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上的美国“全华班”

时间:2022-06-14 05:22:05

奥运赛场上的美国“全华班”

在异国他乡初长成的黄皮肤、黑眼睛,正在慢慢接过父辈手中的乒乓球拍,他们要向西方世界展示小小银球的运动魅力。

不知关注了2012伦敦奥运会的中国观众是否注意到,今年代表美国出征的奥运乒乓球队伍中,全部的四名“国手”都是华裔“二代移民”,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年龄均不超过20岁。这在美国奥运史上尚属首次,人们都亲切地称这支年轻的队伍为“全华班”。

“全华班”的成员分别是在海外已小有名气的年轻女将、连续数年拿下美国乒乓球女单冠军的邢延华(Ariel Hsing),球队中唯一的男子选手王浩平(Timothy Wang),以及年仅15岁的女子小将张安(Lily Zhang)和吴炫宁(Erica Wu)。他们稚气未脱却锐气十足,参加了团体、单打等多项比赛,在伦敦奥运这一世界级的竞技场上,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潜质和信心。

曾几何时,“海外乒团”的出现是全球中国人心中一份柔软的痛。在国际大赛中,面对身披他国战衣的“自家人”,多少人心生愤懑,似乎那枚小小的银球都会因尴尬而无从摇摆。如今许多年过去了,当人们渐渐接受了李佳薇、冯天薇、郭芳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对海外乒团现象从一味的排斥到逐渐理解、接纳之后,却继而惊喜地发现,这个复杂且特有的“海外乒团”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年轻的海外华裔二代移民一张张亲切的面孔。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在美国安家落户,许多具备前瞻意识的华人开始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学打乒乓球。王浩平的双亲这样阐释,华裔对乒乓球非常熟悉,而这本身又是一项全家都能参与的运动,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近几年间,在美国许多地区,乒乓运动渐热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小的银球,通过一双双华人的手,在美国大地上传递出更坚韧的力量和更强烈的热忱。

以华人生活比较安逸、华裔移民整体素质较高的华盛顿地区为例,华人社区自发组织的一些乒乓球比赛层出不穷,如刚刚结束不久的“首届华盛顿大专院校校友联合会团体赛”、每年均在举办的“椰树杯”乒乓球联赛、交大清华校友会之间开展的“梅竹杯”乒乓球大赛等等,都能吸引到众多积极的参赛者,且水平均不俗。在一家拥有众多华裔员工的高端科研机构HHMI,乒乓球和台球受到“同等待遇”,有专门的练习房,许多中国人自备球拍,自由组合,一到业余时间就凑到一起打车轮战、擂台战。即使是在地地道道的美资企业,如曾经的网络巨头AOL,员工休息区内也摆放着乒乓球台,经常能看到“中美搭”站在球台两端相互切磋。

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家大型中国超市门前的信息板上,一张乒乓球中心的招生广告被顾客们“一撕而空”。这家乒乓球中心位于华人聚居较为集中地段,“隐蔽”地坐落于一处小型商业区的顶层,大门极不显眼,贴着一张“Table Tennis Centre”的普通字条,可是走进去后,宽敞的训练场地、众多汗流浃背的练习人员和银球频频发出的乒乓之声,都令人为之一振,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地方,竟能有如此多的人保持着对乒乓运动的热衷。

经营这家乒乓球中心的是两位早年便从国内省级专业队退役的球员,其中一位资深教练黄先生说,他来美国20余年,最开始只能在一些华裔的富人家中做家庭教练,几乎没有美国人关注这项运动,但随着从大陆地区过来的华裔移民越来越多,了解和喜欢乒乓球的人也自然多起来,于是他在16年前创办了这家乒乓球中心,学员不限国籍、年龄和性别。这家乒乓球中心可以说是美国东部地区最早最大的乒乓球训练中心之一,它亲眼见证了球馆的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定期举办比赛。特别是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华裔将子女送来接受乒乓球培训,乒乓热在美国许多地区都已成气候。

(作者系美国《华盛顿侨报》记者,本文专为本刊采写)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