亲目不识丁,自然有些不理解。她只知道我之前整天困在家里,有七八年,现在则整天往外跑,她觉得我肯定是憋的,现在总比憋着好,那就干吧。其实也是一种理解吧,出于爱的理解。”而他的作品的确也不曾考虑广大受众的感受,“我通过影像与一个作家的某句话交流。一点都不深奥,就是把文学与电影这兄弟俩叫到一块,有时他们能辨识对方,有时他们彼此陌生。其实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做电影而已。现在国内电影娱乐化日益成熟,是好事,但我希望做小众片,唤起思考,大家老不思考,上帝就哭了。”

这么“任性”,能活吗?面对生存危机,唐棣有自己的解决之道。他有时会拍摄商业广告或是做文学策划,此外他和几个爱电影的朋友成立了湖畔电影工作室,交流有意思的事情,有些艺术馆还会提供经费请他拍摄影片,而能够得到这种难得的机会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自己“不会顾太多”。这些获得已足够支持他拍摄了,“我不迷恋设备,拿起手机也能拍啊。”

不过归根到底,生存危机取决于你到底需要如何生存。“我在小城市,没有太多欲求,关心的虽然比粮食和蔬菜多一点,但绝不会涉及奢侈消费。我就是一个农民,拍电影就像农民种地,摄影机、镜头取景,熟悉这些就像熟悉土壤、水分一样。”至于票房这样的现实问题,他揶揄道:“不必担心票房的只有少数大片吧?这么看来,和我一样的导演还不少。”

婚礼背包客

伊凡&晓雯:哪里有婚礼,哪里就有他们

他们是婚礼策划师,但与其他wedding planner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不拘泥于自己所在的城市,而更愿意跑遍全国去为各地新人策划独一无二的婚礼。这对恋人称自己为“婚礼背包客”,甚至还想着,要把属于自己的那场婚礼办到非洲去!

接受采访的时候,伊凡和晓雯正在山西大同为一对新人布置婚礼,忙到凌晨3点,他们才刚刚收工。伊凡在电话里小声跟我聊着,“晓雯已经睡死了,实在不忍心叫。”——真辛苦啊,这对北京青年凭借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分毫不差的执行力分明可以在北京深深扎根,但他们俩谁都不愿意老实待在原地。

晓雯曾是一个园艺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了朋友婚礼场景设计的讨论,发现这不仅是一件幸福感满溢的工作,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空间设计理念。幸运的是,这个姑娘得到了男友伊凡的全力支持,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婚礼设计公司,晓雯可以尽情地想象,而伊凡则会一次次突破极限让那个想象落地。

跳脱出人生条条框框的晓雯仍不满足,她又向伊凡提出了“婚礼背包客”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把旅行的爱好与设计婚礼的职业捆绑在一起,手牵手闯天涯,把高薪的职位、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环境通通抛到脑后。而每一次case的选择都会影响到下一段旅行,所以他们也会婉转地请那些走进店里就说“给我来个最贵的婚礼”的客人移步别家。江苏沭阳、山东烟台、河南郑州、海南三亚……没去过的地方,他们都有兴趣,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承载了他们的回忆。负责执行的伊凡可是深有感触:“在沭阳做《朵拉与猫的冥想世界》的那场婚礼期间,我们在那座小城市驻扎了一个月,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的废品收购站,因为各种材料买不到,除了依靠淘宝之外,就靠我去翻遍所有的废品收购站‘淘宝’啦;还有在烟台,为了实现新人扬帆远行的梦想,我们在场地内搭建了一个2.5立方米的船头……”

“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捕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伊凡对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这句话念念不忘。做一对如冒险家一般的婚礼背包客,正是让未知的体验去不断激发对“不存在之物”的想象力,再没有什么职业比这更能体现“人生如旅程”的观念了吧。而这对恋人也将会迎来自己的人生大事,虽然尚未有具体的策划,但素来喜欢动物、拥抱自然的晓雯又开始天马行空了:“在非洲很好啊,醒来身边都是各种动物,围绕着我……”听上去不可思议?可他们就是专做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啊!

大堡礁看护人

本·绍索尔:如何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34岁那年,他成为全球最令人羡慕的男人,这个英国小伙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堡礁的看护人。在梦幻般的豪华海景房住上半个月,便能获得高达15万澳元的薪酬,竟有这样的好事!

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曾发起“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招聘活动,这份“岛屿看护员”的工作内容听听就让人流口水:喂鱼(当然不用全喂)、保持水池干净(水池有自己的自动过滤器)、收发信,此外就是开启探索之旅,包括体验新式奢华水、疗、潜水以及丛林徒步旅行等——天天尽兴玩也就罢了,还能住在有私享泳池、日光浴室的无敌海景房,甚至还可以偕伴侣一同走马上任。

这份工作有多诱人,竞争就有多激烈!每个受访者必须拍摄一段1分钟的视频来介绍自己,当绍索尔进入最后一轮面试后,还要接受浮潜、撰写网络日记等各项考试,最终幸运女神降临在了这个英国小伙头上。或许你觉得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毫无参考意义,可当你了解绍索尔后就会明白,他的确生动演绎了“如何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本,绍索尔在英国时是慈善机构的筹款人,他能够向大堡礁的考官们充分展示自己对这片岛屿的热爱,而他本人更是一个冒险家,他称自己为“疯狂的英国人”,蹦极、参加马拉松、徒步穿越非洲、骑鸵鸟、亲吻长颈鹿……在绍索尔为申请这份工作而拍摄的1分钟视频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冒险运动的热爱。这样的他,完全符合昆士兰旅游局心中的“岛屿看护员”形象,充满好奇、热爱冒险、播撒热情。

听完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或许你在羡慕的同时也会对错失良机懊丧不已,别泄气,“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绝对会一拨又一拨地来袭,就像今年年初澳大利亚旅游局再次启动“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全球招聘活动,这一次他们面向全球的年轻人推出了6个分布在澳大利亚不同地区的不同职位,而英国某公司也在为苏格兰一座无人小岛招募高薪管理员——看,机会总是有的,只是,你准备好了吗?

工作,超越你的想象力!

抛物线专家

抛物线专家训练人们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虽然不用进入太空,但他们的工作却是最接近航天员的。他们每天要协助并训练处于微重力环境飞行器内的飞行员们——可以说他们实际上是教人们怎么飞的飞行助理。

美食造景师

让人垂涎三尺的餐厅广告,美味绝伦的杂志美食图片,它们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这都是美食造景师们的成果。既要懂得美食,又要懂得美景,美食造景师的工作可一点都不简单,但工作的过程着实是种享受。

占卜师

不管你信与不信,占卜师这个职业已然存在并日益成熟,甚至还有专门的学校培训有关课程。在美国,每10分钟收费高达5美元的占卜师可是大有人在,很多人将他们视同为另一种心理咨询师。

精灵语语言学家

诗史巨作《魔戒》作者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本身就是一位语言学家,他为自己笔下的中土世界创造出了一套庞大复杂且体系完整的语言。事实上,有一批语言学家承袭了这种语言,试想一下,当这帮人聚到一起,用精灵语聊天的情形吧!

南极电工

你从来没想到过,南极也需要电工吧?但事实上这还是个挺抢手的工作,当英国南极科考站发出招聘启事后,23000英镑的年薪和免费的食宿待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报名者。不过,真想问问在零下50摄氏度工作的他们:你们挣那么多的钱,可是,都上哪儿花呢?

结语:始终记得王尔德的话,“我能拒绝一切,除了欲望本身。”也始终觉得这句巧思有种面对生活的霸气在其中。唯有坦言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欲望,才不会以没有欲望、没有兴趣为借口,偷懒而胆怯地度过一生。而每天至少8小时的工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若能对工作满怀欲望与激情,那岂不是已经成功了—大半?在完成一系列的采访后,不得不承认,有时我们对工作实在是缺了点想象力与勇气,但好在有这些人,有这些故事,在认真而踏实地告诉我们,不可思议的工作并非充满偶然、机遇或是从天而降,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争取,也都值得拥有!

上一篇:修护圣品必入LIST 下一篇:美容问答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