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14 11:52:59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129-0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以上文献记载了与高血压病相似的一系列症状,并指出了病位、病因、病机,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与春季升发之气相应,主动主升情志不舒,忧郁脑怒,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致肝阳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则头目眩晕。

1.2 水不涵木

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阴液,肝为刚脏,赖肾阴滋养,方能遂条达之性,而不致过亢。禀赋不足,房室劳伤,外邪侵入误治传变,久病及肾,肾水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空亦致眩晕。如叶士所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1.3 肝火炽盛

肝主疏泄,调情志,畅气机。其功能正常,则气机畅达,血行无阻,气血调畅,血压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热化火,火性炎上,主升主动,肝火炽盛,冲激上逆,清窍不利则发为眩晕。

1.4 阴阳两虚

肾精亏虚,阴损日久而及阳,真阳不升,无以上奉,清空失养,则发眩晕,所谓无虚不作眩。

2 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与现代医学的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曹淞申[1]等采用M型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高血压患者的左心质量的结果显示,EH期与肝阳上扰型呈显著性相关:期与阴虚阳亢型呈显著相关,期与肾虚型呈显著相关,张发荣[2] 研究亦表明,肝火亢盛型以Ⅰ、Ⅱ期多见,阴虚阳亢和痰湿壅滞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Ⅱ、Ⅲ期多见。

王裕颐等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到,高血压患者阳亢组血压呈昼高夜低,阴虚组血压呈昼低夜高的规律性变化;阴阳两虚组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阳虚组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后二者的昼夜节律则不明显[3]。李泓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阳亢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明显高于对照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3组间醛固醇(ALD)含量差异无显著性[4],高喜源等研究显示,阴虚型以高PRA为主,气阴两虚型。阳虚型则相反,ANG和ALD的水平在中医证型组间差异不显著[5]。顾文聪等观察表明,阴虚火旺证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过氧化脂质明显高于正常组和非阴虚火旺组;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低于非阴虚火旺组,而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

李常度[7]等运用现代心理学测量方法研究本病,提示高血压病患者性格特征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性格内向或外向,呈两极分布,伴情绪不稳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性格特征也不相同,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64例具有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

正常情况下机体维持动脉血压于适当水平是通过调节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来实现的。王彤等研究表明,EH患者 的Co、有效循环血量中Lapx和Gcv均较正常人减少,且按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依次减少,而反映TPR的RS(动脉特性阻抗)、CR(喷血阻抗)、EO(毛细血管前动脉括约肌的柔顺性)、EY(动脉杨氏弹性模量)EYZ(动脉静态杨氏模量)则呈相反变化[8]。

金益强等采用SouthernBlot、PCR-SSCP等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具有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显著扩增,TH蛋白质及mRNA表达增强的特点,且TH微卫星D11S4046中A1型明显增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肝阳上亢证模型的肾上腺组织TH蛋白质及mRNA表达增强,提示TH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分子机理[9]。

3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点之一,依据疾病的中医证型,合理遣方用药,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古人治疗高血压病的方剂很多,肝阳上亢有天麻钩藤饮、建瓶汤、镇肝熄风汤,肝火上炎用龙胆泻肝汤,阴虚阳亢用大定风珠,肾阳虚弱用金匾肾气丸,阳虚水泛用济生肾气丸,气血两虚用归脾丸,气阴两虚用生脉饮加味,风痰上扰用半夏自术天麻汤,肝脾不和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气虚血痰用补阳还五汤等。张启文[10]等认为,本病初期多实,重在治肝,疏肝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清肝法方选自拟清肝降压汤,凉肝法用羚角钩藤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中期多虚实并见,治宜肝肾兼顾。后期多虚,重在治肾、补阴益阳法方用自拟益肾降压汤,育阴涵阳法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味,扶阳配阴法方选真武汤或右归丸。

4 评述与展望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中医治疗尚不尽人意。首先,中医治疗的长期预后未有人进行研究,包括心、脑、肾并发症的出现时间和发病率。以后的研究应着重于发现新药,挖掘古方,开发出新的方剂,进一步改革剂型,便于服用。并且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中医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延迟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以及与西药治疗进行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淞申,李培祥.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5(3):171.

[2]张发荣.高血压病气虚血瘀型特征探索[J].江苏中医,1999,18(9):17-20.

[3]王裕颐,牛天福.高血压病人24小时动态血压与中医证型关系的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3,8(5):15-16.

[4]李泓,卜秦利,胡埴.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血浆心钠素与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5):271.

[5]高喜源,包桂英,张雪峰,等.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测定[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1(12):1059.

[6]顾文聪,赵伟康,韩志芳,等.高血压并阴虚火旺自由基代谢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1,7(3):28.

[7]李常度,李培丽,黄泳,等.高血压不同证型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5-7.

[8]王彤,张崇.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2,28(7):17.

[9]金益强,胡陆瑜,郭东红,等.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分子机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87.

[10]张启文,李致重.杏林真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33-135.

(收稿日期:2007-05-02)

上一篇:中医经验是与理论相结合的经验 下一篇: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比值在急诊外科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