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外贸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2-06-14 05:13:36

医药外贸的变与不变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国外贸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医药外贸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基本面继续得以保持,外贸增速高于全国外贸整体水平,但增幅明显缩小。2012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值809.5亿美元,增幅10.5%,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476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进口3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见下图)。对外贸易顺差142.5亿美元,同比减少9.5%。从全年情况来看,我国医药外贸的比较优势犹在,同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日益趋紧的国内外监管环境下,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变化正在酝酿、生成,并将对未来形势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拖累,2012年我国医药外贸对全国医药产业的贡献率为19.8%,创2008年以来新低;医药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15.7%,进口对外依存度11%。2012年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76,其中,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482,医疗器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7,西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158。由此可见,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但中成药长期得不到国际社会认可,发展明显受限;西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虽然我国在原料药、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等领域占据主导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如西药制剂、医院诊断与治疗器械等仍以进口为主。总的来看,2012年我国医药外贸形势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四个不变”和“四大变化”。

四个不变

出口产品的主体结构不变 三大类出口商品中,西药类、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75.2亿美元和175.9亿美元,总出口占比高达94.8%,仍占据我国出口商品主流地位。其中,西药原料出口额为227亿美元,占比达47.7%,保持了其出口领头羊的地位。在医疗器械类产品中,一次性耗材、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和保健康复用品出口量价齐升,特别是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发展势头较好,出口额占到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额的16.3%。中药类产品中植物提取物出口贡献最大,继续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1.6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尽管2012年中成药出口额同比上涨15.1%,但是受《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实施的影响,中成药对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22.3%,可谓损失惨重。

传统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不变 欧盟、美国、日韩仍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主要市场,其三足鼎立的局面继续保持,我国对上述市场进出口额比重分别高达78.2%和53.1%。

从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看,我国对前10大目的地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5%,医药产品出口市场依然较为集中。除德国以外,我国对前10大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进口国家或地区看,我国从前10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4%,除日本、瑞士外,我国从前10国的进口额均有10%以上的增长,反映出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格局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我国医药出口市场多元化局面正在形成。2012年,我国对非洲、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13%、11.6%和23.6%,明显高于传统市场增速,显示出新兴市场的旺盛活力。其中,俄罗斯作为一匹“黑马”,一跃成为我国医药产品10大出口目的地之一,这与其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无关系。

医药贸易更趋平衡的势头不变 随着外贸政策取向由鼓励出口向扩大进口转变,我国医药外贸更加趋于平衡。2012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口额为3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对外贸易顺差142.5亿美元,同比减少9.5%。三大类商品进口持续增长,其中,中药类产品进口额涨幅最大,达22.04%,延续了近年来年均20%~30%的涨幅。西药类和医疗器械类商品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占比高达97.4%。

企业加快国际注册认证的进程不变 企业国际注册认证步伐的加快,是我国医药企业提高药品生产管理意识的结果,也体现出我国医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性普遍增强。2012年,我国医药企业共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交DMF申请201份,较2011年同比增长33.1%,申请总数达到1259份;向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提交CEP申请173份,较2011年同比增长34.1%,有效证书总数达到393份。制剂国际注册方面,截至2012年底,获得美国FDA、欧盟、日本厚生省和WHOGMP认证的企业数量为37个。华北制药、珠海联邦等企业成为新一批通过国际高端认证的企业。随着国内企业国际化战略越发明确,自主品牌医药制剂出口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在2012年的制剂出口中有一大批企业实现零突破,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四大变化

优势产品地位之变 我国传统的大宗原料药出口强势品种在2012年普遍表现不尽如人意。统计显示,出口额排名前25位的西药原料出口额总计为41.2亿美元,较2011年同比下降18.9%。其中,6-APA、扑热息痛、维生素C等产品,长期持续低迷的运行态势尚未逆转;硫氰酸红霉素、4-AA等近两年快速崛起的创汇新秀,也逐渐步入了大宗品种“产能过剩—低价出口”的尴尬境地;而肝素钠等产品,尽管抓住了原研产品专利过期后,仿制药大量兴起而对原料需求大增的机遇,但在前期超高的价格红线压力下,价格也有所回落,从未来市场需求及产能来看,如何不重蹈维生素C的覆辙,需要业界共同努力。2012年,另一优势品种维生素E受需求和库存两方面影响,出口均价较上年下降6.1%,全年出口额同比下降5.7%,目前来看,企业产能已足以应对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能不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进出口重现逆差,逆差额达到300多万美元,值得关注。

区位主体的增势之变 2012年,我国医药大省出口放缓,江苏、山东和广东医药出口分别增长4.7%、-0.2%和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的、贵州、山西、青海的出口则分别增长422.8%、150.7%、51%和50.2%。但中西部地区出口基数小,对出口的贡献度不大,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医药外贸的整体走势。

制剂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之变 长期以来,西药制剂一直不是主力出口产品,但这一局面正在逐步转变。2012年,西药制剂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增幅高达17.9%,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对欧美日等规范市场的制剂出口额首次超过新兴医药市场,成为我国制剂出口主流目标市场。其中,对欧美日澳出口额达13.6亿美元,增长34.3%。此外,内资医药企业对欧美市场出口大幅增长,首次超过在华三资医药企业。内资企业制剂出口占到出口发达医药市场60.6%的份额,增速达到121.7%。而同期外资跨国医药集团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7.2%。

造成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跨国制药集团面对全球性医疗开支缩减及专利药保护集中到期等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投资有了实质性的升级。从原料药级生产外包逐步过渡到研发外包及设立研发中心,从合资、独资建厂过渡到战略合作、并购,从落后产品的技术转让过渡到全面的新药研发和工艺合作,国际制药巨头的战略调整,将推动我国制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模式之变 多年来,我国药企被国外药企控股或收购的案例频仍,但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国内药企在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思维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内资企业更多地与国外药企展开合作甚至收购国外药企,不但 “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更要“走上去”。2012年,一系列并购案例的出现,印证了中国医药企业正逐渐以强者姿态跻身国际市场。

2012年,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测序公司,该项交易使得华大基因能够沿用Complete Genomics的技术和服务,加速其向美国的扩张,并对其他竞争对手构成一定的压力;尔康制药在印尼开设子公司,在充分利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同时,确保原材料供应和未来产品成本控制;海普瑞认购加拿大药企Prometic Life Sciences Inc. 10%的股权,吸收该公司原创的产品研发储备及其在蛋白质技术和设备领域上具有的优势,以拓展海普瑞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业务;沃森生物与俄罗斯Biomed公司签订疫苗产品合作协议,借助其在市政机构具有的优势,将疫苗产品迅速切入俄罗斯市场。

展望2013年,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有望好于2012年,但总体仍将处于“偏冷区”。受欧美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犹存、国际监管环境趋严、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等因素影响,我国医药外贸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随着医药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走向深入,国内医改不断扩容拉动进口增长,以及医药行业的刚性需求带动等,2013年我国医药进出口增长率预计将达12%左右,基本面依然良好。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上一篇:通信设备出口面临压力 下一篇:美国QVC: 电视购物大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