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人 第10期

时间:2022-06-13 11:09:59

我的家人 第10期

我出生在1951年1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童年和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朝气蓬勃、政局稳定的10来年。父母作为老革命,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我16岁的时候,“”开始了。在那个动乱年代,我对人生、对未来才真正开始有了思考,我不愿意再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我希望自己能干点什么。

17岁,我参军了,父母都很支持。说到父母,我觉得我有必要讲讲我的母亲,因为我觉得我很像她。

我母亲是辽宁省义县人,锡伯族人。锡伯族属于满族外八旗的镶蓝旗,是一个著名的铁血民族。也许是因为民族血统,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养育8个子女的母亲,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管教起儿女来,一向咄咄逼人,让人敬畏。

我母亲是当时新女性的典范。她生长在辽宁的大户人家,祖上曾是满清高官,到了她父亲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但她在时期,一直求学到了高中。当时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能够上到高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家境不济,母亲高中毕业后,在义县县城非常时髦的单位电话局里工作。

母亲工作一年后,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受学校老师的影响,母亲抱着不做亡国奴、保卫国家的想法,参加了共产党的军队,而我父亲正好在部队里负责招兵。就这样,两人相识了,后来组成了一个军人家庭。正是因为出生在这样阳刚气十足的家庭里,特别是有一个刚强的母亲,才造就了我今天刚强的性格。

一般家庭的母亲都是柔肠百转,恨不得儿女就在自己的手心里长大。我母亲全然不是这样,她对儿女的管教向来很有气魄。我和姐姐读小学时,就分别被母亲委派带着弟弟、妹妹,千里迢迢从郑州到东北去看姥姥。我至今对此印象深刻:在郑州火车站,父母把3个孩子送上火车,拜托一下列车员,告诉他们这些孩子在哪儿下车后,转身就走了。我当时也就13岁,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摇摇晃晃踏上了去姥姥家的旅途。

火车到了北京,列车员把我们3人领下来,转给另外一班列车员,然后3个孩子就在站台上等,等去锦州的火车来了,3个孩子又像包裹一样被递上火车,继续摇晃着往北走,摇到锦州后,继续被转交。这次是转一趟慢车,因为我们要到锦州下面的一个小站。等3个孩子一路晃到小站,两天时间过去了,可旅途还没有结束,小站距离姥姥家还有十几公里的野路。

我领着弟弟妹妹,背着行李,往姥姥家所在的旧林村走。这真是艰难的行程,我完全不分东南西北,仅仅凭着上一次来过的记忆,又要一路赶时间,因为天黑了就麻烦了。孩子就是孩子,走着走着就糊涂了:这儿怎么好像来过啊?向路过的老乡一打听,老天,走了半天,原来转了几个圈,还有七八公里的路程!当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继续奋勇赶路!本来应该下午三四点就到姥姥家的,结果一直走到深夜12点。

我姥姥在家急得不行,唯恐村外的野狼把我们3个孩子给劫了去。这次行程实在要命,我一到姥姥家就困了,躺下睡了两整天。到点吃饭时,姥姥把我晃醒,我迷迷瞪瞪起来,把饭刨进嘴里,又倒头睡去。

这次以后,母亲每个暑假还是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回姥姥家,每次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

后来我登珠峰,家里人都很担心,特别是我妻子、岳父、岳母,唯独我母亲表现得非同一般。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是否担心我的安危时,老太太泰然自若地回答:“不担心,有什么好担心的!”你看,这就是我妈!

其实,这正是锡伯族女性的独特之处,游牧民族因为生活不安定,无论何种情感都不会用矫情的方式表达出来。粗粝的气候、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刚强的性格。我母亲对于子女能力磨炼的渴求,超过了她要去表达慈爱的想法,她就是这样。

长大后,我当了兵,这很符合她的想法:一、部队是锻炼人最好的地方;二、在动荡的年代,部队无疑是最好的避风港。服役5年后,我不愿意留在部队,坚决要离开。父亲没有表示反对,母亲急了,她拿出雷厉风行的做派,从郑州一口气赶到新疆,坚持要我留在部队。但这一次,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母亲没能制止得了我。

这以后,我读大学、开公司、登珠峰,每一个阶段都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来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过,更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母亲以她一贯的坚强告诉我,人只要不被困难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难。

上一篇:王中军:家有“三不管”太太 下一篇:男人小便时不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