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的写作技法探析

时间:2022-06-14 02:03:04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的写作技法探析

一篇文章,特别是写人、绘景、状物的散文,要使写作对象生动形象、形神兼备、张弛有度,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就得掌握描写的写作技法。就好比一高大伟岸的树干,也需要枝叶、花儿来装饰,才会葱茏如盖,生机盎然。否则给人一种肃杀之感,平添几许遗憾。那么,在具体写作中,描写有哪些技法呢?

一.简笔勾勒。即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写作中,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刻意的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如果失去“真意”故作姿态,简而不明;或虽“明白”却毫无深意,都会逊色不少。北方民歌《敕勒歌》里描写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并没有铺陈式的精雕细刻,而是用了寥寥数笔,把平川、大山、天空、四野全部涵盖其中,意境恢宏阔大。诗中的描写如果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静观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的描写,如此收束全诗,难免显得空洞,暗淡失色。但当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出现,就有如神来之笔,由静态转为动态,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境界顿然改观。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中国画赫然呈现在眼前:绵亘塞外的阴山,青苍蔚蓝色的天空,圆顶毡帐笼罩下的大草原,遍野出现的牛羊。这不能不说是白描手法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二.细笔描摩。也叫工笔描画。就是用细腻的手法精细地描绘景物,或刻画人物,使描画的对象毫发毕现,逼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小山的描写,就采用了工笔的描绘方式,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细看,一笔笔细描。既写了小山银色的白,“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又描写了小山的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的那么秀美动人,在色和态的描写中写出了静中的动。小山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样”,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工笔的细腻描绘,将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与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美融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有幸一览老舍这位文学巨擘的艺术风范。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语“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巧用映衬。映衬是指为了描写某事物,往往特意利用其他事物作陪衬,虚实相生,烘云托月。即使写作的主体形象花墨不多,也会因为周遭的烘托,显得特别光彩照人。如《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要赞颂的是莲,却巧妙地运用了以宾衬主的手法。文题是“爱莲”,开篇却不提“莲”字,而是从花的总类 “草木之花”写起,若即若离,本来是“独爱莲”,起句偏说可爱的花甚多。可见作者运用映衬手法的笔功,作者没有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出莲的高贵不凡。通过“菊”和“牡丹”二花的映衬,凸显完美高大、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使人魂动神移,心之所向。莲的高洁与牡丹的庸俗一一展现出来。菊与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采取逃避隐居的态度,而莲敢于直面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其高洁的品行与节操。一正一反,自然而然地把莲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其精妙的写作技巧,令人叹为阅止。

更有甚者,有些连主体形象都不描绘,全凭读者依据语境的审美情趣去体验其妙处,如《陌上桑》写罗敷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文中没有一词一句写“美”字,连相貌、服饰、体态、举止也只字不提,全凭“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罗敷被吸引,被征服的种种情态来表现,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余地。读者完全可以根据此时情境,作出最妙的审美体验。

四.渲染铺陈。写作中,为使收到最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对描写对象作出多方面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力求淋漓尽致地展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安塞腰鼓》,作者讴歌的是生命与力量之美,展现中华民族生命与力量喷薄欲出的神韵。“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文章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铿锵的短句,极力铺陈。不独直接地描写这安塞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还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渲染着安塞腰鼓的奇特效应。这不惜笔墨的铺陈,在文章中营造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赞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真正的作品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与排比是制造声势,渲染气氛,抒感的必要手段。“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蓄势造力,确定文章的精神走向。这急促的节奏,雄浑的气势,流动的色彩,给读者一种菩提灌顶式的阅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比诗更浓,比画更鲜”。可见,渲染铺陈之手法,大有“非此不足增其色”的效果,难怪许多学生在习作中乐此不疲地运用。

.

上一篇:信息时代多元化情况下学生德育培养的方法浅析 下一篇:刍议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