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研

时间:2022-06-14 03:20:31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研

【摘要】 小数数学和初中数学在学习难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因此,进入初中之后,很多新生由于学习的不适应,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问题也自然而然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行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展开实践研究,希望能帮助初一新生进一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实践

小学阶段到初中一年级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在数学学习方面拥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很多初中生由于在这一阶段没有过渡好,进而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对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强,有效帮助初中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那么,究竟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心理上的衔接

当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他们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习内容,都会产生很多心理上的不适应.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心理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战胜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尽快投入到初中阶段快节奏的学习当中.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初一新生快速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一些同学之间的互动等,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执教“正数和负数”一课的时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下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合作进行解决:(1)在-2,+2.5,0,-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融洽很多.

另外,对于教师他们也很陌生,此时数学教师不应该表现得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多亲近学生,用自己的热心、耐心和爱心来感染学生,从而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尽快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对于初一新生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教学都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 纵观中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有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小学阶段关于简易方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为初中阶段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亦为初中阶段深入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了前提. 所以,我们在初小数学衔接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衔接关系,深入挖掘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把新旧知识的学习很好地串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初中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又如,初一数学教材中的有理数部分,就包含有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算术数”以及它们的相反数,有理数运算中的很多计算法则与小学算术数的计算法则也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初中生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三、注重教法上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一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上亦要搞好衔接. 在开始阶段,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教学进度,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缓慢增加教学节奏. 我认为,初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让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有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逐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对初中阶段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定理进行学习的时候,要适当地结合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会明显增多,这可能会让同学们感觉到应接不暇. 比如负数概念、有理数概念、相反数概念以及绝对值概念等. 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不断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初中生有效联系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终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概念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四、注重学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科目较少,学习内容也相对简单. 但是进入初一阶段之后,教学科目明显增多,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成倍提升. 为了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过渡,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自学的开始,也是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初一新生都不会预习,即使有同学预习了,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的简单看一遍.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对其进行预习训练. 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是: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布置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验等. 通过长期的训练,他们的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 例如,在对“正数与负数”一课进行教学之前,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1)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2)零是正数还是负数?(3)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这个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同学们很好地对这一课进行了预习.

五、结 语

事实上,中小学数学衔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可以有效解决. 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这一点必须有效纠正. 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作出经验上的指导,引导更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做好中小数学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仇菊妹. 中小学数学应“相亲”而非“相轻”[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

[2]张瑶.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效途径的思考与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0).

[3]李万章.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6).

上一篇:分析语言因素对小学数学应用题难度的影响 下一篇:高校课堂下数学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