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概念的发展

时间:2022-06-13 08:04:12

潜意识概念的发展

摘要:潜意识概念首先是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来,他大胆的冲破了当时社会的束缚并否定了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潜意识人格结构,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核心,拓宽了心理领域。后来,潜意识概念又经过荣格和弗洛姆等人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被人与爱因斯坦、马克思并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可见他在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贡献,而潜意识概念是他研究领域的核心。

潜意识,又称为无意识,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的,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潜意识深藏在内心深处,是不可接近触摸的,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包括人的各种本能、原始冲动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虽然这些本能和欲望被社会伦理、法律以及风俗习惯所不允许,不能自由表现出来,长期被压抑和排斥,但是它们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长期游走,伺机以求满足,并成为心理的深层基础和活动的内驱力,支配人的行动。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意识是人们即时觉察到的想法,前意识是人们提取再现的信息,潜意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例如,我在想今天早餐吃什么,这就是意识;如果我努力回忆前天早餐吃的是什么食物,那就是前意识;而推动我吃早餐的动力就是生的本能,也就是生存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潜意识了。弗洛伊德用冰山来形容三者关系,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是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的;随着海水忽上忽下,忽隐忽现的部分是前意识,是人们经过努力可以提取出来的;而那些永远淹没在水底的绝大部分冰山主体,却是人们所不能触及的潜意识。这一经典的心理冰山模型为我们研究人类意识领域提出了一个先驱性的范例,后人的各种深入研究,都不得不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

后来,弗洛伊德在原有人格结构基础上又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婴儿的本我十分强大,只考虑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任何条件。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后来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弗洛伊德说:“在和本我的关系上,(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他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①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处于最高层。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又不断的在斗争与平衡间相互转换。可以用下表来说明其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是本能推动心理,人的全部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的主要成分就是性本能。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只能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而产生一种不愿接近这片“黑暗”领域的感觉。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来解释梦,认为是潜意识不断受到压抑和排斥,而只能通过梦表现出来。即使是在梦中,潜意识也要披上伪装,才能通过自我和超我的检查,例如衣服代表,房子代表人体,火车旅行象征着死去。

显然,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具有狭隘性和消极性,而荣格则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潜意识具有积极性,拥有智慧。弗洛伊德对人性持有悲观的态度,荣格则认为人类的前途是可以由自己掌握,朝向完整和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平和的心理状态。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构成。荣格的意识和个体潜意识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意识和前意识十分相像,而集体潜意识则是荣格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最大突破,具有其独创性,也是最为深奥和颇具争议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素材,且大体相同。它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从来不会在意识中表现出来。例如,小孩可以“本能地”找到妈妈;再比如,人类天生就怕“黑暗”,怕“蛇”,这是源于人类祖先在丛林中生活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进化若干年的心理演变通过集体潜意识的形式得以继承。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荣格一生都致力于该研究,共发现了几十种,主要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等。人格面具是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在各种情况下角色面具的总和。阿尼玛是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是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根据荣格的说法,我们就很容易解释在茫茫人海中,独有他(她)吸引你,进而建立爱情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阴影则是指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的本能,暗喻潜意识中负面的内容。在东西方的神话中,各种妖魔鬼怪就象征阴影。由此可见,我们运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可以对生活中“冥冥之中”的指引和意向作出解释。

荣格的梦的理论也是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的,并且他还指出梦取决于其潜意识的假设。他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而非个体潜意识的表现;梦是潜意识的真实描述,而不是伪装或扭曲的形式。虽然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潜意识理论上的,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差异。荣格引入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以区分个体潜意识,并且将梦分为“大梦”和“小梦”,大梦来自集体潜意识原型,小梦与个人生活有关,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的一种象征形式,而不象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被压抑扭曲的产物;荣格放弃了弗洛伊德关于显梦和隐梦的区别以及梦的工作的概念,强调潜意识的自主性,认为梦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对潜意识真实状态的一种自发和象征性的描述。

之后,弗洛姆又对潜意识概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是将意识和潜意识截然分开,而弗洛姆认为二者的区分实际上是相对的,都是主观的,只要是能觉察到的感情、欲望和经验等就是意识,觉察不到就是潜意识。

弗洛姆提出,如果要摆脱潜意识的压抑,就要研究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到现今为止,仍然是少数人统治并剥削多数人的社会,那么少数人就需要寻求有效方式让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将人们的愤怒压制或者努力根除。每个社会都有一个类似于过滤器的压抑机制,也就是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只有人们的经验经过这个过滤器才能成为意识。这种社会过滤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不能用于语言表达出来的经验和现象不能成为明确的意识;不符合逻辑的经验也不能成为意识;每个社会都有其排斥的感情和思想,从而不能被思考、感受和表达,也就是社会禁忌。其中,社会禁忌最重要的。社会潜意识和社会性格都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间环节,从个人角度而言,二者都是个体为逃避被社会和群体、他人所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基础上,把潜意识概念移植到人类社会结构中,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理论,强调了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变性,突出了潜意识在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

迄今为止,潜意识概念共经历了以上三个里程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狭隘到内容丰富,从消极到积极,从涉及个体到集体、乃至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且潜意识概念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学,使其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几乎整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弗洛伊德(高觉敷译) 《精神分析引论》 北京市 商务图书馆 1986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第七版)美 Jerry M. Burger 陈回昌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人格心理学》 许燕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9

上一篇:浅析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与挑战 下一篇:如何增进城乡规划执法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