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时间:2022-06-14 01:43:37

浅议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摘 要: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能够生存下去。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

关键词:孟子;仁政;时代价值

“仁政”思想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果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仁政”学说有着悠远的学术渊源: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周代的“敬天保民”,可以认为这些是仁政思想的萌芽;而春秋之际,孔子的“德治”和“仁学”又直接激发了孟子对“仁政”学说的研究热情。

一、孟子“仁政”的含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显而易见,这种“以不忍之心”,而行的“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仁政是“不忍之心”外化的结果,把王者的“不忍之心”放大落实运用到整个社会,这种“不忍之心”就成为了“仁政”。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

孟子仁政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政治主张必须有他的理论根据,亦即哲学基础,那就是他的性善论以及英雄史观。

1.性善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把“人性善”又归结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上。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那里,“四端”是人的最基本属性,是超越肉体的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四端”说是孟子对人本性的一种先验的假设。

孟子把人的四端作为“人性善”的起点,人正是有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才有可能成为性善之人。孟子把这种“善心”看作所有人都具有的、普遍的人性,因而王者也就一定有这种“善心”。“不忍人之政”是建立在“不忍之心”这个道德律令基础之上的,而“不忍之心”又恰恰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因此,孟子先验主义的性善论构成了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孟子所说的“仁政”乃是统治者基于“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

2.英雄史观

孟子以“性善”论证了“仁政”之可行且必行,但是要推行仁政则必须取决于明君贤臣,即“圣人”、“君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即“英雄人物”。孟子的“英雄人物”是什么样的呢?首先,这些人在才智上有“先知先觉”和“良智良能”,他们对后知后觉的人的统治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其次,他们在道德品质上也先天高于一般人,只有他们才能“识大体”,达于“至善”。他说:“尧舜,性之也”。把尧舜之所以“仁善”看成是天生的本性。又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总之在他看来统治者的人性和道德也成了创世的力量。另外,他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关系的论述,也为统治者主宰历史粉饰了一笔。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孟子“仁政”思想的方向是由君到民,是自上而下的,其主体是君,客体是民,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以改造;而其王道的追求也是我们必须予以否定的。但是,应当看到“仁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在“君本”盛行的时代提出“民本”原则,这二者虽然不相矛盾,但似乎仍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毕竟,孟子提出了另一种看待人民和君主关系的视角,这一点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仁政”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仁政思想昭示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仁政强调的是“仁”,而“仁”又是一种美德,把“仁”从伦理道德的领域迁移至政治领域,仁外化为德治。

其次,仁政思想所坚持的民本原则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民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执政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执政为民应当始终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最后,应该深入理解仁政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改造其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方面,挖掘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契合的方面,使其为社会主义服务。

今天,我们对孟子的“仁政”思想重新进行解读,能够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支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刘云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4]孟子.尽心下・民为贵[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建设与改革实... 下一篇:小说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