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模式推行中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6-14 09:39:49

农超对接模式推行中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农超对接”模式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农超对接”模式自2008年由商务部与农业部联手推行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通过分析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困境,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提出组织对接是当前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重心的结论。

关键词:农超对接 组织对接 三农问题

2011年,“菜贱伤农”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大多数消费者也开始抱怨“菜贵伤民”。于是,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于是专家学者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农超对接”这个可以直接连接农户与消费者的直销模式。然而,相对于超市经营的标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户或合作社由于其规模小、起点低,想对而仍然面临诸多障碍。据统计,连锁零售企业水果和蔬菜占生鲜销售比例分别为23.66%、22.13%,其中90%的企业由总部统一采购,只有16%的企业以基地或产地为主。由此可见,目前,“农超对接”还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其推行过程并没有之前所受的关注表现得那么顺利。

一、发展“农超对接”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内进行的农超对接主要有四种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供销社)+超市”模式、“合作农场+超市”模式、“农户+龙头企业+超市”模式。其中这四种模式中,均是在农户与超市这两个之间牵线。

在目前农超对接模式推行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已有多方文献资料。特别是超市要求的产品统一标准与农户原有分散的种植模式之间的矛盾,超市冷链要求与生鲜产品落后的储运条件之间的矛盾,超市的滞后付款与农户现金付款之间的矛盾等。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说,农超对接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因素:

(1)农户因素。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农户体现出组织化水平低、商品检查苛刻、提供种类过少等缺点。这主要是体现我国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

(2)超市因素。很多超市对“农超对接”兴趣不大,主要体现在投入成本较大和政策的准入条件苛刻两方面的因素。此外,超市对农超对接兴趣不大还在于经营方式与产品标准的差异实在太大,超市的结算周期较长而农户比较习惯现金交易。最后,最为现实的一点是,超市那边反映农超对接的产品根本不具有价格优势,这与之前理论上讨论的减少流通环节可以提高超市利润的说法相悖。

(3)农合组织。“农超对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比较高,目前,仍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参与“农超对接”。目前,我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是临时性的,甚至有些是季节性的、松散的,并未形成规模。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合作社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寻找有生产能力的农民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是帮助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寻找销路。因此,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能力并没有达到“农超对接”中超市所需要的指标。农民合作社数量少,工作太初级、单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二、从产业升级角度对农超对接当中出现的原因浅析

上述文献从各方面说明了“农超对接”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制约因素,但是更多的局限于操作层面,而从农超对接政策推行的出发点来说,从产业升级角度来探讨农超对接模式的可能遇到的困境也许是个不同的角度。

农超对接问题,追根究底是“三农问题”。在《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一文中,作者从分工和专业化视角探讨了“二元经济”理论,并认为三农问题的突出性都在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条件制约了农业分工和专业化。作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组织途径。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农业自身的弱质性体现的尤为明显。第一,在阻碍农超对接发展的因素中,农户因素层面上问题基本都属于农业自身的分散性与经验型,没有集中的资源整合与信息收集,也没有技术上的发展与利用。第二,在超市层面则反映的是现代流通企业的超市商品的规格化、标准化、周年供应等特性要求和传统农业生产产品的季节性强、标准化低市场化水平低等存在的矛盾。因此,在渠道为王的超市强势话语权下,超市开出的条件让很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望尘莫及,农户或者合作社显得“人微言轻”。

因此,农超对接模式最大的冲突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与现代流通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农超对接最主要的挑战是传统的小规模农户所有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意识与现代化零售业的产品标准之间的矛盾。而农产品标准化是我国与全球接轨的必然趋势,要想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要求现代流通企业去适应传统农业,只能是让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进行农业产业化。

三、组织对接是农超对接成功的关键

目前农超对接中,农户与超市在这一模式当中的不对等地位,无论是在话语权、专业程度上,农户都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农户以其自身的弱质性很难从自我摆脱困境,故而需要借助现代组织的强大力量。

而农业的“市场化取向、企业化运作”是基本原则(商务部部长姜涛语)。因此,在农户与超市之间建立一个能联系其两者并能与超市平等的对话的组织是关键因素。不管是“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超市+合作农场”还是“超市+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中,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在企业性质上与超市相同。这种模式试图通过集合优质农户资源,使合作社成为一个代表农户而又能与超市平等对话的组织。超市+合作农场模式则是通过借助超市完善的管理体系来直接指导农户生产,农户直接参与到超市的组织体系中。不过此种模式,超市风险较大,目前发展不属于主流。超市+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可以依据龙头企业的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龙头企业为流通与销售企业的模式与龙头企业为生产企业的模式。在这一组织形式中, 龙头企业一方面是联结、协调市场与农户的纽带, 另一方面又是传递分工和专业化网络效果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使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在产品标准化、高效率的要求上符合超市的标准。

所以,这些通过借助中间组织使得农户与超市可以进行对话的模式,在理论上均是可以帮助更好地推行农超对接,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那为什么这些模式下的农超对接的推行效果不佳呢?究其原因,便是这些中间组织无论是农合组织还是龙头企业,就其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不够。组织对接的不成功是农超对接目前受到阻碍的最根本问题。

组织对接是解决农超对接发展过程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如果组织对接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没有作用。例如,订单农业等等措施,如果没有组织对接这一载体其实施基本不可能或者说其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从产业升级角度来说,当前农超对接的重心应为组织对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组织对接,更应是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户与超市(市场)之间矛盾的组织对接。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的构成及中介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1.2

[2]王国平.产业升级中现代农业成长规律研究——以我国正在探索中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例[J].科学发展,2009.5

[3]罗元清,王家能.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J].农村经济,2008.6

[4]宗成峰.对我国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王利文,魏伟新.发展“农超对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合作经济,2011.5

[6]丁学东.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方式办农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

作者简介:

金安宁(1992.10- ),女,籍贯:湖北省洪湖市,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上一篇: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及其突围路径 下一篇:电信产业与物联网产业接轨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