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15 10:38:09

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4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我院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多学科协同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生存时间和癌复发率。结果: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顺利实施多学科协同治疗方案。住院时间(7.43±2.54)天、并发症发生率(4%,2/46)、住院总费用(1.27±0.49)万元、生存时间(28.35±7.53)月和癌复发率(4%,2/46)。46例随访1~32个月,(28.22±7.54)月,射频消融治疗组1例术后6月经CT复查证实为肝内复发,介入治疗组1例于术后9月经CT复查证实为肝内复发,分别予以再次射频消融及介入治疗。结论: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肝癌患者超过50万例,其中中国占据其比例的一半以上[1]。加之原发性肝癌早中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诊断十分困难,从而使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难度加大。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我国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逐渐达成共识: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不是单靠某一个临床学科单一的治疗方案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本文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多学科协同治疗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1岁,(53.11±8.17)岁。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AASLD(美国肝病研究学会肝细胞癌诊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我院于2009年就已经针对原发性肝癌的多学科协同治疗专门组建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t,MDT)[2],主要包括:肝胆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射介入科、生物治疗科、影像中心、病理科、中医科、传染病科、理疗科。

1.2.1 MDT专家组成员对每一例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住院患者集体会诊,提供确切诊断,并依据BCLC(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2010)系统制定协同治疗方案。

1.2.2 按MDT专家组制定的协同治疗方案,本组46例中,7例(15%)实施手术治疗,8例(17%)实施射频消融治疗,17例(37%)实施介入治疗,3例(7%)实施放射治疗,5例(11%)实施生物靶向治疗,6例(13%)接受其他(中医药、理疗)治疗。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生存时间和癌复发率。

2结果

本组46例均顺利实施MDT专家组制定的协同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组并发术后切口感染1例,经加强换药处理后出院;介入治疗组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经消化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其余44例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32个月,(28.22±7.54)月。射频消融治疗组1例术后6月经CT复查证实为肝内复发,介入治疗组1例于术后9月经CT复查证实为肝内复发,分别予以再次射频消融及介入治疗。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危害性高、复发率高,因此,研究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措施,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文献和各种学术会议的论题来看,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并不乐观,要想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存在困难。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甚至不明显,不足以引起患者的就诊意识,所以,各大医院常见的大多是中晚期肝癌病人。②常需要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的一些疾病却又常常难以鉴别。比如部分病灶≤1 cm 和A FP 阴性的肝癌患者,很难与肝硬化结节、脂肪浸润、罕见的肝脏良性占位、不典型肝脏炎性病灶以及A FP 轻度升高而肝脏“无占位性”病患等相鉴别。③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肝功能损害,更给肝癌的治疗雪上加霜。④面对现有的原发性肝癌的诸多治疗措施却往往难以选择。无论是多半个世纪以前就兴起的又历经发展的肝切除术,还是射频消融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分子生物靶向治疗、肝移植术等等,都各自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局限性。⑤复发、转移问题依然困扰着临床医生,影响着肝癌的疗效。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3],必将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值得庆幸的是,引入多学科协同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给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①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肝癌治疗模式,但并不是诸多单一治疗模式的机械累加。它将各学科不同的治疗方法优化重组起来,发挥单一疗法所不能达到的协同作用。这种治疗方法高度重视肝癌治疗方案设计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机体可耐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杀灭癌细胞,提高了肝癌的治疗效果。②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发挥协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更利于机体康复。以往的单一治疗模式,孤立而片面,过分强调“无瘤化”,结果机体遭受手术、放疗、化疗等连续打击,多脏器功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必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多学科协同治疗模式则不然,它权衡利弊,重视机体免疫力的保护和增强[4],允许“与瘤共存”,避免两败俱伤,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③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方向,避免了盲目的、重复的检查和治疗,节约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总之,多学科协同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医疗费用。虽然目前积累的经验不多,但随着医学的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健全,该治疗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El-Serag HB.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N Engl J Med,2011,365(12):1118-1127

[2]吴一龙.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困境 [J]. 循证医学, 2008, 8( 1): 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10):929-946

[4] Zhong JH, Ma L, Wu LC, et al.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post-oper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J Clin Pract, 2012, 66(1):21-27

上一篇: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活检时两种活检钳取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