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动画余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14 10:00:11

国内外动画余缺分析论文

近年来,各种外国卡通动画特别是日本动画充斥荧屏。从过去的《圣斗士星矢》到早几年的《灌蓝高手》、《名侦探柯南》,无一不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以宫崎峻为代表的艺术型动画作品更是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欢迎。近年新推出的大型系列动画片《火影忍者》再次掀起动画界的收视狂潮。相反,中国动画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本是致力于为青少年、儿童服务的中国动画对如今的青少年却没有了太大吸引力。尽管随近年动画业的发展,中国动画在满足青少年观众的市场上开始做出努力,前些日子播出的国产动画片《我为歌狂》也确实饶有成效。画册,小说,磁带等副产品让喜爱它的动画迷们欣喜不已,纷纷抢购,但是仍无法赶上日本动画对广大观众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动画的失宠?中国动画是否真是技不如人?难道中国的动画市场将一直被日本动画占领吗?

一、中日两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明是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在诸多方面为世界留下宝贵财富。日本则是在中国盛唐时期的影响下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那么当今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的动画,在中日两国中各自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从1922年万氏兄弟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中国动画发展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了。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整体的发展趋势是在波浪式前进的,从中国动画的萌芽阶段到现在,我们经历过辉煌时期,也度过了一定阶段的消沉期。

有着“中国动画片的开山鼻祖”地位的,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经过多年的探索钻研,于1935年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又经过一翻倾心努力,1941年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段故事而成的《铁扇公主》终于卷起中国第一阵动画风。该动画除对美国一些动画元素加以借鉴外,还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大胆将中国山水画风格搬上银幕并获得成功。影片于1941年底在上海上映,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继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此后,中国动画开始稳定发展,步入第一个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使艺术家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期间的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此时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一)题材上,为少年儿童打造了一系列的经典童话故事,如《小猫钓鱼》(1952);

(二)风格上,中国民族化风格逐渐清晰,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

(三)技术上,突破了黑白片,开始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正是在此期间问世,同时新片种不断迭出。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

当中国动画乘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大步迈进之时,中国历史迎来了十年,中国动画一度陷入停滞期。十年间拍摄动画作品仅20部,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或许这些可以被套上时代背景而成为民族主题,但是因为这种时代背景的特殊,使它完全不能独立开来在将来继续存在下去,所以这个时期的民族性应该看成是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离散点。从技术角度,在末期的《长在屋里的竹笋》(1976)开创了中国水墨与民间剪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算是水墨剪纸动画的第一部作品。片种能有所发展在那个时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反映了中国动画人的一种职业精神。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作为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再是一枝独秀,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纷纷涌现,全国共生产动画电影219部,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哪吒闹海》(1979)豪气冲天;《雪孩子》(1980)将纯真的友情升华至极点,感人至深;《天书奇谭》(1983)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是国产动画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瑰宝;《山水情》(1988)再起水墨风云,笛扬九州,墨韵山河,举世瞩目。首次生产的动画系列片,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如:《葫芦兄弟》(1987)在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后面,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图3)(1981~1988)一个智者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为我们展现的可以说是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无论是人物造型和遣词造句、称谓、建筑以及音乐,都有浓郁的穆斯林风韵,采用木偶的方式,使其人物表现更为幽默夸张,极好的配合了故事的主题。

中国动画行进至今,随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

就此看来,中国动画从苦心探索到确立风格,从片种的发掘再到内容与技术的丰富、提高,一路走来给国人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宝贵且经典的动画作品,其贡献不容忽视,优点更是不可否认的。

日本动画的起步比中国动画稍早,最初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而后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猖獗,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为此类。但是这也造成了战斗、爆炸画技的进步,这也是今日日本动画最引以为傲的技术。

日本战败后,鉴于战争的教训,有些人开始将反战题材用在动画上。这种题材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颇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尝试不同的动画题材。像1968年《太阳王子大冒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成为后来高水准动画的基础。

经过探索期,动画和卡通的分野被确定。因此与中国动画定位的不同开始出现,日本在此之后渐渐开始注重复杂而严密的剧情结构,并受到大龄动画迷们的热烈支持。由松本零士负责脚本及人物设计的《宇宙战舰》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超级剧情片”。后来并有《冱屺宇宙战舰》,《永远的大和号》及《宇宙战舰完结篇》等三部电影,寿命长达十年。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说改编成的《机动战士》亦非常卖座。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对观众市场占有率的差距。

在提高了剧情结构之后,人们追求视觉享受又成为风潮,因此动画画技力求突破。此时期之画技突破有《超时空要塞》,创新的视点快速移动效果,造出极佳的动感;《风之谷》和《天空之城》(图4)写实的背景精致细腻;《机动战士Z》和《机动战士ZZ》强调反光、明暗对比等,皆对后来的动画贡献很大。由于题材已确定,加上画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现。如1982到1984年的《超时空要塞》;1984年《风之谷》曾参加1987年金马奖国际影展;1985、1986年的《机动战士ZGUNDAM》及《GUNDAMZZ》;1986年的《天空之城》及《亚利安》等多部好片。剧情、内容、画技皆已达到极高的水准,将日本动画带入了成熟期。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导演、制作人涌现出来,其中包括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动画大师宫崎骏。

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一样,经过跌涨起落一路走来,纵观之,都不乏优秀甚至经典的作品,虽日本动画的起步先于中国动画,但华夏文明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在艺术表现手法、故事编撰等各方面,中国动画的发展都理应优于日本动画。但事实确如我们所料吗?

根据网上调查,表明:在46.3%经常看动画及52.2%偶尔看动画的人群中,58.5%的被调查者表明更喜欢日本动画,喜欢中国动画的人数比例为36.4%。对于中国动画的优缺点评价:61.4%的人认为中国动画具有中国特色,50.8%的人认为中国动画具有教育意义,认为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占35.3%,认为情节生动的占25.1%,觉得主题歌好听的仅占15.0%;59.1%的人认为中国动画形象单一,55.2%认为说教过多,49.5%认为情节不吸引人,37.8%认为太幼稚,29.4%认为没有感染力强的主题歌。

对日本动画优缺点的评价:59.5%认为制作精美,50.6%认为人物形象自然、有血有肉,50.3%认为情节生动,44.5%认为搞笑,让人心情放松,29.0%觉得主题歌好听,觉得有日本特色、内容贴近生活的各占26.8%和26.3%;认为情节脱离现实的占53.7%,觉得内容肤浅,没有教育意义的占39.0%,36.8%的人认为人物形象都差不多。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人认为日本动画在教育意义和民族特色上不及中国动画,但在制作技艺上,不论是动画人物形象的刻画、画面的塑造、情节的生动程度还是动画主题曲的创作都在中国动画之上。

二、从民族观、文化、社会和商业四个角度分析中日动画的发展

虽然,这只是就当下社会上的动画行情做出的调查,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是仍能说明中国动画较之日本动画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

然而在日本动画开始熠熠生辉的今天,中国动画却发展平平,在日本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中国动画锋芒倍减,甚至黯然失色。大量的观众市场被日本动画所占有,人们甘愿成服于日本动画的裙摆之下,较之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究竟输在了哪里?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民族观看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他们不擅长自我创新却惯于对别人的文明成果进行加工改造。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把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这也造成了日本人思想表象上的混乱和民族性格上的矛盾。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与刀》一书中深刻剖析了日本国民性格中的这种矛盾。其中这样写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所谓带有“精神分裂”的民族,对别国文化的学习,却往往带有民族特点鲜明的目的性。根植在日本民族思想中最根本的价值准则就是实用主义。通过模仿、提炼,日本不光在动画行业中迅猛发展,同时许多其他行业也因此兴盛起来。

实用主义在日本民众的脑中更加根深蒂固,外在则表现为利益至上和日本传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民族在资源匮乏的岛国生存下去。而极大的生存压力,在表面上则表现为遇事容易走极端,民族性格情绪化。这也造就了一种弥漫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悲观。在动画中则表现为宿命论的横行。如《魔卡少女樱》(图5)的取材就源自用于命理测算的塔洛牌。日本动画中甚至将这种悲观蜕变为消极厌世的情绪,《新世纪EVAGELION》就是个绝好的例子,人性的脆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对现实的逃避……所有的情绪化作绝望以至走向灭亡。这种人类打破“心之壁”的过程也是日本传统唯美的一种极端的体现。

日本是个追求唯美的民族,从雅致的茶道和浮世绘就可以看出。在动画中,动画人物的造型化就充分体现了其对唯美的执着。对于动画中那一个个大眼睛、手腿修长、服饰光艳华丽的帅哥美女,观众除了大喊KAWAYI外,很少有人注意到片中不平衡的身体比例。可以说,靠着线条和色彩打天下的日本动画在愉悦视觉的功能上已经相当完善了。

至于中国,从对特有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就能看出,中国更注重的是故事结局的和美。自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条让中国人认为苦难之后又见彩虹才是圆满、美好的。因此,中国的动画甚多不会将“毁灭”放入其中。但和美与凄美相比,前者只能让人暂时满足,而后者却能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日本动画自然成为了观众的回味。

(二)从文化角度看

由于两次文明开化,日本文化里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次是“大化改新”而得的“唐化”;一次是“明治维新”而得的“欧化”。“唐化”,既是被中国唐朝文化所化,唐朝尚武的精神,不付侵略性。在唐朝衰落后,日本文化开始了潜移默化的转折。当近代欧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极具扩张性的文化在日本文化里膨胀起来,使日本的“大和魂”意识得到增强,此时正为“欧化”。

“唐化”使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理念,民族意识与神话相融合。日本的神话故事,多讲建国的由来、皇室的起源、国家的发展等,自然神话和文化神话,都从属于国家神话。在经过“唐化”和“欧化”后,以国家神话为根柢的日本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早已过时,西方文化也正在衰落,惟有国家神话推动日本崛起。

就这一点来看,日本的很多动画都多少带有神话幻想色彩,有别与中国动画之寓言神话的慢条斯理,日本的科幻动画来得更野性、霸道、有冲劲。在“欧化”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动画打破了“唐化”传统道德上的束缚,在取材和编撰上就比中国动画的内容形式开阔得多。

较之电影,动画有它独特的优点。它不受实物的限制,造型可以极度夸张,比电影更富于表现力。因此,动画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发挥上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日本动画亦是把握住了这一点,在动画的取材上更大胆的运用着科幻或魔幻元素。而日本民族的敏感性又恰恰使日式动画在超现实和现实的距离上处理得很好,如宫崎峻以《千与千寻》(图6)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虚构的背景空间里娓娓道出生活中的平凡真理。这使情节不会因过于荒诞而陷入让观众产生隔阂感的死结中。另外,日式动画更注重精神层面。这一方面体现为日本动画对人们情感生活的关注,这类动画中的《ORANGEROAD》,《TOUCH》,《H2》等都已经被国内动漫观众奉为经典;另一方面,即使是现实题材,许多作品由于主题思想有深度,也成为经典。例如今敏执导的《千年女优》,故事情节跨越了几个时空,流畅的分镜将人类对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制作浩大的影片在2003年一上映,便大受好评。曾有评论认为,《千年女优》中女主角的执着就是体现着日本的民族精神。单就这部动画的剪接技巧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也都具有相当的水准。这样的制作水平加上日本实用主义式的商业化,正是日式动画占领世界市场的保证。

(三)从社会角度看

日本是人口密集的岛国,资源缺乏。人们要生存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加之日本社会中扮演纯家庭主妇角色的女性仍然不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工作的重担就落到了男人的身上。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过上较好的生活人们必须起早贪黑、日夜兼程的工作。日本本身又是一个要强的民族,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影响下,日本人不但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必须时刻防止由于工作的疏忽而被别人超越。这样的生活让日本人的精神时刻紧绷,压力异常之大。于是日本人通过各种方式排解压力。

现实社会的压力让日本人在工作的间隙想要回避现实,于是富有超现实画面的动画正应了日本人的这一要求,而多数日本动画中含有的幻想情节更使长时间被束缚在工作思维中的日本人得到精神上的宣泄释放。这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日本动画的多元化迎合了成人市场,与相对狭窄的低龄市场相比,日本动画的商业目的就更为明确。在这一点上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动画中的暴力美学了。

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4]

暴力美学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常理与道德,以浪漫化、诗意化的武打、动作的极度夸张彻底的形式化。但事实上是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电影似乎已经不再具备教化观众的责任,而只是仅仅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让人们体验到一种视觉刺激。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都来源于人类——性意识的冲动。日本动漫里面充斥的暴力与色情正好是对这最好的诠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暴力美学就是一种性意识的扭曲宣泄。日本的动画吸收了暴力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让观众在感官刺激的同时借助暴力美学达到共鸣式的宣泄。

而中国人的“随遇而安”教条使人的观念中存在一种精神疗养法——阿Q心理。这种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方式使人们在不借助其他宣泄方式的情况下就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因此,中国不会有暴力美学这类偏激的动画作品,中国仍走着低龄路线。然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压力不是以往的阿Q心理就能平复的。于是在日本动画越发浓重的有针对性的商业化中,中国的观众市场也越发向日本动画倾倒。

(四)从商业角度看

近年来,尽管日本其他经济有衰退趋势,但动画产业却能作为日本经济支柱之一蓬勃发展。日本动画发展到今天,商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极至,多元化,多平台,多刺激的动画娱乐业,在日本已经日趋成熟。为了迎合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制作方在脚本内容上越来越侧重写实及观众的精神层面。

除了针对工作人群社会压力的缓解而制作的动画外,日本动画更考虑到了高中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追求个性、欲望强烈,精神素质正处在较低层或正在提升阶段,对自由生活的自控差、又渴望排解内心的寂寞。所以,日本动画就应其所想,通过动画中的情节或人物,从视觉,听觉等直观、快捷的满足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各种幻想,亦达到一种精神依托。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动画抓住的重要商机所在。

但是一部动画总有放完的的时候,又始终是二维世界,于是动画的副产品作为动画市场的衍生出现,成为动画的增值市场。观众可以通过买动画的副产品来弥补动画的暂时性,延续自己的精神所向,进而拉近二维与三维世界的距离。

根据动画制作出来的人物玩偶、服装、道具甚至印有动画人物图案的各类其他商品都成为买点。这些副产品让动画观众们产生亲切感的同时又有新奇感,从而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动画商们的一种商业炒作手段,出于从众心理,原本不属于动画观众群的人们在看到丰富有趣且受欢迎的动画副产品后,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进而有可能直接或间接的、主动或被动的去接触此动画。动画副产品的出现在日本很早就有,以阿童木为形象的各类商品延续至今,并且随新片的增加,副产品的内容和种类也不断更新发展。

声优的炒作做为现阶段的跟进也在日本国内外为日本动画创造着影响力。动画声优随商业动画的发展,越发趋向明星炒作。如同演艺圈中,对演艺明星们各方面包括绯闻的炒作来提高明星知名度,以达到明星效应从而带动娱乐消费。引导观众对声优的关注进而关注动画也成为推动商业动画发展的滚轮之一。

这些方面,中国就很薄弱。中国动画更多的是走低龄教育路线,注重动画的教育意义,面对低龄儿童,不论是内容情节、叙事结构或画面精细度都不会有太深入的追求。因而中国动画成为儿童的专利,更多的大龄观众市场则被日本动画所占有。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的副产品也开始有所发展,但是仍挣脱不出低龄市场的束缚。

三、日本动画的优缺点分析

不可否认,在商业制造中,出于营利目的日本商业动画中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血腥、非伦理等内容低级、毫无内涵,为满足人望而制订的情节和画面。这都是日本动画中的糟粕,是商业动画在生存和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的。这些动画纵容了人性身心的扭曲变态,同时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健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或支持了日本色情业的泛滥。而日本动画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如此之好,也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优点:

(一)人物塑造

破格的人体比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为人所乐意接受的审美角度;服饰、道具的绚丽修饰也让画面美感倍增;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使角色更有灵魂,更具真实性。

(二)场景的细腻刻画以宫崎峻的动画为例,不论宫崎峻的哪部作品,场景的刻画都做的很细腻、耐看,

《风之谷》(图7)中对虚构世界的描绘更是精美至极。他的作品仿佛每隔一端时间看一次都会发现新的小细节,让人百看不厌。

(三)声优的挑选

在动画配音上,日本也很讲究,声优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动画的接受度。应某些角色的需要,风格独特的声优能立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如《蜡笔小新》中,小主人公小新的配音就让角色的性格特征立即突显,也让观众不禁竞相模仿。

(四)音乐的制作

过去的中国动画作品也曾留下许多为观众所传唱的音乐作品,而如今的动画音乐却总是不尽人意。相较之下,日本动画的音乐制作一直没有松懈,对于动画音乐的制作,日本一直将其提在打造专业歌手般的高度,用心尽力的进行每一个音乐创作。这使得日本动画音乐在动画音乐中也争得一席之地。

(五)商业价值取向

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制作的动画片已是日本动画的显著特点,有针对性的动画副产品也在动画之后为商家继续创造更大更长久的利润价值。虽然其中不免有糟粕,但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并没有因商业化而受影响。艺术型的动画作品在走上商业路线之后,不仅保持着原有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商业化使整个动画行业不再停留在纯艺术层面,而是为社会创造了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

四、中国为挽救本土动画而采取的措施

相较之,在以上几点中,中国动画有做得尚不足之处,也有有所或缺之处。这些差距造成中国动画对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及占有率无法提高,同时也让日本动画有了稳当的立足之地,成为动画市场的财主。面对日本动画的涌入,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民族劣根性及各种糟粕之物也会随之大量袭来。这对中国社会,特别是日本动画的主要市场——青少年,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对此,中国政府想方设法,采取着应对措施。

首先是在自身上下功夫。在各国动画随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完善之时,中国动画在大体形式上的循规蹈矩让动画作品与国外精湛的技艺相比,尽显陈旧粗陋。随观众文化修养的提高,中国动画已不能符合广大观众群的需要。于是,开始尝试走新的路线,效仿国外的动画以求更新发展。《宝莲灯》(图8)就是典型的一个效仿作品。从绘画技法、背景、摄影、特技、音乐到人物结构、情节进程、气氛渲染、情感流露等等都可以窥见《狮子王》的影子。从画质的更新、对制作要求的提升到后期的加工,再到上映前的宣传推广方式,一系列过程都是模仿了欧美动画大片的出片流程。至于对日本动画片的模仿,《蜡笔小新》之后,中国有了《大耳朵图图》;《我为歌狂》中,红绿灯之类的写景镜头与《彼男彼女的故事》几乎无异;至于《围棋少年》是否有抄袭《棋魂》之嫌,各路众说纷纭。

模仿不是坏事,日本就是个典型。日本人天生就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同时还具有再造能力。他们惯用“拿来主义”,将国外的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各项尖端科技,进行再更新再改造,却也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准,甚至影响世界。因此模仿不是什么大问题,模仿是为了超越,拙劣的抄袭才会适得其反。说来讽刺,当年《铁扇公主》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宣传抗日,结果却影响了一个庞大的动画帝国的诞生。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七十年代末,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不少中国观众便深受触动,至今我们仍能见到一些物品的装饰图案有阿童木的形象。

同样是模仿借鉴,手冢治虫在吸收了《铁扇公主》各方面技术优点、表现手法之后,经过自己的创新再造,将《铁臂阿童木》完全转为了日本自己的动画,没有人会在看《铁臂阿童木》的同时想到这部片子与《铁扇公主》的渊源。这是中国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学习之处。借鉴不等于单纯模仿或一味抄袭。

其次,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实施行政干预。对于国外动画特别是日本动画在各电视台的热播,中国广电局于2006年9月1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每天17时至20时的黄金时段,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栏目。

对于此规定,看似有效的限制了国外动画在中国的肆虐,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国外动画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渗透。如书刊、光盘、网络等,这是中国防不胜防的。这不能作为挽救中国动画的长久之计。因此,在对国外动画加以限制的同时,中国更应该反省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

小结

中国动画仅能称为幼儿动画,这是与进口动画在市场拼搏中屡遭失败的症结所在。由于先天不足,竞争力缺乏,中国动画无法再满足青少年市场,进军成年人市场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业内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动画片缺乏竞争力,其落后是全方位的。”动画剧本原创力差,原创机制不够健全,创作题材贫乏,市场定位低龄化,动画人物外部形象描绘粗浅、内部性格特征刻画单薄,缺少大量专业的动画剧本制作队伍,从业者专业技能训练不足,中国动画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这种种弊端使中国动画的制作走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国产动漫考虑更多的,或许不该是对国外动画片加以限制。对国外动画特别是日本动画不该过分抱以民族抵制心态。对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动画,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秉持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并且把精力、物力、财力全力投入到提高国产动画品质当中,突破产业瓶颈,摒弃陈皮破衣,提高质量,增强娱乐性,善用民族动画的优点,制作更多品质优良、内容高尚、老少皆宜的真正国产动画精品。试问,做好了这些,中国的动画业发展起来了,国外动画还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吗?我们还用得着防吗?

上一篇:学校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演讲稿 下一篇:教师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