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化”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时间:2022-06-14 05:45:34

实施“六化”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 叙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改进课堂结构,优化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知识生活化、问题化、情境化、条件化、策略化、结构化,实施“六化”策略,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六化”策略 生物学教学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改进课堂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知识实施“六化”策略,从而有效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下面通过案例分别予以说明。

1 知识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生物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生物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

案例1:下面以“免疫”一节教学为例,介绍“生活化”教学策略。

(1)免疫话题可以从学生种疫苗说起,问:为什么有的疫苗只要种一次即可获得终身免疫的效果,而有些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接种呢?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就自然产生了学习动机。

(2)上课之初,教师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提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它是一种免疫失调病。那么什么是免疫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应着重从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生活中与教材联系密切的素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蕴藏多个知识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促使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将生物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到有关生活问题的解决中。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强化学生生物问题的价值取向,意识到学习的意义与自身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

2 知识问题化

知识问题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知识镶嵌在有逻辑顺序的问题中呈现,让学生在问题的表述、选择、形成、提出、分析、展开与解决中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习,从而活化教学过程。

案例2: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

(1)创设问题的情景——生疑:

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有关的事物、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质壁分离要选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用洋葱根尖做材料行吗?

(2)适当调节问题——促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适当调节、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给以促进,促使学生深入地形成问题、提出问题。如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后把其放在清水中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为什么?

(3)形成思维高峰——解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高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继续提出问题,如,如果把蔗糖浓度不断提高,其质壁分离的速度和程度将会呈何变化?随着蔗糖浓度的不断上升,是否能继续发生复原?因课堂教学是在一系列的设问、讨论、再设问、再讨论的过程中展开的,故而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顺利地得出结论。

(4)设置新的悬念——留疑:

在课的结尾,教师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设置新的悬念,让学生留下新的疑问,例如,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最后提出,让学生把洋葱表皮细胞浸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会不会发生相同现象呢。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问题驱动下动手、动脑,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将教学内容以具有较高思考价值问题的方式呈现,既可暗示学习线索,又可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其深层思考,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3知识情境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角色转变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教学情境化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用情境引领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案例3:必修3中“种群的特征”一节教学。

在进行“种群的特征”一节教学时,教师可讲述我国麋鹿的那一段心酸史:麇鹿又叫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属于世界濒危物种。麇鹿曾经在我国繁盛一时,后来由于人们的捕杀,野生麇鹿已经灭绝。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时,又杀光了境内圈养的所有麋鹿,从此麋鹿在我国绝迹了,只有少数流落在西方各国的动物园中。由于水土不服,数量逐渐减少。1985年英国政府无偿向中国提供了20只麋鹿让它们回归家园,从此绝迹百年的野生麇鹿重现中国,这不仅是一个物种的传奇,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2003年我国在江苏实行大规模的麋鹿野生放养实验,一次选出18头麋鹿放归大自然。教师让学生思考:(1)这18只麋鹿所构成的群体称什么?它们现在发展到多少只?(2)当初这18只麋鹿放养时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上有什么要求?(3)将来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失而复得的麇鹿?这样,在还没学习新知之前让学生“情”先动,“趣”先生,他们会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

4 知识条件化

知识条件是指某知识的应用范围与条件。实际背景的范围、条件发生变化,反映其规律的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应用的条件、范围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明确知识应用的条件范围,知识才能活化。知识条件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思维的角度,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或考查,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的同时加强思维培养。 案例4: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物,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把条件改若把水平放置的植物放在太空中,会发生相同现象吗?为什么?

为提高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可接近性,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考虑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如果知识点的学习,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推敲、验证,那么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僵化的、暂时的、肤浅的。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地开发,实施生物知识的条件化教学,活化教材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5 知识策略化

策略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学习、如何记忆思维的知识。知识的策略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策略性知识。优秀的成绩常常是应用正确的策略性知识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知识怎样策略化?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性(思维)策略性知识,如认识细胞结构要遵循“结构一功能”,结构决定功能的关系。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的策略,要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图、网络图、对比图等对生物知识进行梳理,达到对零星知识条理化、繁杂知识系统化、主干知识网络化、核心知识结构化。教师还要加强解题思路教学,使学生形成解答生物问题思路的模式化、格式化、程序化的解题策略,练后或考后反思和错题归类突破的反思策略。

6 知识结构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记忆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存储而在于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结构组织。生物知识结构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概括、归纳进行整合,形成一定层次网络结构。即所谓“知识结构化”。那么如何使知识结构化呢?在生物学教学中,笔者采用国内常用的“纲要”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还采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概念图”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知识体系、知识产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不同角度来整理、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确定核心,并以生物的结构为核心,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层次分明,能保证信息的顺利提取。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联想,促进学生学习的纵向迁移、水平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大幅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帮助学生有效从记忆中提取需要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强调学生参与、多元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生物教师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创造性使用教材和生活素材,促进学生自我构建。

上一篇:SAP HR系统与集团培训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与开... 下一篇:生物科学史经典实验的课堂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