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时间:2022-06-14 10:26:11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利用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一、分解教学目标,渗透思想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 "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设计任务时,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渗透。考虑学生辨别能力还不高,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便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制作班级板报的任务。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 "教师节贺卡"、"母亲节贺卡"、"节日贺卡"等任务。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网查询 "环境保护"、"禽流感"等内容的任务。在学习多媒体制作软件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 "美丽的中国"、"禽流感"等专题的任务。"

二、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或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延伸扩展・启发学生思维

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基本任务,还要包含任务的引伸与可扩展点,这样在完成基木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另外,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己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达到循序渐进。

四、加强课程整合,增强教学效果

如果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好的任务才能起到良好的"驱动"作用。要仔细分析教学目标、统筹兼顾,精心思考,这样确定出来的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领悟方法。

上一篇:加强教学督导,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下一篇:传导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