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政治学基础》中的某些疏忽―― 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审视

时间:2022-06-14 10:34:07

略谈《政治学基础》中的某些疏忽―― 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审视

摘要:《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很优秀的政治学教材,其理论深度和逻辑力度是同类教材中所少有的。但若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该书也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疏漏,主要表现于如下方面: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和逻辑错误。就该教材作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的地位而言,这些疏漏有指出的必要。

关键词:《政治学基础》;批判性思维;教材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97-02

王浦劬先生等著的《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在1995年版基础上的修改版,属于“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以利益概念作为逻辑起点,以对政治关系的论述为核心,本教材在理论性以及理论的逻辑力度上是国内其他类似教材较难企及的。其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实实在在地强化了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笔者是一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在笔者看来,本书关于利益的论述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相关论述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笔者早在读博士一年级时就曾认真阅读过此书的第一版,因深感其好,故在毕业从教后特意选择此书作为教材。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该书也存在一些多由疏忽而引致的错误。这对于普通的社会科学理论书籍而言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本着精益求精的目的和要求,其存在的某些错误之处还是有指出和商讨的必要。

总体而言,这些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语法错误。例如,“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第24页)这里的“时期”二字似乎多余。去掉此二字,使“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与“神学政治学”构成种属关系为宜。又如,“特殊利益的实现一般表现对为利益主体需要的直接满足。”(第60页)显然,正确的应为:“特殊利益的实现一般表现为对利益主体需要的直接满足。”再如,“选举权还可以包括对于特定公共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权,在方面的选择集中体现为公民的表决权。”(第110页)这里“在”字可能为“这”字之误。下面一句也存在语法错误:“对于政治统治来说,政治权力的强大,还取决于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威的能力。”(第123页)“强大”似改为“强弱”为宜。另外,在“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动方式”(第14页)这句话中,“生产力的实现方式”、“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说法让人费解。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说“实现生产力”和“实现生产关系”也就必须是正确的,然而“实现生产力”和“实现生产关系”的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笔者们怀疑是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方式”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实现形式”之误呢。

第二,知识性错误。例如,“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的内部关系。”(第7页)既然阶级都被彻底消灭了,还哪来国家呢?没了国家哪来政治呢?这给不少学生带来困惑。显然,作者在第7页的这一表述是错误的,而且也与其在第13页的相关表述相矛盾。在第13页作者说:“由于剥削阶级残余和敌对势力的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对立的利益关系。”这说明彻底消灭阶级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作者继续论道,“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失,社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国家权力的社会公权力即自行消亡,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亦不复存在”(第13页)。“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随着阶级、国家与法律的消亡,社会的一切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规章都将失去政治性,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将不复存在。”[1]又如,“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政治价值的差异,不过是‘客观矛盾的反应。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第34页)这是《矛盾论》一文里面的句子,事实上这里“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应为“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2]。一字之差,意思却几乎完全相反。再如:“正因为这样,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第121页)“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第121页)显然,这两句里的“政治权力关系”应为“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因为作者明确说过:“需要说明的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并不等于政治权力关系。如前所述,政治权力关系是不同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按照政治权力主体不同要素构成的不同类型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则是政治权力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体现着政治权力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116页)在教学实践中,即便笔者指出本部分有错误,也极少有学生能够找到它们,这更加说明区分“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制约关系”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能混淆。

第三,逻辑错误。逻辑错误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当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发生矛盾……。”(第61页)这里出现“并列不当”,因为如教材第60页所述,相对于特殊利益的非根本性意义而言,共同利益其实就是根本利益。这就是说“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这两个概念是同一关系。把这里的“和”改为“或者说”就严密了。其次是“同语反复”的错误。例如,“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第55页)在这里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实际上是“以被定义项自己解释自己”[3],①从而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理解上的进步。再次是“循环论证”的错误。例如,“对于特定的利益关系和处于该利益关系中的利益主体而言,特殊利益常常表现为非根本利益,相形之下,共同利益对于该利益关系和利益主体来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的意义,因此,对于特定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来说,特殊利益通常是非根本性利益,共同利益则具有根本性意义。”(第60页)又如,“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因此,在政治权力形成后,凡是其作用和运行的领域、范围和事务,都具有专属性特点。”(第73页)在上述两个论证中,论据(“因此”前面的部分)的真实性都有赖于论点(“因此”后面的部分),或者说所提供的理由并没有使读者对结论的理解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说这两个论证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论据存在。这种论证过程没有实质性进展,没有说清楚问题,属于“循环论证”[4]。又次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第80页)然后作者举例道:“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妥协”、“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方面政治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第80-81页)如果这些例子能够说明论点,那么这种说法就是正确的:在同一个历史时刻,某一个国家可以存在不同的政治权力。但这与上一节(第65-75页)作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含义及特性的描述显然是不一致的。又如,在谈到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之一“暴力方式”时,作者说:“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治暗杀等。”(第87页)在这里把“武装起义和军事”纳入作为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之一的“暴力方式”之内是欠妥的。它们虽然是暴力方式,但它们不能属于作为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的暴力方式,因为“武装起义和军事”只是试图夺取政治权力的政治力量的一种作用方式。这种归类法也同样与作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含义的论述不符。

以上笔者所认为的错误中,或许有个别的是笔者曲解作者原意的结果。那些客观存在的错误,如果有的话,显然是由作者的疏忽所致,而与其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无关。笔者之所以指出来正是出于对本教材的厚爱、对作者的崇敬以及对教科书的“神圣性”的认识。此文对本教材的完善能有一丁点助益是笔者全部的目的,别无他意。

参考文献:

[1]曹沛霖,等.比较政治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3]陈翼浦.形式逻辑[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37.

[4]何向东.逻辑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5.

收稿日期:2014-03-09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ACJYZD201425)

作者简介:岳汉景(1971-),男,安徽蒙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东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外交政策问题研究。

上一篇:浅谈上海自贸区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下一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试析印度发展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