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执行新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14 12:53:27

试论执行新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

摘要:文章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的主要变化特征,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版课标;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3

由于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在学习、领会并比较后,分析了主要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新版课标,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实践、会创造、既能使素质全面发展又能彰显个性的人。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会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别将目录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更加突出了情感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要求,制定化学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且要通过常见的酸与碱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同类问题进行模仿、应用、类推的能力,即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要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生产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由此让学生感受或体验酸与碱的有关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实现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将三维目标单独设立也可以进行整合设置,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学习目标在认知过程中就能够同时得到实现,避免简单的说教,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新课改经验,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

新的形势下,各地的中考方案不断变化也各不相同,部分地区的化学中考分值的降低,也更加导致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时间越来越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即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教学中只有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上好化学入门课。化学课开设之前,学生对化学的一点认识大多是听来的,因此很多同学对它是怀有神秘感和期待感,此时我们如果能利用好这样的影响,加以适当引导和科学的指导,对于后续的教学和学习都是极为有利的。他们不仅对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对授课的教师也想急于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始上课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调起学生的胃口后并不需急于去讲清楚化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学习有何作用、怎样学好它等问题,而是通过“清水变牛奶”、“棒生白烟”、“小蝌蚪找妈妈”等有趣而神奇的实验把学生领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这对今后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是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对于刚刚迈进化学之门的初三学生来说,一次简单的实验、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特别的变化都会吸引他们,他们会问: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许多化学老前辈和卓越的化学教师都一致认为,化学实验能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并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防止学生只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将暂时兴趣转为稳定兴趣,将部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上好每一次学生实验课,注意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可以在校外或家庭中完成的家庭小实验,争取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以提高兴趣并培养能力。

另外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是否得法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关系极大。化学教师要成为该学科教学的专家,不仅要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能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这样才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学方法好的老师,不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很多同学的终身学习的影响都很大。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而掌握新知识,并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在基本理论部分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改变为“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利用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部分将“初步学习”改变为“模仿操作、初步学习”、将“初步学会”改变为“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联系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与学习中养成科学态度并获得科学方法。从模仿到独立操作,要更加注重实验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功能。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完成,能有机会让学生见识的一定要创造机会。例如,在活动课上我们曾经带领同学们测定水质的污染,在上这节活动课以前,我分别从化肥厂、化工厂、深井以及校内河中取了水样,课堂上首先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阐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逐步被全人类所重视,并投影出一些湖泊受污染前后的比较的画面。随后我让同学们先观察各处水质的颜色、浑浊程度;打开瓶塞闻其气味;再用pH试纸分别测定各种水样的pH值,测定以后大家一起来小结各区域水质情况,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针对污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分别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倡议书,动员人人都来保护环境。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开展了多次,并将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如自制实验用品制取二氧化碳、会“跳舞的鸡蛋”比赛、熄灭燃着的蜡烛方法PK、生活中的指示剂展示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又能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尝试多渠道,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不同于其它年级的化学教师,更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大多数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到以后工作的几十年甚至于到退休前,都在教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可能有许多教师更加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比较忽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统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缺乏对人类社会最起码的关心。杨叔子也曾经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而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化学史的阅读、化学家的故事的讲解等方法,科学地发掘、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有个性的人文教育的各种活动,增长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着眼学生发展,加强初高中衔接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低,教学进度慢,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较多的时间反复讲练,因此学生学习中往往是通过机械模仿、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学习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的高中学习。现代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内容上了解初高中的相互关联和相对独立之处,把握好知识处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基础。新版课标给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还有待我们共同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袁振国.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德]希尔伯特·迈尔.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5] 吴星,沈怡文. 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秦波,彭健. 高一化学教学一体化衔接模式初探[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8)

[7] 于燕萍. 如何跨越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鸿沟[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8)

[8] 王勇. 化学新课程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8)

上一篇:高考阅读真题讲座(四) 下一篇:例谈粉笔在化学实验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