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构探微

时间:2022-06-15 10:28:28

用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构探微

[摘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校园文化的建构也逐渐完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的出现。考察l现,该群体行为的失范主要表现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个方面。这些失范行为的诱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却是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的缺位。基于此,对传统文化材料的发掘整理并有效利用,定能弥补当前高校校园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并将对改变高校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的积弊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等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5-03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姚海涛(2009)认为它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种文化基本形态。这个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需要多方材料的支撑,而文化基底的夯实更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载体丰富,对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掘、推广,对当今校园文化的建构将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群体失范行为及原因的初步观察

1.大学生群体行为失范现象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失范的集中体现,主要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方面,这在网络上的海量相关信息及近几年相关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有力证实。

一是到课率低。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实行“对名入座”式点名、文学院实行拍照查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实行上、下课拍合影比对查缺,武汉长江商学院新闻系“网络新闻实务”课堂采取微博点名,吉林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老师专门研发出蓝牙点名系统,厦门多所高校实行指纹刷卡,等等。不同学校的点名手段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该盘点从侧面反映出到课率低已成为目前大学课堂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是考试作弊。无可否认,尽管各高校近几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考试舞弊行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惩罚措施,但这种诚信缺失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陈巍(2010)使用科学的问卷方式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调查,在有效问卷统计结果中:35.8%的学生认为作弊现象非常普遍,49.2%的学生选择了较普遍。而周鸿渐(2015)对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做了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交头接耳、伺机偷看、随身夹带、请人替考、传递试卷、约定暗语等方式作弊,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现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可信度,败坏了学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用语不文明。用语文明本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大学校园里,用语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用语不文明似成普遍现象,是大学生个人素养缺位的典型外化特征。

而以上三种主要失范行为实际是信仰、诚信、个人素养等个体人格、道德因素局部缺失的突出外化表现。

2.行为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一是新媒体信息传输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微信、微博、APP软件等新媒体形态通过手机、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且较之传统媒体,这些方式功能更完备,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更能突破地缘、时间局限,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通畅。在这些传播行为中,主体决定着输出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时政热点、家长里短、情感话题、见闻趣事都可成为内容主体呈现出来,缺乏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新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这些特点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新媒体“过分依赖症”侵蚀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手机为例,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为46.4%;20-29岁年龄段网民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高,达到29.9%;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这种过分的依赖使他们失去了学习与理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加剧其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观照,即使有相关制度的构建,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缺乏对其精神文化的真正改造。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对学生实行更多的是道德说教式的教育,缺少新颖的、生动形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导,陈旧的教育语言势必给学生僵化的“脸谱”之感,很难完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方式,积极拓展案例和引导材料。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出现以上行为失范现象的诱因是多方的。但究其根本,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的缺位,传统人文素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培育的土壤,它的缺位导致信仰危机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群体学习源动力不足,缺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考试时要分、作弊等不良现象随之滋生;而传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外化突出特征即在社会、网络不文明语言使用的误导下,在个人情绪需要排遣时,没有积极、努力地找出合适的渠道,却把说脏话作为发泄通道。要根治这些失范行为,就必须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着手。

二、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构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价值体系核心的社会文化。它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道德至上是它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的精髓。用这种特质的文化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一定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群体抵制上述负面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行为失范现象。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探究 下一篇:采用红外热像仪的氟橡胶混料识别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