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人情味

时间:2022-06-15 04:04:55

让语文课充满人情味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86—01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特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必然承载着学生对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品读和深究,必然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情感教育的重任,尤其是语文课文品读中的文学审美教育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内化和强化语文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美好的情感品质,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进一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要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戏剧,都有丰富和深厚的情感因素蕴含其中,特别适宜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但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情感因素并不是简单直白地呈现在文章的表面,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才能得以挖掘,在与学生的情感碰撞中才能得以内化。

如,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难理解,教师稍加点拨即能解决,但让学生体味词中景色的壮美、雄奇,画面的宏大以及作者所抒发的豪迈情感和表现出的博怀就比较难了。在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上,我们借助投影仪投射图片,用画面展示北国风光的雄伟壮丽;通过配乐朗诵,感染、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渲染环境,使学生融入到诗词当中。在具体的内容讲解上,通过分析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具匠心,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音乐美和史诗美,如,“千里”、“万里”表明祖国山河的辽阔,作者视野的开阔和宽广的胸怀。“莽莽”、“滔滔”等叠音词使学生感受到银装素裹下长城的伟岸和静穆,黄河上下凝固的巨浪涛天的气势和雕塑美,还能使学生从叠音词中感受到景物音乐般的壮美、浑厚、舒展与恬静。再次让学生观赏北国风光的图画,并配以配乐朗读,使学生通过体味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激情,充分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的角色和功能进一步弱化,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挖掘和在对主人公的情感进行评析时,教师更要引领学生体验玩味作者情感,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引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教材,尽可能地解读文本教材的原意,无限接近“这一个”,这种有着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加灵动起来,也更具有实效性。

三、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深厚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强调教师以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学识魅力,尽可能多地展示语文学习的深厚内涵,在与学生进行认知和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情与理、经验与迷茫的交汇和碰撞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展现语文教育在情感教育上的独特魅力。通过语文教材的多角度品味和多元化解读,构建开放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优化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生活画卷,缩小学生解读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想,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缩小学生与作者、作品的距离,为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