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关系的思考

时间:2022-06-13 08:52:52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关系的思考

摘 要: 高校通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培养心智健全、具备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功能方面与通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创新德育培养机制,同时构建“通识―思政德育主阵地”。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德育功能 “通识―思想德育主阵地”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其德育功能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着力于研究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解释多达五十几种。在我国,学者李曼丽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

高校通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具备健全心智的人。

在国外,“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2]而在国内,目前的高等教育普遍面临人文精神缺失、德育素质失衡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尤其重要。因为心智健全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基本前提,这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2.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人。

通识教育内容通常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中人文精神作为重要方面贯穿始终,虽然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同时,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引导课外阅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的环境。

3.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罗索夫斯基指出:“通识教育是描述某些大学学院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个术语也可在狭义上表示除主修课或专修课以外的要求,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3]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思政课,但是就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而言,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思政课与通识教育在德育功能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思政课注重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确立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而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但是,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两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融合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增强思政课的德育效果,从而建立一系列德育创新机制。

1.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在德育目标和理念上是相通的。

通识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人与社会,教育与大学,教学与课程,等等。其基本特征是:从大学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大学使命,不以满足大学内部需要为目的;由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培养目标,不以满足职业界需要为目标。因此,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在德育方面存在契合:第一,都注重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追问。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识教育提倡教育“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是目的,关心人的存在的价值,提高人的存在智慧。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知识的教育,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与现代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第二,都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读一些中外经典,比如中外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及唐诗宋词等。这些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和道德素养,另外,通识教育中涵盖了经典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文明素质。思政课同样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对人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关注也是思政课德育培养的重点内容,这一点与通识教育是相通的。第三,两者都致力于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追求,都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面、强健的体魄、能明辨是非,有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德育培养新途径。

在理论上,要将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德育功能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厘清,打破常规的专业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模式,解放思想,将“通识”与“思政”更好地结合,勇于理论创新。在实践层面,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力量,有学者提出,可以进行以下尝试:首先,必须坚持思政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重新确定学生所必须阅读的与思政课教学相匹配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献(包括原始经典与阐释这些经典的经典),拟出篇目,并确定为实验教材。也可以完全打破现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按知识领域,或按专题,或按时代,或将这些要素综合考虑在一起,以确定篇目的编排。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德育功能,还可根据各地实情,在目前高校的学分制允许的范围内,压缩部分公共课学时,从跨学科的角度编选国情经典读本,引导学生拉近自己与社会现实、特别是广大农村和社会底层的距离,促进其社会关怀。

三、“通识―思政德育主阵地”建设

要使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相互补充,成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就要充分发挥两者在德育上的功能,共同起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哲学思维、慎思明辨的能力的作用。建设这样一个主阵地,关键在于处理以下问题。

1.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导向功能。

通识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在校大学生广泛吸取文、史、哲、艺等多学科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对错,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使他们在人生理想、生活信念等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对青年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气质,锻炼他们的能力,进而形成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思政课则从“三观”出发,使学生顺应历史和社会潮流,形成科学发展观。提升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与马克思主义精神,两者殊途同归,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使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2.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拓展功能。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思政课的德育视野,在一定意义上使得高校思政课的德育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多种学科,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主张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同时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极大地弥补了我国高校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教育等方面落实德育内容为辅助途径的不足。同时,通识教育注重日常实践,不仅强调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得以强化,从而,高校德育的阵地从纯粹的思政课理论培养延伸到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系,充分发挥了两者的德育拓展功能。

3.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德育常态功能。

一般来讲,人的道德基本结构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这四种要素构成的。个体要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有一个认识,并对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形成一种内心体验,形成道德情感,以及准备履行道德原则的道德意志,最终才会成为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除了是在课堂上形成的外,更重要的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获得的。通识教育与思政课都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教育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理念和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养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就是一种无形但却更有影响力的常态化德育模式。

4.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思政课德育机制的有效整合,变德育主渠道为主阵地。

思政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可以把单一的思政课德育主渠道变为“思政―通识德育主阵地”。在课程设置方面,两者可以有效结合,相互补充。将通识教育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按照科学的内容比例融为一体,一方面能够充实思政课的课程内涵,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课程的重复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理念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与师生互动来进行思想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0.

[4]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6]黎海燕.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6).

[9]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1.

[10]江海.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8,(8).

[11]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1-D-067。

上一篇: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下一篇: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