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15 04:14:35

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提要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下形成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又能够有效节约交易费用,减少道德风险,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同时,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相关制度欠完善,法制化进程缓慢等原因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和相对滞后。但是,针对民族地区国际给予良好的政策和支持项目,和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历史沿革和地域下形成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都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并且发挥这些因素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非正式制度研究简要评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通过提出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人们选择的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制度化规则”、“社会潜网”等,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它一般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非正式制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认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是人为设计的影响人类互动的约束”。制度由正规规则、非正规规则和实施这些规则的机制所组成。非正式制度“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非正式制度包括:“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交易各方都愿意维持的演进的习俗;作为标准的行为规范”;“自我施加的行为准则,如诚实、忠诚等”。在诺斯的论述中,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诺思也强调非正式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引导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国内较早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应该是孔径源,结合诺思和布坎南的看法,他将非正式制度定义为:较之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的,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来研究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研究探寻了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国一些学者对非正式制度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而且也考察研究了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在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非正式制度在“浙江模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意识形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因素对经济的作用,认为非正式制度作为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变量,会对经济活动起到干预作用。因此,非正式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

在以上中外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如下:第一,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中心作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时间,克服搭便车现象;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经济功能,并且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二,传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而非正式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非正式制度。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正式制度作为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制度和经济绩效。

二、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广西、宁夏和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另有30个自治州、126个自治县,还有一些民族乡。其中的5个自治区,26个自治州,2/3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或与西部密切的中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西部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边疆、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社会等的诸多原因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且有很多困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所以在这样良好的正式制度的有效作用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协调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非正式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风俗习惯等,而且这些因素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会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选择,降低或节约交易成本,继而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意识、有效地发挥非正式制度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意识形态节约信息费用,减少执行和实施其他制度安排的费用。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对他所接触的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念;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新制度经济学家则更具体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林毅夫指出:“意识形态可以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结构”;诺斯概括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1)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换言之,“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2)是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标准,明显地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中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3)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其意识观点,他们会试图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合理解释,即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因而,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能减少执行和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这也是意识形态最突出的经济功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区域。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和强制性,客观上会对少数民族的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制约,所以要不断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好的和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构建,使得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匹配,并且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从而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行为,有效节约正式制度运行成本。伦理道德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念,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张维迎(2001)认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起着规范社群行为、节约治理成本和信息费用的作用。西部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浓厚的伦理道德,比如藏族的生态伦理观、伊斯兰教的商业道德等等,这些都有效地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节约治理成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指导,对交易违约风险的有效制约以及节约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有效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信用道德基础,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笔者在对撒拉族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撒拉族融资以亲缘关系为主,而且由于宗教伦理约束和伊斯兰教义规定,相互借贷都不会索要利息,一般以口头协定为主,这样有效节约了融资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提高资本利用率,促进撒拉族经济的发展。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务必要发挥好伦理道德的作用,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三)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是可以被理解为由文化过程和个人在某时刻以前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标准行为;是非正式制度的又一主要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市场行为者的动机,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习惯的主要功能是节省人们的决策成本。熊・彼特认为,若没有习惯的帮助,没有人能应付得了每日必须干的工作,无人能生存,哪怕是一天。哈耶克认为,习俗是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形成,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当人们长期按某种习俗行事,他们就会惯性地或无意识地认为应该保持着这种现象型行为的一致性。这样,一种习俗也就会逐渐地或潜移默化地向人们的心理层面推进,从而转化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那里,文化被看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利益集团共享的公共物品或人力资源,它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极大的价值和经济潜能,可以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并推向市场,必然会带来民族文化产业以及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从而吸引大量资金,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民族文化又是文化产业的源泉,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是丰富且独一无二的经济发展“软资源”,可多次重复开发利用,不断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因此,一方面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可以节约信息成本、规范行为;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经济发展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为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其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共生互动效应,它们有互渗性和互制性,是一种互动与耦合的关系。

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制度不完善、法制化进程缓慢等原因,都会导致正式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或者由于路径依赖而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而非正式制度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填补了正式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也会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很好地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非正式制度生存的土壤,尤其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更是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正式制度做到了很好的补充。由此可见,包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民族文化等的非正式制度都有独特的经济功能。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功能,而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也证实了非正式制度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我们更应该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从而寻找一条适合于西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三联书店,1994.

[2]岳天明.经济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透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2.2.

[3]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上海:三联书店,1994.

上一篇: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