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经济类报道

时间:2022-06-14 08:51:27

“软化”经济类报道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者望而却步,读者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文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者。

经济报道要善于讲故事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一个精彩的故事,拥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等诸多元素,自然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可是,通常见于报端的百姓故事、情感故事、城市故事等,往往归属于社会新闻。其实,借鉴故事中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因素,应用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撰写许昌市第一家民营图书馆成立的报道时,开篇写道:“民营图书馆,你听说过吗?”接着提出图书馆作为政府扶植的公益事业,为什么会有民营资本介入、靠什么赚钱的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是借鉴了故事中设置悬念的技巧。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笔者撰写了“规范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物业管理方面,业主与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冲突与矛盾。因此,笔者在行文中,以这些矛盾为主线,用平和的叙述语气,将导致矛盾的新闻事件与当事人双方的看法一一道来,使这篇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的报道生动、形象,读之有味。这,又是借鉴了矛盾冲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技巧。2003年6月,全国知名的三联书店、席殊书屋等设在许昌的连锁店相继关门大吉,退出图书市场,笔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报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对图书界业内人士、相关行政部门、“铁杆书迷”的访谈,令读者自然得出执法部门管理上的疏漏、盗版书猖獗、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三联书店等在经营策略上的失误,是导致此种局面的根源。众所周知,讲故事的人从不会将结论强加于人,而是将自己的立场蕴涵在故事中,虽然不讲大道理,却用事实本身说服人,令道理不言自明。《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一文,借鉴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民营图书馆的成立,说明在许昌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以《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为背景,对各方矛盾的产生作了分析和叙述,从而为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照意见。《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只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报道的是许昌图书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三篇经济报道,之所以不枯燥乏味,关键就在于它们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人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什么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呢?它不可能是任何物质,或是股市上红绿变幻虚拟的数字与曲线,它只能是这些物质与虚拟数字的创造者――人。同时,日益活跃的经济生活,层出不穷的新的经济现象,正在改变着人的思想情感模式,改变着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因此,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透视各类经济现象,以他的感同身受,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例如,2004年,记者无意中发现,许昌的小企业与私营企业,比国有大型企业更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可是,把这方面的原因与企业网站发展的脉络平铺直叙地讲出来,和一份工作经验总结有什么两样呢?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认识了几个网络科技服务公司的年轻人。他们最初在许昌信息港打工,完成了许昌第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的上网工程。随后,各类企业纷纷建立网站,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维护服务的公司,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也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而且,企业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公司的发展空间。因此,笔者选择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小见大,反映了这几年许昌企业网站建设从盲目赶时髦到趋于冷静、实用的过程。

的确,某一新兴的经济现象,足以改变一类人的生活。通过这一类众生相的描写,能使读者具体、形象地感受到经济生活的活跃与无孔不入。农民工现象,是媒体关注的话题,笔者撰写过一组反映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稿件,通过对每一个民工进城后生活的个体关注,叙述他们摆脱小农意识、融入现代城市的喜悦,也不回避他们被城市壁垒拒之门外的尴尬。国企改革的阵痛,产生了大量下岗职工,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不等不靠,自谋出路。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铁饭碗打破了,从前的“单位人”被推向社会,笔者为他们推出了一组报道“打工一族”,着重刻画他们在旧的生活模式发生变化时,克服心理障碍,抛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尝试新生活的勇气。说起这两类人群的产生,应该有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笔者的笔墨大多落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上,以此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与丰富的心灵。同时,采用编者按、编后评点的形式,引导读者思索人物背后的经济现象。不过,更多体现的是记者在处理新闻素材时的人本主义精神。

(作者单位:许昌日报社)

上一篇:采写新闻与讲故事 下一篇:浅谈主持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