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探险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23 18:26:10

非正式探险笔记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1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1、认真做好典当的审核工作

2011年我主要负责典当行的风险控制、风险审核工作。典当业务是我在2011年开始正式接触,为了能使自己尽快熟悉该项业务,我除了认真学习浙江中财典当行的典当制度及2011年4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经贸委的《典当管理办法》外,我还从网上、图书馆等查阅典当行的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首先制定了典当风险审批的工作职责。第二、根据典当风险审批的工作职责,在自制了非传统业务的审核及备案表格上对典当业务进行逐笔登记跟踪,并与典当业务员对大额业务进行实地了解。第三、对减免服务费、滞纳金及其它内容进行了备案、核账及归档。第四、编制典当风险关注类月报表。第五、参加了典当业务的一些培训。

2、做好中间业务的审核、备案及核账工作

今年短平快的中间业务,给我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它体现了操作人员优良的心理素质及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性,它同时也反映出操作人员所具备的敏锐正确的判断力、银行非常优良的关系网及对资金有着娴熟的调度能力。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感责任的重大,特别是自身经办的业务更觉压力无限、责任无限。在中间业务方面,我主要负责审核、备案、归档及与财务部的对账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基本做到了每笔落实跟踪,每月与财务部核对账务,以确保每笔资金的账账相符。

二、2011年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起草了2011年风险部工作职责

2011年初根据领导的工作布置,起草了2011年风险部工作职责。在风险部工作职责中,制定了担保的不同业务类型、不同金额的风险评审进行了相应的风险审批制度,对典当业务首次增加了的风险审批的相关制度。同时明确了风险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教育培训、制度建设、风险部日常工作等内容。

2、设计了工程担保的相关操作办法及规程

2011年4月底,根据领导的安排,我参加了在北京为期二天的有关工程担保的业务培训。这次培训虽然期限很短,但却让我对工程担保的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我突然感觉工程担保,这种商业性担保有着无限的商机,对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经过在图书馆、网上查询资料,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记大量的工程担保的学习笔记,关注工程担保的最新消息等渠道,对工程担保中不同类型的保函包括业主支付保函、承包商履约保函、投标保函等内容,设计了浙江中财担保有限公司商业性担保的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对不同类型的保函设计了不同内容的调查分析。为了能让业务员进一步深入该担保领域,提高调查分析的能力,我还设计了“工程建筑担保业务担保的调查内容要点”及对不同的保函对象所提供哪些相关资料等。工程担保我认为是一项风险较大,回报较高的一项商业性担保。它的成本就在于担保公司人员的成熟性、经验性。它的风险在于如何对担保客户在担保期间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为此,我目前已写了对承包商履约担保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的管理的相关内容。为了提高中财担保业务人员能尽快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还举办了第一期工程担保的培训班,对建设部颁布的各类保函进行了初步的讲解,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3、设计了浙江中财担保公司转按揭业务的操作规程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我担保公司的转按揭业务。根据合作银行的不同要求,经过与合作银行的业务相互探讨与多次协商及转按揭的业务特点,我设计了“浙江中财担保有限公司房屋买卖期间担保业务申请表”、“房屋买卖期间担保业务操作办法(一)、(二)”、“银行撤销担保责任回执”、“划款通知书”、“具结书”及与律师合作的“担保协议”等,为我担保公司该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4、积极开拓担保及典当合作领域的新途径

(1)2011年根据中国银行审核担保的结构调整,我积极与省中行进行沟通和联系。经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担保公司最终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签订了2亿担保额的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协议大大提高了中财担保在省中行担保领域的重要地位,为我担保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

(2)2011年10月至11月间,我与招商银行杭州分行关于转按揭业务进行了双方的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就招商银行住房循环转按揭业务的特点,对担保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2011年11月浙江中财担保有限公司与招商银行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定了《个人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协议》。这一合作协议为我担保公司在招商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为今后的业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011年面对典当行对资金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我利用深发展杭州分行高层领导及支行高层领导的关系,积极为典当行的融资创造条件。因这笔贷款是深发展总行对全国典当行的首笔贷款,较为曲折。但经过双方数月的努力,中财典当终于取得了深发展1000万元的贷款额。这笔贷款的意义不仅部分解决典当行对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中财金融广角的高层领导与深发展银行高层领导的互信互任,为中财典当及中财担保与深发展银行的进一步扩大合作,创造很好的合作契机。

5、进一步拓展风险部对担保、典当风险的量化统计工作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2

农民最大的资产――土地,其商品属性,正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抵押或农地收益贷款等相关试点工作被逐步激活。

笔者在北京、四川、安徽等多省市调研发现,为降低还贷风险,各地推行了各种各样的担保模式,其中由政府作为担保主体的模式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追捧。

然而,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担保主体是政府、个人,还是中介机构,由于缺乏标准和法律依据,金融机构和农民在这项改革中仍会面临贷款风险隐患。

探索:农地抵押贷款改革催生多个担保模式

“实际上大部分银行都认为,如果没有第三方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非常大,愿意做的人非常少。银行需要第三方担保,不论担保方是村长这样的个人,还是政府设立的第三方机构,都是为了降低风险。”一位长期关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业内人士对笔者说。

笔者日前走访了多个正在或即将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地区,发现在探索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各地推行了多种多样的担保模式,包括地方政府、民营企业、村级中介机构、担保公司、个人在内都可成为担保主体。

山东省莱芜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过程中,建立了一项风险担保基金。莱芜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基金交给合作担保机构进行信托理财,形成的收益与政府风险基金一并作为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担保代偿。出现风险时,首先由专项风险基金理财收益代偿;不足部分由专项风险基金承担40%的贷款损失、担保公司承担60%的贷款损失;对合作中超出政府专项风险基金以上的损失,由担保公司承担。如无风险发生或风险分担后仍有结余,全部返还给政府。

也有地区以民营公司作为担保主体来承担担保责任。2014年初,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当地民营资本组建佳木斯金成农村金融服务公司,公司专门做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业务。它运作的模式是,农民和金融服务公司签订一个土地流转合同,由农民把土地流转给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以土地作为抵押并提供担保,银行据此给农民放贷。该金融服务公司办理土地登记、抵押、流转手续,并承担担保责任。

除了上述模式外,还有部分地区试点采用的是引入担保公司的模式,农民每次抵押需要支付担保费用,贷款成本有所提高;还有很多的地区,仍停留在以村长或农户等个人作为担保主体的阶段。

风险:担保主体标准缺失恐埋隐患

由于农地产权可抵押贷款的试点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金融机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政府作为主体为这项业务提供担保无疑是最让金融机构和农民放心的一种模式。

“出了事也没关系,反正还有政府来‘兜底’。”一位拟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一方面这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另一方面,一旦农民和银行出现贷款纠纷,农民可能考虑到政府提供担保的背景,出现赖账不还的情况。

对于个人作为担保主体的尝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贷款发生坏账之后由个人或者村委会进行代偿,恐怕不一定靠谱。个人作为担保人未有法律依据,出了问题也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另外,一个村镇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依靠村级中介机构作为担保,如果机构趋利性比较强,那么就容易出现贷款挪用、冒名贷款的风险,对于银行而言,贷后监控困难,而且这类机构在法律意义上也不受保护。

“总而言之,因为是新生事物,政府对农地产权抵押的担保模式还没有标准,更没有监管,现有的各种模式都是有隐患的。”上述村镇银行信贷部人士说。

“现在各地对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际上是突破了现有的《物权法》和《担保法》的法律框架,也可以说是各地的一种‘抢跑’行为,一旦出现了相关的法律纠纷,农民可能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张晓山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相关试点的顺利进行,试点地区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

突破:“三农”贷款投放思路谋变

一位长期关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业内人士对笔者说,农民在将土地经营权抵押给银行的同时引入第三方的保证担保,这种做法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引入担保之后,对于银行来说,土地经营权是第二位的约束,担保才是第一位的约束,这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抵押。”他说,实际上,对于银行而言,土地经营权这样的抵押物很难处置,在我国,很多土地流转的平台发育不尽成熟,或者只是搭起来了一个“架子”,和真正的土地流转平台相距甚远。

实际上,对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三农”贷款的特点正是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体系相对不完善,给信贷投放和风险把控带来难度。“但是,针对小而散的农户,我们还是希望能尝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关键还是需要政府支持,包括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江苏如皋农商行副行长展爱云对笔者表示。

另外,笔者在江苏还了解到,为破解农村土地产权抵押在制度上、操作上存在的困局,一些金融机构从资金需求最迫切、农村土地产权资产最丰富的领域入手,推出了一些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产品,并且也采取了各有侧重的管控手段,如新沂农商行要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质押贷款申请人需由村委会出具同意办理意见和“地随房走”决议意见,再由房管部门办理评估登记。

对于“三农”贷款,根据其特点,其实银行也在朝“轻抵押、重信用”的思路转变。在隶属浙江宁波市的象山县,象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农户贷款的做法是,建立农户征信档案,并采取村民集团授信模式,将信贷资金打包,由村内的组织自行管理。如果有一户出现贷款逾期甚至到期不还,就将影响整个村的授信额度。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3

“华硕电脑太让我感动了!”当得知华硕U5笔记本伴随着国家登山队员登顶珠峰时,华硕电脑中国业务群品牌总监郑威说,“据以前登过珠峰的队员讲,在攀登时体能会严重透支,连张纸都不愿意带上去。这样的情况就更别说背上一台电脑了,所以队员愿意主动把华硕电脑带到世界最高峰顶。是华硕的品质赢得了队员的信任!”

海拔6500米,挑战电脑的极限!

据郑威介绍,在此次攀登珠峰之前,华硕就曾经多次参与极限探险运动,比如2005年“华硕极限7+2探险计划”、2006年出使“玄奘之路”等。而这次的“绿色科技,携手珠峰”计划,除了极限登山,“更多的,还有一份使命感。” 郑威如是说。

曾经有人把珠峰比作圣女,她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冰清玉洁的气质给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可随着越来越多的登山者被珠峰魅力吸引而来,如果不好好保护,污染的威胁也会入侵这最后一方净土。郑威说,当华硕电脑与国家登山队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我们就想做一次相关的活动。

国家宣布08年的奥运火炬将要传递到珠峰,届时全世界的记者和游客都会涌向这片圣女地,环境保护必然将是一个突出问题。

“珠峰的环保问题历来就受到世界关注,奥运的临近让更多的人涌向珠峰。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就想让华硕作为企业的志愿者,带领用户和合作伙伴组成一支宣传队,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登山的精神、“绿色奥运”的内涵。去做些我们能做的,也为以后要去的人们提供一个旅游参考和环保意识的普及。”

虽然离攀登珠峰已经事隔一个多月,在和记者谈到整个活动的准备筹划时,郑威的脸上不禁流露出一份还未平息的激动和自豪。“我们的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专门请来环保专家来给我们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分为人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小组,我被安排在植物组,一路上看见植物我就在拍照、记录。”郑威笑着说。

从珠峰下来,组员们将自己的沿途记录汇总,出版了第一份关于珠峰地理地貌的“绿色地图”。

“我们将把地图挂在网站上,希望和网友互动,明年还会出第二版。明年我们还要去,希望我们的地图能够不断完善,给更多要去珠峰的人提供一个参考。”说到活动的收获,郑威还告诉记者,在查询线路的时候发现了一所珠峰下的小学,“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学,由于海拔高,物资运输比较困难,一块在这里只卖几毛钱的小白橡皮,在那里都会卖好几块钱,那里的条件太艰苦了” 郑威感叹道。志愿者们从北京带去文具进行助学捐赠,“能帮助那些孩子,我们也很快乐。”

在去珠峰的路上,队员们很仔细的收集周围的垃圾。“我们一路走一路捡,同行的司机受我们的感染,喝完饮料的易拉罐也不再乱丢。每次车一停,我们就下车去捡周围的垃圾,看见我们捡越来越多的路人也开始帮我们捡。”郑威回忆说。

“最开心的是,你的行为影响了别人。环保需要大家去努力,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环保的队伍中。”

说到第一台登顶世界最高峰的笔记本时,郑威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她拨弄着手边的一台白色笔记本说:“你们看,就是和我手上的这台同一型号,第一个登顶珠峰的笔记本!当在海拔6500米的时候开机,它仍然可以运行。”她说虽然这款笔记本仅仅1公斤多重,在同类产品中已经算很轻的了,可毕竟也是有重量的。“当队长下到大本营后告诉我,他们已经携带华硕笔记本登顶珠峰的时候,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了!华硕的笔记本确实很争气,也使队员从心里对我们的电脑有认同感。”

“体育营销不打球”

其实在体育营销上,华硕已经不是第一次展露拳脚了。

从雅典奥运会上赞助国家击剑队,到这次与国家登山队一起攀登珠峰,郑威总结道:“其实各种形式的营销都只是沟通的手段,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用户的体验,你的品牌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是否让他们觉得很亲切。”

在问到关于体育营销项目的选择时,郑威说“其实稍加注意就可以注意到,这些年华硕一直在和各种极限探险运动合作,比如之前的极限‘7+2’探险、出使‘玄奘之路’ 等。而之所以选择这些运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和华硕‘无止境的追求世界第一’的文化理念契合; 另一方面,这些项目的实现确实需要IT产品的助力,这些项目本身对IT产品的品质要求会比较高,而华硕正好能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坚实的品质给他们提供帮助。在恶劣的环境下,华硕笔记本也可以照常运行,也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坚如磐石的品质。”在郑威看来只有这样的营销才是有效的。

本着这一点,华硕近几年来在体育营销上做的有声有色,小投入却能收获大回报。“体育营销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和企业的理念、产品特性等相关,如果不考虑这些去做营销,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体育营销,郑威也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华硕在做体育营销时最看重的首先是是否和企业的文化理念相契合,其次是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个赞助商的身份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怎么在项目中找到契合点,能让你的产品自己说话,从而与你的用户有效沟通。”

而这次和国家登山队攀登珠蜂的活动,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当下最热门的奥运营销话题。在奥运脚步日益临近的时下,不仅各家奥运赞助企业正在想尽办法使用这一稀缺资源来为自己增加市场砝码,就连一些非赞助企业也都削尖脑袋想钻奥运的空子,奥运一下成了市场的唐僧肉。其中有成功的例子,却也不乏因侵犯知识产权而被曝光的企业,而对奥运这个话题,华硕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奥运对大众来说是个有好感的字眼,和它有关联的产品,自然更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对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无疑都是一个提升,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想和奥运沾边。”对于现在如此纷扰的奥运营销现状,郑威认为过热并不是件好事情,“有些企业会因此迷失方向,以为奥运营销只是打上一个LOGO ,做几个广告而已。企业是否要做奥运营销,应该是和企业的战略契合,如果奥运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本没有关联,硬扯关系的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记者问到华硕的此次活动能否看成是打了一场漂亮的奥运球的时候,郑威严肃地告诉记者,华硕并不认同“球”的说法。

“我们不是在打‘球’!华硕的文化也不认可这一做法,我们企业文化强调的是崇本务实,我们是塌实做事的企业。”郑威认为,‘球’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投机性,而这和华硕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从雅典奥运会赞助国家击剑队到我们的合作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都是队员本来就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对产品的高度认同,才会有后来的合作。”

郑威说,关于这次活动的报道,有时候她都会要求对方把奥运两个字抹去。“我们就是不想给别人一种错觉,误认为我们是奥运的合作企业。奥运的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赞助企业的权利也应该有法律保障,这就是游戏的规则!我们只是想本分的做好自己的事,这次活动也是由于和国家登山队及登山协会长期良好的沟通很自然促成的合作,刚好碰上奥运这个话题,我们想做的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毕竟他们是在为国争光,仅此而已!”

市场经济专家曾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会,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对于非奥运赞助企业,在这个诱人的商机面前是不是一点作为也没有呢?郑威说“企业可以做一些策略性创新,而这些创新却不是指打‘球’这么简单。”

奥运来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去做奥运相关的营销,更不是所有的营销只要打上奥运的标识就有回报。郑威一直反复强调这点,“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产品品质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果你的产品不好,就算打上奥运的LOGO,用户依然不会认同。如果你的产品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其实他们是根本不在乎那一个标识的。”

而对于策略性创新,郑威则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一个企业有很清晰明确的战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在奥运的来临之际,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前提去做一些有创意的营销,让用户体验产品带来的好感时,也感受到奥运的精神。“而这一切绝对不能抱着投机的心态,而是要稳扎稳打的从自身战略出发作出的决策。如果只是举着奥运的LOGO头脑发热,摈弃自己原来的理念,在奥运两个字上大做文章,而不把精力放在用户和提升企业自身,只会失去更多。”

创新为品质加分

不管是华硕树立在中关村的广告牌,还是各种宣传单页,都可以看见“华硕品质坚若磐石”八个字的标识,坚实、可靠、值得信赖就像华硕电脑给我们的印象。

“坚若磐石,就是我们的品质核心!”郑威说,“我们一直选择极限探险运动项目合作,正是为了更好的彰现我们坚若磐石的品质。”

据她介绍,在1998年,华硕笔记本就随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成为全球率先征服太空的笔记本。“直到完成任务,我们的笔记本都一直是状态良好。而这次我们又是第一台登世界最高峰的笔记本。”郑威笑着说。

从酷热干燥的以色列沙漠到冰天雪地的南极顶峰,从真空失重的外太空到古老神秘的亚马逊原始森林,从冬运会的赛场到雅典奥运会,从玄奘之路到珠峰之顶,华硕的足迹印在世界各个充满探险精神的地方。

“我们要做的就是无止尽的追求世界第一,而品质是我们的绝对的保障。”

郑威还说,除了永远追求第一的精神和坚若磐石的品质外,公司还强调的是一招走天下。“就是要找到你赢的那一招在那里,对于华硕来说,这一招就是创新!”郑威说。

华硕的技术、设计创新在全球也是有名了,早几年就推出过世界首款真皮外观的笔记本,包括与世界顶级赛车兰博基尼合作推出跑车概念笔记本,到这次推出的用竹子做外壳的新一代环保概念电脑,在创新上,华硕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4

邱际华

“门”字来于水门(watergate),是个泊来词,源于重大的政治丑闻,“门”字是一个特殊词,在它的外延意义上专门指违背道德法律,引发重大后果的行为,词性上属贬义。近年来,“门”字在新闻媒体中被滥用。媒体到处安“门”,不论级别高低,影响大小。可举之例处处皆是:黄健翔“解说门”事件、超女的“脏话门”事件、王德显的“工资门”等等。这些“门”真的能和水门事件一样引发重大的效果吗?此“门”非彼“门”!

沸沸扬扬的“华为事件”,政府还没有对华为的辞职事件下定论,也没有任何部门公布调查结论时,我们新闻媒体运用“门”字把华为钉在耻辱拄上,进行大肆批判。这种进行事先审判的行为,违背了新闻的公正、客观,也干扰着司法审判。媒体这种有违公正和客观的行为,将可能导致华为对媒体的诉讼。媒体别等到面对高额赔偿时,才明白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在报道中,媒体应多用些中性的“事件”,避免使用刺眼的“门”。这不仅符合新闻报道的实际,也是媒体的自我保护,规避风险的良方。

媒体不能把任何一个热点事情都冠之以“某某门”,制造小猫小狗的新闻娱乐也是“门”的语境,改变“门”字独特的语境。多些“事实”少些“门”,这是尊重词语发展的历史,也是维护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大学)

新闻舆论监督也应“一追到底”

张文娟

娱乐新闻战线上的“狗仔队”凭借一追新闻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为“娱乐圈”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反观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为何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笔者以为,开展舆论监督也需要像“狗仔队”一样“一追到底”。

一是要做到嗅觉灵敏,反应迅速。要保持对社会新闻中的灵敏嗅觉,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刻展开调查。二是要锲而不舍,深挖猛料。记者要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受恐吓,要有一查到底的决心。三是要威武不屈,勇闯虎穴。开展舆论监督,记者就应有这样的胆识,深入内部,探探究竟,敢摸“老虎屁股”。四是要足智多谋,巧避风险。舆论监督也要讲究策略,或明察暗访、或入局探究。充分依靠法律来规避风险。五是身强体壮,吃苦耐劳。新闻调查监督中,要坚持腿勤、手勤,不怕劳苦。舆论监督记者面对打击报复、恐吓威胁,也应学学“狗仔队”的忍辱负重,多一些“铁肩担道义”的职业道德。

(作者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强化法制新闻的正面效应

肖玲

如今,法制新闻因其惊险曲折的故事性,受到了受众较普遍的关注。但是,目前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造成有些法制新闻媚俗猎奇,质量低下。笔者认为,报道建设和谐社会时期的法制新闻,应当充分发挥法制新闻的积极作用,强化法制新闻的正面效应。

首先,要用正确的法制观念影响公众。如果不能明确地指示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会使受众对社会和法律产生怀疑或否定,起不到促进稳定、惩恶扬善的作用。

第二,要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新闻。必须首先在软化报道方式上下功夫,将正面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用亲切灵活的笔触去表达,才能增强其可读性,使法制报道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作用。

第三,要正确理解“真实”的涵义。法制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倾听各方不同意见,准确、客观、合法地报道法制新闻。但是对待“真实”一定要有所取舍,报道之前要考虑是否会给社会造成负面效应。

第四,采编人员要学法、懂法、会用法。力争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办外行事、不做外行人。

注重和强化法制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归根到底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自身公信力负责。随着受众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文化及法律水准越来越高,低层次的法制新闻将难有市场。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5

一、出租房诞生首台国产PC

1984年,当国内很多人还不明白电脑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副局长王之就携十几个年轻人的微机开发小分队,在北京马甸立交桥外租来的几间房子里,在设施简陋、空间狭小的条件下,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电脑。而当时IBM PC不过刚刚投入市场,个人电脑的名字还未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了一年的不懈努力,第一台国产电脑――长城0520CH终于在1985年4月研制成功,基本配置为10M硬盘、256K内存、8寸的显示器,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配置相当简陋,但它却是中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完全可以称得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同年1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工业展览会上,长城0520CH崭露头角,以其出色的性能赢得好评。展会结束后,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上刊登了标题为《中国“长城”参加个人计算机的竞争》的新闻,周刊评论:“它是中国向美国计算机资本的第一次突然袭击。”国内权威媒体盛赞“长城0520CH引发了一个产业的诞生”。

国产电脑长城0520CH不仅在当年就成功的实现量产,而且很多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到1986年三季度末,各方面的定货量已经达到15000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中国考察船正要去考察南极,随同考察的除了科考人员,还有一位重量级“嘉宾”,就是长城电脑0520CH。作为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台中文微型计算机,长城电脑将在南极科研考察中担负起极其重要的职责。这是长城电脑,也是国产电脑首次登上南极,它不仅展示了长城电脑优异的品质,也展示了中国人的科技实力,可以说长城电脑代表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一种精神。有了如此好的开端,王之和他的开发团队很快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即长城电脑的前身。

二、铸就长城金字招牌

长城公司成立后,发展进入快车道,新产品频频亮相。1987年5月,第一台国产286微机“长城286”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年产量20000台。一年之后,长城公司在深圳市八卦岭422栋举行开工典礼,成为国家微机工业第一个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开发制造基地,并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386微机。1990年12月,第一台国产486微机GW486/25在北京正式,并开发了国内第一块ASIC专用芯片。1992年,长城公司迎来了软件巨头比尔・盖茨,由于比尔的这次中国之行,美国媒体把王之称为“一个让比尔・盖茨停住脚步的中国人”,微软的Windows随之正式引入到国内市场。随后的两年里,长城更是马不停蹄地先后推出“金长城”电脑和首台586微机,并陆续和IBM等国际大公司成立了7家合资企业,累计引进外资达6.3亿元。1995年扩建至两条整机生产线,长城随之迈入了以部件为核心的制造业,生产显示器、电源、磁头、硬盘等,从而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当中唯一进入国际化制造产业链的企业。从第一台国产电脑诞生,到90年代中期长城电脑用一路领先的技术和若干个第一,铸就“长城”这个金字招牌。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危机也渐渐显露。一方面,长城带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又带点贵族色彩和计划经济官本位思想,长期致力于建立计算机工业制造技术体系,形成了专注科研开发、执着于产品技术、轻视销售渠道的“长城模式 ”。虽然长城把制造业务做到了国内无人能敌的地步,但是对技术和品质的过分痴迷,使得长城明显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另一方面,作为国有企业,受整个国家体制的制约,长城也很难灵活地实施一些商业策略,品牌操作能力不强。这使得长城电脑在消费市场上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长城电脑开始在家用PC方面陷入低潮,

三、长城“王者归来”

进入2000年,随着国际品牌的涌入以及国内品牌的崛起,长城进入一个更为残酷的竞争时代,由于长城对于市场的把握度太低,从2000年开始长城PC的市场份额开始下滑。进入2001年,长城认为做直销可以带来更多利润,于是在PC这块砍掉所有商用机的渠道。但决策的失误导致当年损失三分之二的客户,这一年PC销售仅20万台。面对糟糕的销售业绩,长城也在努力调整,由于不敢正视自己和不敢面对现实,长城电脑在自己所营构的十分完美的理想化PC市场里沉迷的不可自拔。2002年,长城电脑销售量愈发显得一蹶不振,全年商用PC销售量为18万台,家用PC为5.1万台,长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不过一个20年的IT企业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调整之后,长城电脑开始重整旗鼓,2005年2月,长城与日本东洋钢板、日本丸红合资成立了“深圳东红开发磁盘有限公司”,并于同年6月在深圳龙岗大工业区建成投产。这一年以周庚申总裁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开始带领长城走出低谷,尤其在自有品牌的长城电脑方面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长城电脑一举超越TCL和Acer,跨入国内市场六强和“国产品牌四大”的行列。2006年继续呈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长城电脑家用PC同比增长86.89%,商用PC同比增长40.97%,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74.58%。而长城电脑公开的财报则显示,2006年1~9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39.09%,主营业务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5.14%,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期间费用同比下降28.88%,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长城电脑除了在军队、政府、高校和财税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外,又成功树立了“网吧行业第一PC品牌”的行业形象,并在家用产品领域积累了较强的品牌势能。人们终于又一次看到了长城的王者风范。

2006年7月,由中、美、俄等多国共同参与的“北极环保探险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中国人首次参与的“北极环保探险行”活动。由于北极点环境恶劣,气候变幻莫测,北极点探险是被美国探险界视为是仅次于登太空的探险项目,因此对于数字装备要求非常高。而作为这次活动的唯一指定电脑品牌,两台长城笔记本电脑随出征者一起登上了北极点,承担起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和从前方传回各种信息的重任。其中一台还被应用于野外作业环境。北极点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气候变幻莫测,苛刻的环境下再一次见证了长城电脑的优异品质。与此同时,不由得让人想起1986年前长城电脑的南极之旅,时隔20年,长城电脑踏上地球的另一个极端,实在是颇有英雄豪气的壮举。

四、经典的长城显示器

从单色到彩色,从CRT到LCD,从1987年至今的20年里,长城显示器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1987年,长城推出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英寸CRT显示器GW100,同年11月GW300彩色高分辨率显示器开发成功,并大量投入生产。该系统不仅保留了中文显示器的全部功能,而且全部兼容EGA方式的软件显示,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了。进入九十年代,长城相继开发出了GW500彩色多频扫描高分辨率显示器,GW400B增强型VGA显示器,GW240A型EGA/CGA显示器,GW140增强型单色VGA显示器和GW100C型单色多灰度显示器,并一举打入国际市场。1997年,长城又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首款MTV'97全能电脑集电脑、电器、电信功能于一体、它的成功推出代表了国际上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三电一体化产品发展趋势,至今看来也是非常超前的一款产品。之后,纯平显示器开始大行其道,1999年,长城先后推出了15英寸、17英寸纯平CRT显示器,除了长城品牌电脑之外,也成为很多兼容机的选择。

新世纪是液晶显示器的天下,2000年,国内首款15英寸LCD NV510研制生产,并启动长城石岩基地建设项目,长城开始了液晶显示器发展之路,并形成面向不同用户、不同消费者群体全新的五大系列液晶显示器产品线,以超高的性价比赢得消费者的青睐。20年以来,长城显示器一直是国产显示器的“中流砥柱”,是中国IT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有口皆碑的长城电源

作为国内电源行业的一线厂商,长城推出的电源一向以稳定著称,产品口碑很好。长城电源也有近20年的历史,积累了数千万的长城电源用户,这是任何一家电源厂商所不能比拟的,在这过程中,长城电源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客户资料,使得长城电源在品质和技术上保持了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电源市场极度混乱的早年还是在高端技术推陈出新的今天,长城电源仍然是一枝独秀。

2005年,长城电脑突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7万小时,MTBF值越大,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越长,就相当于这台机器越稳定可靠,品质越值得信赖,7万小时的测试成绩已经算是相当优秀了。2007年2月,长城电源再次挑战了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严格检测,全线台式机跑出了“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突破12万小时大关,业内难出其右者。此外,长城电源还是唯一一家做到的每台机器都通过老化测试,每个电源都通过了5道质量把关才投向市场的。除了个人电脑之外,服务器电源是最能考验电源质量优劣的领地,长城电源推出功率更为强劲的巨龙双动力600SP服务器专用电源。长城巨龙双动力600SP电源基于INTEL2.2版本设计制造,电源额定功率为500W,最大功率达到600W,其中+12VIO的输出电流达到16A,+12VCPU的输出电流则达到18A,如此强劲的动力,可轻松应对多核心CPU、双显卡互连平台以及服务器的多硬盘阵列的搭建,在稳定的同时把高性能做到极致。与此同时,长城电源在07年也加快开辟欧洲市场的步伐,并顺利通过了欧洲严格的RoHS检验,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增强了海外销售的能力。

六、长城笔记本电脑“后来者居上”

相对其他品牌来说,长城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较晚,但在台式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规模使长城笔记本电脑搭上了发展快车。2003年,经过了长达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长城成立了笔记本电脑事业部,长城笔记本市场定位在高端产品上,其市场目标更是要“依靠其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与国际品牌抗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构建起一支与众不同的区域独家总的渠道销售模式,还完成了多款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一年之后,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先机,长城在笔记本业内首创“顾问营销”模式,在不断推出个性化产品的同时极力开展顾问营销大作服务文章,并且月月抛出有爆炸性的热点,吸引业界关注,刺激消费市场,例如当年6999元E2000DT、7999 Dothan笔记本产品,均创造了业界Dothan笔记本最低售价记录。这些有影响的产品不仅为长城赚到了人气,销量也是节节攀高。

2007年以来,低价笔记本竞争白热化,很多品牌都推出了低价本。但长城笔记本并没有跟风,而是及时调整笔记本电脑发展策略,开始专注于笔记本标准版的打造,让消费者在功能获取完全的同时又不显浪费。长城笔记本的每一款产品都是按照同级别产品的“标准版”来设计的,属于“纺锤体”的中段,始终是长城笔记本“选择性营销”的战略重心。正是这种“选择性营销”的理念,使长城笔记本在售价上必须理性抵制超低价竞争的诱惑,对2999元、3999元两个档位上长城目前仍是采取理性、谨慎的态度。2008年美观、高图形性能、小屏、低功耗、超便携和更丰富的功能应用化是长城笔记本发展的方向,长城坚守的是“实用主义”原则,笔记本的功能不见得需要多么强大,最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学习、办公的使用,物尽其用。也是长城人务实的态度体现。

七、联姻冠捷谋国际化发展

要想把市场做大,不去谋求国际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企业规模不能迅速扩大,就面临被并购、被淘汰的厄运。长城虽然为全世界1/5的电脑提供高品质的配件,但由于长城的产品主要都是OEM产品,自有品牌只占很小比例,因此在国际上长城品牌的影响力与其地位很不相称,寻找一家有国际知名度的合作伙伴迫在眉睫。

冠捷是全球领先的显示器品牌,在全球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冠捷显示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高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12月24日长城电脑完成向京东方收购其持有冠捷科技的2亿股股份,收购价格为5.7港元/股,总交易金额为11.4亿港元,正式成为冠捷科技的第二大股东,占冠捷科技总股本的10.27%。长城借助收购冠捷科技的股份能够实现由“制造长城”向“品牌长城”转变,借助冠捷的渠道和世界工厂,将更有利于提高长城品牌的国际形象,开拓国际市场,收购冠捷科技股份以后,戴尔、IBM、惠普这些冠捷的客户资源也将被长城所共享。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6

论文摘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隐名投资的现象比较多。对于隐名股东的存在,我国《公司法》既没有给其身份的认定规定一个确定的标准,也没有对隐名股东作出否定的法律评价。如何正确评价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关乎隐名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市场主体的稳定。笔者认为应根据隐名股东的类别对其法律地位进行区别对待。隐名股东应采取合理措施以合法地化解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种经济组织越来越普遍。与股东身份有关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大部分案件起因于隐名投资。《公司法》修改后,与股东有关的很多制度得到了完善与补充,但对于公司中隐名出资的存在,却没有加以明确规范,尤其是对于隐名股东(又称隐名出资人、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保护疏于规定。“股东权的保护水平是检验国家公司法治是否成熟、公正的试金石。”在我国,如何有效规范隐名投资,切实保护合法隐名股东的权益,隐名股东如何有效规避和应对各种风险,既是法学理论问题,更是法律实践问题。

一、隐名股东的概念

国外没有隐名股东这一说法,隐名股东也不是我国《公司法》中的概念。目前学界关于隐名股东的概念及实质,也是众说纷纭。甚至有学者反对使用这个概念,有学者就曾指出“隐名股东”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因为在我国股东资格认定的唯一标准就是公司工商登记材料中的记载,没有出现在公司工商登记材料中的主体都不能冠之以股东之名。口怛大部分学者认为,在股东前面加修饰词,已经体现出隐名股东并非《公司法》界定的股东,不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更方便与《公司法》界定的股东进行对比。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法条中未使用的概念在法学研究中不是不能使用,因为法条不可能对现实中的法律现实规范周延,而指出法条中的缺漏并提出建议本来就是法学研究的一个任务。因此,本文仍采用隐名股东的称谓。

有的学者以委托持股协议为视角,认为“隐名股东是指依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有的学者以法律规范的股东要件为视角,指出“隐名股东是指不具备股东的形式特征但对公司实际出资并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出资人”。还有的学者从对立统一出发,把隐名股东的概念与显名股东(又称显名出资人、挂名股东、名义股东、借名股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所谓隐名股东指实际向公司出资并承担公司风险收益,但姓名或名称未记载、登记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的人。相对应的,所谓显名股东指未向公司出资且实际上不承担公司风险收益,但姓名或名称记载、登记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上的人”。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分析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隐名股东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目的各种各样,但不管如何,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是一对矛盾,这样的分析符合现实和人的认识规律。就像有学者指出的:“不宜将隐名股东的动机和是否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纳入到其定义中,应当扣紧其核心特征——名实不符。”笔者认为,隐名股东的核心特征用“表里不一”来表述更加恰当,隐名股东是指实际认购出资,但在工商登记中却以显名股东名义对其出资进行记载的自然人或者法人。表面是显名股东出资,而实际上却是隐名股东出资,这就是概念的实质。

2.存在形态

隐名股东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有学者根据隐名股东是否在公司中实际行使其股东权利,把隐名股东分为完全隐名股东与不完全隐名股东;根据隐名股东形成方式的不同,隐名股东分为有协议股东和无协议股东。不能说这样的分类没有其合理性,但为了准确地对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隐名股东应根据隐名目的的不同来分类。据此,隐名股东可分为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与非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两大类。我国的《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有一些禁止性规定,为规避这些限制,有些股东采取隐名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的隐名股东就是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有些隐名股东并非出于规避法律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自身的经济状况、怕麻烦、不愿单位知晓、不愿曝光等,这样的隐名股东就是非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

二、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

1.立法态度

新修订的《公司法》第33条,与原法条相比,增加了两款内容,即“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有学者对此曾作如下评述:“新《公司法》,尤其是第33条明确了甄别真假股东的标准。”笔者认为,该条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股东名册在公司内部的确定效力和推定效力,股东名册是公司判断股东资格的标准;在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下,立法以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为价值,向第三人(立法有缺陷,应只保护善意第三人)倾斜,隐名股东不得对抗第三人;但同时并未禁止隐名投资和否定隐名投资合同的法律效力,为隐名股东的法律存在留下了空间。所以,立法既没有明确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没有规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的确认标准,可以说是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量的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纠纷问题采取了刻意回避的态度。

2.主要观点

立法者回避了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但法学研究者对此并没有回避。目前关于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主要有三种观点:肯定说、否定说、区别对待说。

肯定说以法律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为理由,认为在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存在着一个隐名出资协议,只要这个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所以在股东身份确定中应当以是否履行出资义务作为确定股东资格的标准,无论名义上的股东是谁,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都应当得到确认。而且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确认有利于名实相符。

否定说认为,出资并不是取得股东身份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我国《公司法》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的情况下,法律允许股东出资和取得股东身份相分离,形式条件对股东身份的取得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以股东是否被记载于工商登记部门作为确定股东资格的标准。法律上应当将显名股东视为股东,从而否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而如果否认显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则很可能导致公司行为无效,从而影响交易安全。

区别对待说认为,应当区分公司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适用不同的标准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取得股东身份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如果在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之间发生股东身份确认争议,不涉及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与工商登记无关,应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探求其真实意思,据实对股东身份作出认定。如果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时,认定股东身份应充分体现《商法》的公示主义和形式主义,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无需探求股东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可直接依工商登记的内容认定名义股东的身份。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对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既然隐名股东的存在形态各异,就应具体分析:对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其股东资格应否定,因为它甚至会引起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否定;而对非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因为该行为并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应具有法律效力。即:既然隐名股东的核心特征是“表里不一”,那么在对其地位进行法律评价的时候,也应该坚持内外有别。对内应以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为基础,保护隐名股东的利益,肯定隐股东的股东资格;对外应坚持公示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原则,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隐名股东涉及的法律关系有多种:首先是委托持股协议及为设立公司而与其他发起人之间的设立合同关系;其次是与公司的关系及与合同以外的股东之间的关系;第三是与公司的债权人关系及与公司股东的债权人的关系。除第一种关系为对内关系外,其他两种都属于对外关系:在后两种关系中,隐名股东都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三、风险分析

通过以上对隐名股东法律地位的分析,隐名股东的法律风险而易见:首先是因规避法律引起的股东资格甚至公司法人人格被否定的风险;其次是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风险;其三是股东资格认定当中的风险,即隐名股东不能依其与显名股东的合同约定或与其他发起人之间的设立协议直接取得股东资格,在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须通过诉讼经法院认定方可取得?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7

一、非法营运的认定。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看2007年7月16日刊登在《人民法院报》的一期话题:“据广东媒体报道,广州近期开展了一场整治客运市场专项行动,私车搭客赚钱成为严打重罚对象。广州交通部门规定,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进行搭客即构成非法营运,包括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或过路过桥费行为。此举引发广大市民关注,不少人认为对小区业主拼车上下班减轻道路压力、减少出行成本的好办法应该区别对待。有意见认为,搭顺风车是为了车主收回成本和损耗,略交一点,也属合理劳务支付,简单定为非法运营,法律依据不足。”从话题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什么是非法营运的意见不尽一致,查看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涉及非法营运这一概念,只是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相关通知、指导意见[①]中出现过“非法营运”字眼,但也没有对非法营运作出相应的解释。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由于对非法营运理解不同,在部分案件的审理结果上也出现了严重分歧,损害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笔者在此对非法营运的定义和构成要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将来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认为,所谓非法营运,是指未取得营运证书,以营利为目的,利用车辆从事旅客运输或者货物运输的行为,其须满足以下三个构成要件:

第一,未取得营运证书。是否取得营运证书是非法营运和合法营运的分界线。司法实践中,因被保险人对取得营运证书的事实负举证责任,法院对该项事实比较容易查明。

第二,以营利为目的。营利,就是谋取利润。一般来说,被保险人将家庭用车长期用于营运,这时判断、认定其以营利为目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有几种情形比较难以判断,实践中也经常存在争议:第一种情形是被保险人只是一次性、临时性或短期性的提供运输服务。针对该种情形,有观点认为非法营运不以次数为限,只要与第三人协商运费,就可以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有观点认为该种情形被保险人不是长期以此为业,不可能以此作为谋利手段,不能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第二种情形是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过路、过桥费行为(时称“拼车”)。针对该种情形,有观点认为未取得营运证书的车辆,被保险人不能向第三人收取运费,如果其与第三人协商运费,该运费无论是计入被保险人的收入,还是计入其油费、其他损耗等成本,均会给被保险人带来利润:前一种情况下,被保险人的成本没变,但是收入从零增加到收取的运费金额,利润增加了,后一种情况下,被保险人的收入没变,但是成本从一个人承担到两个人分担,明显降低了,利润也增加了,因此,不管怎样,只要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协商运费,均可以认定其以营利为目的。有观点认为,分摊油费、过路、过桥费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不具有营利的目的。上述观点可谓都有道理,认为两种情形均构成非法营运的,一般是代表决策者的观点,因为他们面对怎么整治非法营运的大难题;认为两种情形均不构成非法营运的,一般是代表普通老百姓的观点,因为他们认为上述两种情形并非是谋利的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在认识非法营运时,一定要将它与合法营运进行对比,因为非法营运与合法营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取得营运证书,除此之外,两者应该具备相同的特点,政府打击非法营运的原因也在于非法营运车辆未取得营运证书,如果已取得营运证书,则自然不会被列为打击之列。因此,发现、认识合法营运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或许能为我们认识非法营运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提供一些帮助。针对上面两个争议问题,我们试看看合法营运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第一,在合法营运的情形下,被保险人收取的运费减去成本之后称之为利润,并且该利润构成了企业、个人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消费的主要来源部分。因此,仅是追求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还是不够的,被保险人必须将该部分差额作为其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消费的主要来源才能认定为以营利为目的。第二,在合法营运的情形下,被保险人都具有长期营运的心里准备,也只要在长期营运的情形下,其才能收取获得可观的利润作为其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如果被保险人只打算一次性、临时性或者短期性地提供运输服务,其收取的运费就只能看作偶然所得,该偶然所得绝对不构成其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消费的主要来源。第三,在合法营运的情形下,被保险人收取的运费肯定高于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其他运输成本,因为如果其收取的运费低于或等于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其他运输成本的话,就无法长期以此为业,并将其作为谋利手段。在非法营运情形下,被保险人收取的运费虽然低于市场出租价,但是也高于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其他运输成本。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次性、临时性或短期性的提供运输服务和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或过路、过桥费的行为均不具备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心态,不构成非法营运。

第三,从事客运或者货运行为。在具备了未取得营运证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两个构成要件后,是否就可以在法律上认定为非法营运呢?答案是否定的,法律评价的只是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思想,如果某人有了营利的目的,但未从事客运或者货运行为,当然不能认定其为非法营运,因此,非法营运的最后一个构成要件就是从事客运或者货运行为。一般来说,被保险人在有了营利的目的后会立即提供营运服务,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如被保险人已经有了营利的目的,但暂时苦于没有差事,正在驱车寻找客户,或者与第三人正处于协商阶段,该些情形能否认定为从事客运或者货运行为呢?笔者认为,上述情形下,被保险人已经有了长期提供运输服务并收取高于其运营成本的运费的目的,并已经开始准备实施营运行为,如因客观原因导致其未实际提供运输服务的,应认定为非法营运的预备状态。例如,张某在某晚报上刊登带车求职广告,某“老板”看中后与张某进行了初步的协商,并给其1000元的定金,第二天,张某赶往某酒店与“老板”协商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到达酒店某房间后,遭“老板”及其他同伙抢劫。本案中,张某在晚报上刊登带车求职广告,并收取他人定金,足以认定其具备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心态。虽然张某被抢前实际上尚未提供运输服务,但是其已经作出了相应的准备,只是在准备的过程中遭遇他人抢劫,应认定为非法营运,只是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时,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②]。

二、非法营运的证明。

对于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行为的事实该如何证明,不同法院会有不同的观点,有法院认为,非法营运需要运政管理部门来认定[③],有法院认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证据情况直接认定被保险人是否存在非法营运行为。笔者认同后面那种观点,对被保险人是否存在非法营运行为,相关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行政处罚的形式间接的予以确认,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相应的证据予以认定,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时,法律并没有规定对非法营运的行政确认行为系非法营运保险案件的前置程序,人民法院有权依照审判自主性原则予以认定,不能因为相关行政部门暂时没有作出行政处罚而就认为非法营运不成立,因为相关行政部门可能暂时还没有发现被保险人无证营运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认定非法营运成立后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因此,认为非法营运需要运政管理部门事先认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诉讼中,保险公司主张被保险人非法营运的证据主要是事发后对被保险人的询问笔录,在询问笔录中,被保险人在保险公司或其委托公估公司的询问下,一般会陈述其平时车辆的用途(如“跑业务”)和事发时的情况(如运费的协商和运输的目的地)。该询问笔录在证据法上如何定性以及能否直接证明被保险人非法营运,不同的法官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有法官认为,询问笔录是被保险人在诉讼外的自认,不能免去保险公司的举证责任;有法官认为,询问笔录虽是被保险人在诉讼外的自认,但可以免去保险公司的举证责任;也有法官认为,询问笔录应是法定证据中的当事人陈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之规定,不能直接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还有法官认为询问笔录是法定证据中的书证,可以直接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笔者认为,将询问笔录看作证据法中的书证是错误的,因为书证一般是通过其内容对案件事实的忠实记载,其客观性较强,而询问笔录是被保险人的主观陈述,其变动性较大,不符合书证的上述特征。将询问笔录看作当事人的陈述也是错误的,因为当事人陈述仅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询问笔录形成于诉讼之前,不是证据法中的当事人陈述,而且该种观点也未区分对自己不利事实的陈述和对自己有利事实的陈述的不同法律效果。询问笔录应属于当事人的自认,且为诉讼外的自认。学界在讨论当事人的自认时,一般认为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去对方当事人举证的效力,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受到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而诉讼外自认只能作为一种证据资料成为法官自由心证的对象,对法官不发生诉讼中自认的约束力[④]。笔者认为,非法营运保险案件具有自身的特征,保险责任开始后,保险标的一直处于被保险人的掌控之下,保险公司难以对其是否存在非法营运行为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第一时间所作的不利陈述往往是最符合客观事实的,其证明效力要远远高于被保险人在诉讼中的陈述(该类诉讼中,被保险人在律师的指引下,最容易其在询问笔录中的不利陈述),因此,除非被保险人有证据证明该不利陈述是其在受欺诈、被胁迫情况下作出的才可以,不然一经保险人援引,人民法院应该确认该证据具有高度盖然性的效力,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行为成立。需要说明的,被保险人在笔录中一般不会陈述其打算长期将保险车辆提供运输服务,因此只有结合其客观行为,如平时将保险标的提供运输服务,才能认定其具有以营利的目的,如果被保险人系第一次非法营运后车辆被盗、被抢,因其未陈述打算长期无证营运,人民法院就不能仅对被保险人的凭询问笔录认定其具有营利的目的。

三、非法营运保险案件的法律适用。

在对非法营运的认识处于纷乱复杂的状态时,法院对是否适用保险法第三十七条也不尽一致。有法院认为一次性、临时性、短期性的提供运输服务不属于非法营运,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并未增加[⑤],有的则恰恰相反[⑥]。有法院认为顺路收取运费的行为不属于非法营运[⑦],有的也恰恰相反。为了准确适用法律,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保险法第三十七条[⑧]的法理基础。

《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建立在保险制度中危险程度与保险费关系的基础上。危险程度在保险制度中举足轻重,它是保险人决定是否接受投保以及厘定保险费的基础,保险人所收取的保险费正是建立在对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正确评估基础上的,保险费的多少反映了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大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明白上述保险学知识后,我们会轻易的发现,保险法设立被保险人危险程度增加通知义务的法理基础在于对价平衡原则,被保险人在履行通知保险公司的义务后,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保险合同,从而打破投保人投保时所缴纳的保险费与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增加后的风险之间的不平衡,使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权利义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从大陆法系各国来看,危险程度增加的通知义务均基于保险法的直接规定,而非当事人意思标示一致的产物,因此,该通知义务应为法定义务,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七条“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的规定是有问题的[⑨]。既然按照法律规定,危险程度增加时被保险人须履行及时通知义务,那么什么是危险程度的增加呢?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学界对上述问题探讨的比较多,且基本已达成共识。通说认为,危险程度增加是指合同有效期内未曾估计到的显著的未间断的危险状况的增加,其构成要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显著性。危险增加的显著性须能影响保险公司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保险合同,轻微的危险程度增加不影响对价平衡原则,不符合危险增加显著性的构成要件。第二,未曾估计性。未曾估计性不是说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在合同有效期内的危险增加没有预见到,而是说没有将该增加的危险程度作为厘定保险费的基础。第三,持续性。持续性是指原危险状况因某种特定事件的发生而改变,并且此改变后的状态需持续不变继续一段时间,如果危险状态只是一时的改变继而消失恢复原状的,则不属于危险程度增加。如果危险程度增加后立即发生保险事故,如刹车失灵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则属于保险事故发生之促成,也不属于危险程度的增加[⑩]。可见,危险程度增加的三个构成要件均与是否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保险合同息息相关。

联系到非法营运案件,第一种情形下,如果被保险人只是打算一次性、临时性、短期性的提供运输服务,在实际提供运输服务的过程中,危险程度虽有所增加,但都是一时的增加,一般情况下会迅速恢复原状,如果危险增加后没有迅速恢复原状,而是发生了保险事故,笔者认为应属于保险事故发生之促成,不能视为危险程度的增加,被保险人无需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发生车辆被盗、被抢事故后,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种情形下,如果被保险人只是顺路送人收取油费的,因为乘客一般均是特定的人,并没有显著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被保险人无需履行通知义务,如在行使过程中发生车辆被盗、被抢的,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第三种情形下,如果被保险人打算长期提供运输服务,这时其应该预见到为非法营运提供条件、寻找机会或者实际提供运输服务均会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按照《保险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应履行事先通知义务,如未履行通知义务,因为非法营运提供条件、寻找机会或者实际提供运输服务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人民法院基于营运车辆的保险费率高于家庭用车的保险费率这一事实,完全可以认定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了,保险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结合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如果认定被保险人存在非法营运行为(含预备状态),则可以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认定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了,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不能认定被保险人存在非法营运行为,则不能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认定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了,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还有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被保险人虽然打算长期无证营运,实际上也长期提供了营运服务,但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并不是从事营运行为,例如,陈某于某周末取钱后感觉头有点晕,便到一宾馆休息,将车辆停在宾馆下面,后在客房里被三名男子抢劫,并将车辆抢走。事后陈某承认其平时将车辆用于跑业务,并收取运费,作为家庭开支。这种情形下,因保险事故的发生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增加没有因果关系,即使被保险人合法营运也会发生车辆被盗、被抢的事故[11],保险公司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最后需要一提的是,如果非法营运的事实发生于投保之前,被保险人按照家庭用车投保后继续无证营运,则应该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认定被保险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注释】

[①]如《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出租汽车行业清理整顿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②]参见《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③]持该观点的法院一般都会附上保险公司证据不足的理由,而不会以未经运政管理部门认定而裁定中止诉讼或者直接判决保险公司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后果,如笔者的(2008)深龙法民初字第6265号案,判决推理部分写到“仅凭与原告的谈话记录就认为原告从事非法营运是证据不充分的,而且非法营运必须由相关的运政管理部门来认定”。

[④]参见张卫平《自认制度机理及理论分析》,载于《民商法律网》。

[⑤]见东莞市人民法院(2006)东法民二初字第1874号民事判决,如未特别说明,带案号的判决均来源于北大法宝。

[⑥]见(2006)东中法民二终字第558号民事判决,为(2006)东法民二初字第1874号案件的二审判决。

[⑦]见(2005)佛中法民二终字第440号民事判决,该案一、二判决一致。

[⑧]保险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在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⑨]也有观点认为“按照合同约定”并非是指危险增加通知义务的有无,依赖于当事人的合同约定,而是授权当事人对哪些事项属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增加”进行约定,参见章苏其:《论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

[⑩]该部分理论知识参考章苏其:《论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卢纯昕:《危险增加通知义务探究——兼述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修改与完善》,两篇文章均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在此表示感谢。

非正式探险笔记篇8

关键词:管理团队 学生管理 团队建设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自从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以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青年社会化过程延长,加上当今大学生生活背景、思想状况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难题。面对教育新形势及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要扎实做好各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辅导员,必须多学习多动脑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引入管理新理念,并将这些理念、策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体到实践中,作为一名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和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笔者对加强团队建设、并依赖团队实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有序化深有感触,总结成文。

一、建设一支学生管理团队的重要意义

理论上,“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应建立强有力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按照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但是事实上,很多高校许多院系辅导员配备远远低于此比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执行此规定最好的二级学院配备的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也在1:300以上,一些院系甚至高达1:1000以上,高校辅导员队伍扩充和建设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集体活动和成果,它不仅仅涉及学校分管领导、学工部、共青团、招就处,还涉及到了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班主任、教师、团学会干部、社区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每个角色。因而,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笔者大胆地将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班主任、团学会干部、各班班长团支书、任课教师等,都纳入到学生管理团队中来,以学生开展的各类各种活动(项目)为中心,交由不同人负责,意在建设一支卓越的学生管理团队,并依赖团队形成“合力”,实现正极合力——“整体大于全部的总和”,共同抵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挫折,进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绩效。

笔者所在的学院截至2012年底,共有学生1272人,只有一名兼职辅导员和一名兼职团委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上述团队的一切有利因素,才能完成并做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一支学生管理团队,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的管理目标,以此增强相对团队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以及感召力;第二,确保每一位团队成员能够把握自身的任务和职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对和做好;第三,探讨和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工作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第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二、团队建设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

1.团队建设有准则

学生管理团队建设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在预期目标的指导之下,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的,力求充分发挥团队应有的职能。学生管理团队建设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职责,辅导员在这支团队建设过程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辅导员的角色非常类似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经理,他/她只掌握活动(项目),而不能掌控资源,因此,要使得团队成员有归属感和使命感,就必须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并构建起良好的团队交流沟通平台,为实现团队建设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总结来说,学生管理团队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行动准则:第一,以人为本,以实现顾客(此处顾客的概念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的顾客概念)最大满意度为核心;第二,遵循现代项目管理流程,定期组织团队培训,学会用项目管理方法做事;第三,强调唯一的责任点,责任到人;第四,责权利对等,并与奖罚制相结合;第五,不断完善决策机制;第六,营造交流沟通平台,切实保障团队成员沟通交流无阻;第七,完善问题处理流程;第八,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从工作中找学习,从学习中找工作。

2.稳步推进学生管理团队建设

有效管理的团队形成,除了提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效率外,还可以推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试行的办法是,将辅导员、团委书记、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学会主要干部、各班班长团支书、班干部、寝室长等,都纳入到学生管理的大团队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组织建设日益规范化。辅导员不再扮演“千手观音”的角色,而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将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各个团队成员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总揽二级学院所有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任务分派,负责协调资源。向上,领取任务和争取资源,向下,沟通协调,处理“疑难杂症”;亦师亦友的班主任深入学生生活圈,平等对待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特殊学生的状况;任课教师言行身教、教书育人的同时,也积极与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及时通报班级信息,并结合专长担任学生活动“导师”,将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团学会各部在辅导员、团委书记和团学会主席团指导下,做好各自分管工作,有序开展各类活动,完成学校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各班干部则在班主任不在场时扮演起管理的执行者,积极调动本班同学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并深入在同学中间,定期记录、跟踪、汇报、纠正同学学习和生活方面各类情况。

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团队建设,做到了每个项目都有具体人负责,工作分解到工作包后管理目标明确、层层负责。另外,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我们还注意广泛动员,鼓励全员参与,要求团学会主席团成员身先士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尽量争取把可用之人都纳入到我们的学生管理大团队中来。

3.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团队成员要各司其职,以活动(项目)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真正实现以团队促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做好活动(项目)整合管理及风险管理。学生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需要对一个或者多个项目组合进行集中管理,在对活动(项目)相关治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标准化,并促进资源、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共享。以奖助学金管理为例,辅导员层面需要对各类集体和个人的奖、助名额及各类学生活动经费做好分配及管理活动,结合各班发展情况判定资源分配的原则,识别各项活动的资源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计划,必要时结合活动(项目)质量和进度综合考虑进行微调。在鼓励先进、重视弱势学生权益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均衡分配和利用资源。同时,辅导员是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人,因此要具备较高的活动(项目)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要客观地认识到风险可能产生损失,也可能是收益或其他后果。学生管理要将安全放在首位,但也不能为了降低风险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对每一项活动(项目)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分析与评估,主动做好预警,合理使用减少、分散、回避等方法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的不利后果。风险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因此辅导员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管理团队的每一分子,做好组织协调,确保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

(2)团委书记、班主任做好活动(项目)协调和冲突管理。团委书记和班主任要协助辅导员做好活动(项目)的实施过程,要通过口头、书面、网络等方式,充分利用团队中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对活动(项目)信息进行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保证团队内部信息畅通,优先传递重要信息,降低无效信息的混入。当活动(项目)内外某些关系不协调发生冲突时,要分析冲突的来源和强度,及时汇报,寻找正确方法化解冲突。

(3)实施项目过程中,团学干部做好质量控制及成本管理。学生活动(项目)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团学干部要集思广益自下而上做好活动(项目)计划编制,并对整体绩效进行预先评估以保证活动(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监控各项子活动(项目)的结果,并能主动思考不断提高整体质量的途径。同时根据活动(项目)资源做好估算,确定所需成本要素的费用,科学确定成本的控制基线,不断度量实际成本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尽量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4)班干部按时间进程完成活动(项目)。项目有严格的时间起止,作为活动(项目)的一线执行人,班干部要按照项目时间计划要求,识别关键活动与非关键活动,控制活动进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活动(项目)。

(5)任课教师做好活动(项目)咨询指导。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思维探索活动(项目)组织及实施的方式,不断提高创造性,打造学院特色品牌活动。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高校以育人为根本,就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管理团队,真正践行全员育人思想。

参考文献

[1]钟咏.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2]朱佳雯.基于构建学生管理体系的探析[J].价值工程,2012(25)

上一篇:探灵笔记范文 下一篇:猎人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