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园推进文化兴园战略

时间:2022-06-15 08:07:39

北京公园推进文化兴园战略

北京进入公园城市时代

19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公园。1907年,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前身)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公园。1949年解放时,北京只有7处对外开放的公园。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到2011年底,北京已经有1000多处公园。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北京公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公园建设来看,呈现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公园体系初步形成等特点;从城市景观格局来看,公园由散点向系统发展,公园由城市的绿色斑块向城市发展的绿色基质转变;从公众需求来看,公园由“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公园已经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第三度空间;从社会功能来看,公园的功能正在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由表层向深层次转变,由边缘向核心转变,公园的文化功能凸显出来。北京正在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时代”迈进。

改革重塑公园创新体制

面对北京公园城市时代的到来,结合首都城市发展对公园的需要,北京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十一五”期间开拓创新,通过三大转变整合了北京公园资源,激发了公园活力,使北京公园在2008年奥运会及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推动了北京公园行业管理体制的诞生

遵循北京公园行业发展规律,适应公园行业发展壮大要求,适时进行行业管理机构调整,实现管理机构的转变。健全完善的管理机构是保证公园正常发展的基本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园事业的发展,根据公园行业的发展规律,对管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公园行业发展的需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就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公园。1949年北平市人民政府公用局设公园管理科,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成立,1953年成立政府园林处,1955年北京市园林局正式成立,负责全市的公园工作。

2006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即,为了更好地发挥北京公园特别是历史名园在重大活动中的作用,更好地为奥运服务,北京市对园林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了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专门负责管理北京的11家历史名园,这种变革在体制机制上初步实现了园林行业的政事分开和管干分开,不仅适应了北京公园发展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北京历史名园整体保护发展与管理机制的探索,奠定了新时期公园行业发展的新格局。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作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沟通与协作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全市公园与公园管理中心配合,圆满完成了2008年奥运游园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游园活动。

二、改革推动了公园管理思想的转变

回顾北京60年公园建设成就,准确把握北京建设公园城市的时机,实现公园管理思想上的转变。北京的公园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之前);开拓发展阶段(1949―1978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9年)以及奥运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之后,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园绿地系统。随着北京公园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公园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公园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行业在首都发展的舞台上崭露头角。2009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迈人中等发达城市行列,更是为北京公园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公园城市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在这个阶段,北京公园将更加全面地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民生、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功能,成为首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2010年,北京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公园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已经成为北京最亮丽的名片,所具有的世界唯一性与独特性的内涵,已经成为北京提升城市品质与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品牌。北京公园(历史名园)不再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行业,而是日益与首都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激发北京公园(历史名园)的整体活力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改革推动了公园管理模式的转变

明确公园管理中心定位,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探索首都公园管理的科学模式,实现公园管理方式上的转变。改制后,公园管理中心逐步从政府职能局(原北京市园林局)向服务全市各行业的公共服务事业职能转变。在明确公园管理中心定位的基础上,理顺了与各委办局的关系,确立了“战略”和“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充分利用中心自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作用,在国际交流、国家大型活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社团组织及广大公众的充分认可与普遍赞誉。

2008年,市公园管理中心汇集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力量,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及残奥会13项服务保障任务,完成三级以上外事接待任务89批次。2009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作为游园指挥部办公室单位,组织全市30个委办局和18个区(县)政府以及千余处公园绿地参与筹办,圆满完成国庆游园服务保障任务,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公园管理中心在搭建国家大型活动平台方面的功能。公园管理中心还作为政府各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在市园林绿化局的指导下,成功举办了六界公园文化节,目前还承担着园林博物馆的建设任务。在市文物局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巨大资金的支持下,历史名园的少数民族建筑保护与恢复工程进展顺利。在市旅游委、市精神文明办、水务局等的指导下,开展公园景区的规划改造工作。在市名城委的指导下,公园管理中心连续三年举办了历史名园论坛活动,所属的四家历史名园列入中轴线申遗项目。北京的历史名园还通过常年开展的各种展览、展陈、科普和文化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2011年公园管理中心的文物保护修缮资金达到了10亿元,超过了“十一五”期间的总和,实现了政府职能与公园事业的良性互动。

文化兴园是北京21世纪战略

2011年,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而公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备受关注,探索公园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北京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公园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且具有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是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名园价值是文化兴园战略的灵魂

北京历史名园是东方园林与东方文化最完美的结合,成就了我国“世界园林之母”的地位,也奠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历史名园就没有北京城,没有历史名园就没有古都风貌”。北京历史名园的文化价值无论在历史上,还

是在未来的文化大发展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的历史名园是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最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百科全书。北京历史名园不仅通过园林要素来表达可视可感的文化,而且通过物态文化来体现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如社会心理、思维模式、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哲学意识、伦理道德、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等。同时,北京历史名园作为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体现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园管理中心所属的历史名园常年开展“一园一品”等文化展示活动,已经形成了北京花卉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在活动期间,各历史名园还以展览、展陈、现场互动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投入低、受众广、社会效益巨大、优势突出的文化传播平台。而公众作为历史名园的活动主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据初步统计,北京公园常年开展活动的自发团体组织就有5000多个,历史名园中就有1500多个,这些团体常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已经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二、挖掘名园内涵是推动文化兴园战略的关键

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历史名园的文化扩展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了融入北京文化发展格局和融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的思路。在中心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市属历史名园三管齐下,从古建修缮工程、文化创意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将规划思想变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来增强和拓展公园管理中心的文化服务平台作用。例如,通过复建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香山昭庙、颐和园须弥灵境、北海万佛楼、景山寿皇殿、北海团城等一批标志性历史建筑群和文物古建来增强历史名园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打造“曹雪芹西山故里文化景区”的文化创意活动,带动北京市乃至中国红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西三环黄金旅游圈”、世界名园文化节、玉渊潭“平湖月色”等项目,促进北京历史名园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发展。

公园城市时代作为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对公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更为公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公园行业的先行者,已经在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变革的探索与公园文化事业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体现出对于北京公园行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北京历史名园将进一步通过转变管理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来激发公园行业的活力,为首都城市发展与文化大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责编 德江 少华)

上一篇:首都有个幸福村 下一篇:邯郸社会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