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然环境“说话”

时间:2022-06-14 05:53:11

让自然环境“说话”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要素之一,在小说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近几年高考小说这种体裁考查较频繁,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通过高考和课本实例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总结。

一、渲染营造氛围,为下铺垫

以2011年广东卷《严冬海猎》为例;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这处景物描写侧重于表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营造渲染一种寒冷氛围,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主人公寒夜下海捕鱼做铺垫。

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二、交代人物身份、性格

这里以《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四叔”这个人物,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但通过作者对书房里的细致描写,一个信奉朱家理学、虚伪保守的老派学究便呼之欲出。

三、衬托人物心理,表现内心情感

2011年江西卷《晚秋》中有这样一段: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这一部分描写了秋天的景物,景物特点是萧瑟的,可以联想到后下文瓦萨卡的处境、心情,所以答案为“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四、交代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背景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环境描写大多具有这一作用,只是在某一些作品的某一些文段上更加突出。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景物描写明丽淳朴,交代了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水生嫂们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背景里生活、劳动。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勾画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五、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以2010年安徽卷《芒种》为例,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对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一段描写中兼有几种作用。上面有几个例子也存在这种情况。

以2010年辽宁卷《洗澡》为例,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这里的描写就至少有以下作用,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总之,要很好地完成试题中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必须把握好几个步骤(1)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了然于胸;(2)遇到相关的试题,看试题中的环境描写是上述的哪一种或哪几种;(3)结合具体的要求答题;(4)所有作用都要为刻画人物、深化文章主旨服务,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

(作者单位:临朐第六中学)

上一篇:浅析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下一篇:思言并重 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