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刻帖的书法价值研究

时间:2022-06-15 01:19:35

宋代刻帖的书法价值研究

摘要: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尤其是宋代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关键词: 刻帖;宋代;书法;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86-02

―、刻帖之源流

“帖”字的古义,本是文书的帛制标签,《说文解字》说“帖,帛书署也”。我们现在看到的晋唐人墨迹,前面常粘有一条写着作者、作品名称、序号等字样的绢帛标签,那就是“帖”。后来,人们渐以“帖”指称标签所标题的墨迹本身,于是就有了《初月帖》、《地黄帖》等的用法。唐代以来,由于朝廷的功令、民间的喜好,习书者已远远不限于少数经生书吏。为了解决范本不足的问题,人们借鉴了刻碑时“摹勒上石”的方法,将名家手迹“转移”到石头或硬质木料上,刻成阴文,再用传拓技术制成拓片,装裱成卷册,以供欣赏、临习。其成品习惯称“帖”,由于是供人取法的,也称“法帖”,为了与手写的“帖”相区别,还通称“刻帖”。

刻帖这种形式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各种说法。有人说始于晋代,并说王羲之《乐毅论》石本就是他亲自书刻的。宋代沈括曰:“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有人说始于隋代,因为有《开皇兰亭》为证。董其昌说:“《兰亭序》六朝时已有刻石,余收“开皇本”,是隋时刻者。唐文皇因见刻本,遂访真迹于越州辩才。得之,命汤普澈、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各摹一本,原与隋时本相似。”也有人说始于唐代,因为《馆本十七帖》后有“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遂良校无失”等字。还有人认为刻帖源于五代时的南唐,陶宗仪《辍耕录》记:“江南李后主命徐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石,名《升元帖》。此则在《淳化》之前,当为法帖之祖。”宋人周密《云烟过眼录》云:“江南李后主常诏徐铉以所藏前代墨迹入石,名《升元帖》。”但原物今不见,又无拓本传世,世存《升元帖》为后人根据记载伪造。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刻帖始于晋、隋的说法并不可信。关于王羲之亲自摹刻《乐毅论》的记载,属宋人附会。据褚遂良记载,唐代“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分赐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可知当时内府所藏《乐毅论》为墨迹而非石本,而所谓的《开皇兰亭》,又明显是后人伪作。所以,隋朝以前是否已出现刻帖这种形式,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刻帖始于唐代的观点则比较可靠,证据比较充分。关于唐代刻帖的情况,宋人多有记载,较为可靠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十七帖》、《乐毅论》等刻本上。和唐代刻帖相比,南唐刻帖已逐渐开始流行,不仅有单刻法帖,而且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丛帖。这些都为宋代刻帖的兴盛作了很好的铺垫。

宋代刻帖盛行,形成一股风潮。就目前来看,现存最早的刻帖实物当推《淳化阁帖》。淳化之后直至民国时期,刻帖不断,品目繁多。研究家为之分类:一部刻帖收入多件墨迹,称“丛帖”或“汇帖”、“集帖”、“套帖”、“汇刻丛帖”等。所收为两个以上朝代作品者,称“历代丛帖”。所收限于一个朝代作品者,称“断代丛帖”。将某家各时期的书法作品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所收全为一位书家(含一家父子)作品者,称为“个人丛帖”。又有刻某家专帖的(一部刻帖只收一件墨迹),称之为单刻帖。因刻帖拓本容易制得,故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二、宋代刻帖的书法价值

刻帖盛行起于宋,历经元、明, 直至清乾、嘉时,一直久盛不衰。刻帖这种形式虽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作为书学范本广泛传播,确是自北宋兴起,宋代刻帖在普及书法教育、保存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刻帖,是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清代学者孙承泽在《闲者轩帖考》中说:“汉之碑、宋之帖可以只立千古。”将宋代刻帖与汉代碑刻同样视为流传千古的法书圭臬。

宋代刻帖大兴,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迹,也反映出宋朝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这对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大有稗益。因为历代优秀墨迹经战乱后留存渐少,且多藏于宫中内府,其余皆散落在少数收藏者手中,视若秘籍,一般人很难睹其风采。自刻帖兴起后,拓本可反复多次制作,得之者固然多倍于以前,尤其是宋太宗下旨把《淳化阁帖》拓本赐予有功之臣,刻帖就蒙上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文武大臣们拿着钦赐的《淳化阁帖》,不能不仔细观赏,认真学习。即使有少数人是为了附庸风雅,表明白己的学养高,但也不排除想走入上层贵族将相的书法圈子,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睐。帝王大臣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其亲朋故旧及门生等,这样朝野上下便形成风气,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由于刻帖的广泛传播,学书者受其影响甚大,因而对书风的形成有一种导向作用。譬如,北宋《淳化阁帖》总十卷中,有五卷分别单独刻着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这样对半的比例明显体现了对“二王”传统的膜拜,当然学魏晋书法的人就多,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刻帖的影响。南宋的公、私刻帖更盛,无论是丛帖或当代书家的单刻帖,出现苏、黄、米字的最多,南宋学苏、学米者也多。这对南宋“尚意”书风的延续起到了导向作用。宋以后,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同的刻帖出现。初步统计,仅明、清两朝所刻丛帖就多达三百种以上,单帖更是难以数计。宋代刻帖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实践。元代书家郝经在谈到草书时,指出《阁帖》、《绛帖》等宋代刻帖是学习草书的必备范本。他说:“晋、宋六朝诸书帖,唐以来张旭,僧怀素、杨凝式,宋以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金源氏赵h、赵秉文皆称草圣,今见诸石刻者,《潭帖》、《绛帖》、《阁帖》、《汝帖》、《百一帖》,皆当学也。”明代以后,书家不仅主张取法古人法帖,而且特别强调一定要是宋拓本,宋以后的翻刻版本则不足学。直至清代,宋代刻帖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范本。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等名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钻研以《阁帖》为代表的宋代各种刻帖。

当然,刻帖在其流变过程中,亦有一些负面影响。 宋代从《淳化阁帖》到后来的各种官私刻帖,在收集、镌刻书法作品的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错误,如真伪错辨、书家张冠李戴等。再者,刻帖下真迹一等,水平再高的刻手也不可能完全再现真迹的神采,比如,作品的墨法、行气,神韵等很难淋漓尽致地被刻画出来,再加上后来反复摹钩翻刻者甚多,错字漏字衍字讹误不少,失真亦甚,从而误导书法后学者。后来,研究刻帖逐渐成为专门学科――帖学,即研究考订法帖(包括刻帖和墨迹)之源流、优劣、真伪、拓本之先后、文字内容的学问。在研究帖学的过程中,书家的鉴赏力随之有所提高,这对书法创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甄别刻帖对书法史研究也有帮助。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刻帖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在收集、整理、学习刻帖的同时,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欧阳中石、徐无闻.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兰斯顿.休斯的两首诗歌中的体... 下一篇:德江傩面具的造型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