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户口管理与建立企业信用

时间:2022-06-14 05:56:43

经济户口管理与建立企业信用

经济活动中信用程度低、信用差是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主要表现和根源之一。诸如假冒伪劣泛滥、虚假广告遍地、坑蒙拐骗横行、三角债、走私骗汇等现象,归根到底是信用的缺失,即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滞后所致。如何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信用制度,是加入WTO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承担着市场准入、市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监管职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加快对传统管理观念、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武装我们的监管执法队伍,提高监管水平。充分利用我们掌握着各类市场主体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各种重要信息的优势,通过评价企业信用状况,促进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与管理

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要到派出所申报户口,同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民、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欲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必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方能取得入市资格。其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依法对其经营活动实施事中(日常监管)、事后(退出市场,注销主体资格)全程监督管理。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详细完整准确地建立各类主体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全过程的档案资料,即“经济户口”。

所谓“经济户口”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确认生产、经营资格的市场主体综合情况的总称,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管理辖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市场行为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记录。它既反映企业登记事项的变化和经营活动情况,也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经济户口管理是根据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户口进行相应的建立、补充和调整的管理。主要以书式资料即“经济户口资料簿”和微机中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来反映。其目标是确保经济户口反映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保持一致。所以,“经济户口”是执法巡查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我区“经济户口”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上到下对经济户口的建立,认识还不一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简,往往是每户一个档案袋,只装一张简单的登记表,与登记台账、卡片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单独的使用价值。

二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繁,基本上把登记机关的企业档案予以复制,即在工商所重复建档。这既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也没有必要,还增加了经费开支。

三是目前“经济户口”中多数只有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登记资料,市场监管工作涉及的经营主体的表彰奖励、产品或服务质量情况、因违法被有关部门行政处罚情况、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广告宣传、注册商标等资料没有反映。

四是经济户口人工建立较多,微机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微机,也只是登记的主要事项。

五是经济户口建立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规范,内容和应用程序不够统一。

二、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定位

围绕“经济户口”建立和管理工作的定位,我们认为,建立“经济户口”主要是为了使用,即为日常监管提供依据,而企业档案除为监管市场提供依据外,还有保存登记原始资料,依法为有关机关和单位出具证明的作用。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无需此用。因此“经济户口”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按照登记档案的模式来建,而应当采取适度适用的原则:凡工商所需要的资料应当纳入“经济户口”,反之不必要纳入。同时,“经济户口”建立应体现易于管理、科学合理、统一规范、准确完善的原则,体现企业信息状况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来源渠道多元性。

第一,“经济户口”要系统、全面。它应包含管理区域内所有的监管对象的所有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经济户口”必须涵盖辖区内所有的工商登记注册与日常监管的各项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市场准入、生产经营到退出全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在经济户口的内容上,应充实以下五个方面的资料:

1.登记机关的核准登记事项。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是否登记、是否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

2.开业经营应当具有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的前置审批是否具备,是否因过期失效,或者被原审批机关撤销或吊销;

3.受工商法规规范及保护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权益。如商标、广告、总经销、联营等资料。依此监督市场经营的相关行为是否合法,确定市场经营者的相关权益是否应予以保护;

4.个体工商户的产值、营业额的统计。以此来确定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标准和统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

5.守法经营情况记录。依此确定“重合同、守信用”和“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对登记机关和相关部门评价企业提供所需证明,确定市场监管的重点。

第二,“经济户口”的建立应保持动态性。不仅要对“经济户口”的增减保持动态,“经济户口”的内容也应不断变化。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开通,能够在网上查询的资料信息,应逐步退出“经济户口”,而监管工作中的资料应随之纳入。

第三,保证“经济户口”资料来源多渠道、多元化。

一是“经济户口”登记资料的采集主要来源于登记机关。这就要求登记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将发照登记后的有关资料信息向工商所传输提供。

二是由监管对象提供有关信息。需要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工商所提交有关文件和数据的义务。

三是由工商所日常巡查补充资料。如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因违法被行政处罚情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歇业停业情况等。

四是税务、银行等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料。

第四,在经济户口建立中融人科技性。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应该相应配套,比如省、市局机关内建立局域网,市局与分局机关建立DDN广域网,分局与工商所建立拨号网,形成全省、市系统的办公联网。经济户口建立与管理过程中,可依托计算机开展工作,并本着实用原则将经济户口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及时录入微机达到实用。

三、关于经济户口管理实际操作办法

一是现行的“经济户口”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借鉴使用其他地区成熟的“经济户口”管理软件或自己开发“经济户口”管理软件,建立“经济户口”信息库。

二是“经济户口”要体现“分级登记、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动态监管”的思路。首先机关登记部门负责其权限范围内登记信息的整理、录入;其次工商所负责授权范围的登记、监管、服务、信息的收集、录入;最后各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市场主体登记、年检情况的变化以及巡查、办案中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电脑信息库的信息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

三是工商所应建立“三级户卡”,适应微机化管理。“三级户卡”即由工商所内勤组掌握所里全部经营户的总户卡(分企业、个体两大类)为第一级户卡;由各巡查组掌握本组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二级户卡;由每位巡查人员掌握本人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三级户卡。同时,全局系统内各个所的企业、个体户一级经济户卡的总数与市局机关注册部门的户口总数相一致。“三级户卡”记载的内容为经营户的主要事项、经营基本情况及违法违章情况,内勤组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登记事项,巡查组户卡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模式,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摸索制定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户口”资料簿,开发了“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以各地“户簿”的形式来看,基本是相似的。最根本的是如何维护管理运行,使其发挥全面、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功能。

四、关于应用“经济户口”及建立信用公示制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成员(企业、个人)资信档案。它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石。就工商部门而言,“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应用是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信用公示制是“经济户口”应用之表现。

从目前部分省、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的企业信用体系看,企业信用公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企业身份信息。即指企业登记注册内容、年检、登记事项变更、分支机构等情况的相关记录,在微机打照系统中存储。

(二)良好行为公示信息。指企业被县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和奖励的记录,包括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其他信用记录等。有相应的审批备案。

(三)不良行为警示信息。指企业违法和严重失信记录,包括违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造成经济损失数额较大的,如抽逃资金或虚报出资、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有不良行为企业将被归入“黑名单”或锁入“警示系统”,其投资者与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相关的行为将受到限制,其违法行为将作永久性记载。

企业登记注册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内容在“经济户口”中得到全面反映。在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可转入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社会各界通过点击网站的方式,查询与其交易的市场主体中是否有不良记录,以决定是否与其交易,避免受到曾有恶意交易行为的市场主体的损害,从而建立起对失信企业的严罚机制。运作成熟后,企业信用征信机制即告构建完成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五、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应秀实基础、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当前,应立足自身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经济户口”和信用公示制管理办法。明确“经济户口”内容和管理方法,以及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实施办法。要将建立这一制度,特别是企业不良行为警示记录信息,公之于众,使企业明了守信将得到信用收益,失信则将受到惩罚,避免不教而诛。

(二)积极为社会提供征信服务,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部门掌握着经营者主体从设立到注销的重要信息,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维权等工作不断充实“经济户口”内容,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工商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应该先行一步,作好经济户口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构建工商行政管理局面的企业信用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以及行业系统逐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信用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推行网络化办公。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经济时代,实现全国工商系统联网至少是省、市以下联网,已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跨地区的网络化信用数据库,才能发挥综合效能,使不守信用者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是一个省、区内寸步难行。

(四)建立全国工商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上网信息要按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来整理录入、更新、维护、使数据库正常运转,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市场和各项行政执法职能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信用公示体系建成后,交由机关信息中心进行企业化管理动作。目前,有的地方已投资建起了工作平台,设立了网站,下一步就是如何让网络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做到信息数据化、档案查询自动化、信用报告公正化。

(五)与国际惯例按轨,实行公民身份号码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号可尝试使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以便与个人信用信息档案接轨,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六)企业不良行为的记录单位要从法律上予以明确。

工商机关各职能机构,应在法律、法规(国务院“三定”方案)授权和范围内将涉及各自职责的企业不良行为录入数据库,编制企业信用报告记录。这样既可以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又可以避免重复的记录。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各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本职能范围内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和合法。对不良行为公示提出异议的申辩,要由信用评估委员会及时受理和鉴别,该纠正和抹消的要依程序进行,以防发生侵权和诉讼,使信用公示制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

(七)建立依法规范失职行为的追究责任制。在完备的信用体系建立后,应当依法加强对信用管理上失职行为的追究。凡是符合必须记录的不良行为,相关机构必须依法将其录人信用系统数据库,并将信息锁定到法定的年限,不得擅自改动或删除。在不良行为记录的使用上,法律规定加以限制的,有关部门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必须依法查询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资料。如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公司董事资格的审查,登记机关应当查询其信用状况。在对不良行为者的限制上,明知企业或个人有不良行为记录,相关机构或直接责任人没有依法加以限制或采取惩处措施,则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上一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报告 下一篇:经济户口制度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