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的牵引力

时间:2022-06-13 06:04:57

教师课堂语言的牵引力

摘要:教师发挥课堂语言的牵引力,必须做到:规范平实,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情感体验;启发教学,循循善诱;创新思维,文化互动。由此才能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语文教学;课堂语言;牵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41-02

课堂语言的艺术技巧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连接书本和学生的桥梁,课堂语言的牵引力若能得到发挥,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使抽象规律具体化,深奥含义浅显化,平淡知识趣味化。

一、规范平实,条理清晰

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这是课堂语言准确、流畅的基础,也是使得所有学生听课有效的保证。教师是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直接实施者,课堂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让课堂语言标准、清晰、严谨,防止出现运用方言土语、口头禅,过多使用语气词以及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语错误等不规范现象,避免师生间的语言隔阂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误导,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在规范性的基础上,课堂语言还应以平实性作为基调。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教师的语言引导对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教师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要注意讲实理、道真情,用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态度为学生打开智慧和心灵的大门,切忌浮夸虚假和矫揉造作。否则,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的真实感受力就不能有效地发挥,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观念。

语文教学的课堂,主要有对知识的解难析疑、揭示其规律、传授学习方法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课堂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课堂语言应富有节奏感,讲解时用意醒豁、强调重点,能较容易地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以及主次所在,引导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以提高其听课效率。

二、生动形象,情感体验

语言课堂杜绝苍白无力、枯燥晦涩的语言,因为时长45分钟的课堂若充斥着这些令学生提不起兴趣的语言,定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运用一系列的表达技巧,使课堂语言趋于生动形象,能够弥补教学内容呆板枯燥的不足,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在心情愉悦、积极兴奋的状态下,全神贯注于教师讲解,有助于迅速地理解知识、融入课堂。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知识具体化、简明化,深入浅出,集中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通过许多途径练就。语言风格的风趣幽默就能有效增强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有助于减少焦虑。”[1]富有哲理的幽默,讽喻事理,寓教于乐,感染和吸引学生,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使知识具体化、明朗化,而不是照本宣科,空讲知识点,加深学生理解的难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运用多元的修辞手法以及引入与教材相关的典故、格言、警句、成语、诗词等,由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能事半功倍。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2]

为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师生都必须做的还有诵读。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讲解,能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给予学生一个具象的想象空间。学生情感充沛的朗读能够带动感情的生发,从而得到内心的领悟,通过与作者情感的融合,深层次地体味文章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感人的情境,从而加深对用语的揣摩品味、对文段的剖析见解、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诵读也是一种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品味;诵读还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不仅对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形成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3]朗读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有限的知识化作无限的情感与精神。“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来理解,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让它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4]除了有声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还可运用无声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讲课时伴随的手势和姿态是对有声语言的补充和加强,能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有力的手势强调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的眼神和表情也可与学生进行情感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三、启发教学,循循善诱

设计巧妙的课堂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其积极想法,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的提问策略较好地诠释了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5]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基本上可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种。“封闭式问题常常只是要求进行事实或是特定正确答案的回忆,而开放式问题则很少能用一两个简单的词来回答。而且,开放式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超越记忆的框架进行作答。开放式问题能促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加工过程。”[1]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那些仅考察知识记忆或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能占多数。这类封闭性问题虽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有一定作用,却不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而开放性问题能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诠释文本内涵,通过这一思维过程加强对文本的全方位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其次,提问应把握好难度。设计问题的难易要有层次,先难后易,循序渐进。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难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相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果教师提问的难度过高,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导致超前抑制,降低探索的兴趣;相反,如果课堂问题难度过低,则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兴趣以致思维停滞。同时,教师提问要公正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特别是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设计几道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回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再次,教师提问要把握时机。教师不能急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在一步步的提问中留下让学生探索和思考的余地,引起其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锻炼探究能力。在提问时,还要切忌教师的问题松散无重点且数量过多,“满堂问”的课堂纵使表面上气氛热烈,实质上却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避免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向此处的路径,并设法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去思考并朝着唯一的目标寻找答案。

上一篇:幼师多元英语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学困生英语课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