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之间制度落差分析

时间:2022-06-13 05:10:23

东西部之间制度落差分析

[关键词]东部;西部;制度落差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 强,但随之出现的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也不容忽视。东西部差距形成理论界从地理区位、自 然资源禀赋、投资分布、资金使用效率及深化速度、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丰裕度、市场发 育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等多个方面予以解释。在分析研究了制度及制度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后,笔者认为现阶段东西部差距形成及存在的核心原因是制度落差,即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制 度差异。

区域间制度差异会导致处于同时期的不同地区产生制度落差,从而使得制度创新较早区域内 的经济主体凭借此制度落差在一定阶段内获得高额“制度租”。这种“制度租”可具体从以 下两方面考察:一方面,率先进行制度创新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其相对于其他区域在 制度安排上的先进性获得相对效率;另一方面,为了追逐已形成的“制度租”,首轮制度创 新中失利的制度创新主体(区域政府或各种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会效仿先发地区,导致首 轮竞争中形成的“制度租”少耗散甚至为零耗散,直到能够获取更多制度租的新制度产生。 “制度租”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差距,我国东西部间就存在这种由制度落差而产生的 “制度租"。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制度落差随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渐产生。 在制度创新方面东西部被给予不同的空间和自由度,相比之下中央政府给予了东部更多制度 创新的权力,①故东部在制度创新中领先于西部,获取了相对效率即“制度租”。东部 地区 长期享受着“制度租”带来的收益而西部则长期处于对这种“制度租”寻求中,这是造成东 西部差距的重要原因。

二、东西部之间的制度落差

(一)产权制度落差

产权制度落差可分别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宏观层次的产权制度,即所有制结构;二是从微 观层次的产权制度,即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及农户的土地制度。

1-宏观层次的产权制度落差

所有制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领域, 相同所有制决定的相对效率各不相同。所有制对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所配置资源规模,随着 配置资源规模的增加其配置效率会趋于减少,即边际收益递减同时边际成本递增。长期、单 一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这一点已经被改革之前我国追求“一大、二公、三 纯”单一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及较高机会成本所证实。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 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所有制改革,即从单一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实践证明, 具有机制灵活、自我约束力和内在膨胀力都较强的非国有经济更能适应市场竞争。所以,所 有制结构调整过程就是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 结 构中的比重。我国西部不仅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比重远高于东部,而且还存在国有 经济领域过宽、在许多竞争领域大量存在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宏观层次的产权制度落差,具 体如下:

首先,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东部率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就是制度创 新过程,创新主体既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微观经济主体。诺斯指出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 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益。人们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会去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这种 激励就是一种机制:它能使社会收益率同私人收益率接近相等。[1]地方政府出台 一系列有利于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微观经济主体的 创新则表现为企业管理、组织制度的创新等,这两者都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比而言 ,由于思想过于保守,西部地方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制 度创新职能,同时西部非公有制企业本身也缺乏制度创新魄力。所以,无论从数量上(企业 数 、从业人员数等),还是从增速上,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都远落后于东部。从 2006年各省私 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看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私营企业和 三资企业产值在工业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占62-4%、75-5%和73-8%;而西部除重庆、四 川 和内蒙古比例超过30%以上外,其余各省都很低,其中为19-5%,青海为10-4%,新疆 仅为7-4%。西部的新疆和东部的福建相差68个百分点。

其次,西部公有制经济退出步伐滞后于东部。公有制经济退出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退出。转 轨时期国有企业退出面临重重壁垒,具体包括经济、体制、观念、技术和人员就业等壁垒。 [2]东西部国有企业退出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国有企业存在领域不同决定 了东西部国有企业退出经济壁垒不同,西部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壁垒大于东部;②二是国 有企业 隶属部 门不同决定了东西部国有企业退出的体制壁垒不同,西部大量的军工企业属于中央各部委, 决定了其退出存在较高体制性壁垒;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决定了东西部国有企业 退出时人员就业壁垒不同,东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接纳部分国 有企业退出中下岗人员。而西部则因非公有经济发展滞后而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可见, 东部实施的是体制外被动退出,通过体制外的获益来对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赎买,退 出壁垒少、阻力小;而西部则是体制内主动退出,会触及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现有既得 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使得一旦其利益受到侵害就会为退出设置壁垒,故西部国有企 业退出步伐较慢,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还占绝对比重。

2-微观层次的产权制度落差

微观层次的产权制度主要是指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制度,具体表现为企业产权制度和农户土 地制度。东西部微观层次的产权制度同样存在很大落差。

首先,东西部间企业产权制度存在明显落差。东部国企改革起步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 市场发育早且市场化水平高,加之东部本身国企数量较少,所以经过几个阶段的改革,国有 企业已基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东部非公有制企业经历了从 个 体―合伙制―有限责任制―股份有限制的飞跃,家族企业不断地走向产权多元化,这一点从 东部存在众多上市公司即能看出东部企业呈现出企业产权制度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良好发展趋 势。而在西部企业中,国企所占比重高且改制过程慢,故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流 转不畅的格局未根本改变;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且产权制度不规范,许多还停留在“小老 板”式经营或“封闭式的家族化”经营阶段。

其次,东西部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存在着明显落差。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快,能够吸 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及转向非农产业,土地的社会保 障功能逐渐弱化。东部又及时进行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等,既防止了土地撂荒 ,又解决了出现土地细碎化与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而在西部,土地对于农户来说仍主要具 有社会保障功能。加之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荒山、荒坡、荒滩、荒漠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滞后导致人们缺乏对四荒地治理和投资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致使土地资源低效率配置,而且 还会导致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更为稀缺。

(二)市场制度落差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所呈现出来的资源配置高效率已经被我国改革实践所证实,现阶段我 国改革目标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制度建设中东西部之间存在的明显 落差可以借助市场化程度来加以衡量。

在衡量市场化指标体系上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但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化程度,大多 数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处于转轨中期或转轨后期市场经济。樊纲、王小鲁等通过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 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个方面25个指标体系构建了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指标体系。[3][ 4]鉴于此指标体 系考虑较为周全且研究具有连续性,笔者借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市场化,特别是东西部 之间市场化水平加以考察。对市场化程度的测度主要利用此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 的指数权重,对中国各省市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市场化指数进行排序和评分,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在纵向上各地区及各个省市区的市场化指数在不断增加,即表明我 国的市场化进程整体上在不断地推进,但相同年份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市场化仍存在明显 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市场化进程差距更为悬殊,总体来看东部市场化水平远远高于西部 。从表中可以看出,市场化排序前10位依次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上海、天津 、海南、安徽、辽宁;后10位依次为黑龙江、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山西、陕西、宁 夏、青海、新疆。可见前10名中,除安徽和辽宁外均为东部沿海省份;而在后10位中,除黑 龙江和山西外全部为西部内陆省份。

各区域市场化程度差异实质上即各区域市场制度存在差异,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 市场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可以从市场化程度差 异上得到合理解释。

(三)对外开放程度落差

对外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的能力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衡量地 区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指标。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主要通道和引 导机制,众多研究表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比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

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典型的由局部带动制度扩散的渐进过程。区域开放率先从东部地区开始 ,再逐步波及西部地区,形成梯度推进开放格局。东部由于率先实行开放政策,使得该地区 总体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从而使东部地区达到了较高的开放度;而中西部由于 开放进程相对滞后,不仅经济开放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开放的层次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东西 部之间在对外开放程度上出现明显差距,表现在进出口额、利用外资的规模等方面的差距。 这种差距实质也是三个层面的制度差异:一是中央政府在不同区域对外开放制度上的差异, 包括对外开放时间、领域不同等。如我国对外开放首先是从东部开始,加入WTO后外资进入 时间也是由东向西先后进入。虽然制定外资进入的不同时间是出于保护西部地区目的,但实 质上也使西部地区失去最佳发展时机,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差距;二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力 度差异。东部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以吸引外资进入,取消 各种关卡、打破各种壁垒以促进产品进出口;三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制度的差异,东部微观 主体有外向化的发展定位以及促进进出口的强有力的措施保障。

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外向度的比较可以借鉴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地区 的外贸依存度、地区的FDI占全国FDI的比重等指标加以衡量,见表2。

如表2所示,从衡量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名地 区外贸依存度和各地区FDI占全国FDI比重等三项指标来看,东部远高于中部和西部,表明东 西部区域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四)制度实施落差

政府的执行力即政府行政效率决定着制度实施绩效,不同的政府行政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规模、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表明了地区制度创新的力度。我们选取地 方政府行政支出规模、政府消费规模来衡量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工作效率,以此 作为衡量地区制度实施落差的程度,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政府消费规模由东向西逐步递增的趋势,表明中西部政府机构庞大、财政 能力弱、行政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党政人员规模比较高,一方面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官本位 ”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反映了西部地区就业岗位少,党政部门成为重要的就业途径。党政 人员规模大不仅增加了财政支出,而且其具有的“乘数效应”还会增加一系列支出。体现了 西部地区正式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较高的成本将损耗制度的效率,使本来制度就滞后的西部地 区进一步滞后。

三、结 论

通过对东西部之间制度的比较,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在制度上存在落差,这些制度落差主要 表现在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的 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效率等方面。制度落差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西部各种要素的生产效率,直 接导致了西部地区长期落后。当然上述 对东西部之间制度的比较,并未包括全部,而只是典型分析,借以说明东西部之间存在的制 度落差。西部要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仅是加大资金、技 术、人才的投入,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

注 释:

①中国改革开放首先是从东部开始,改革中许多“试点”是放在东部,“试点”也即渐进式 改革中的“试错”行为,既然是试错,就允许犯错,而且这种错误的后果是由中央政府来承 担。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制度创新空间非常大,创新失败风险又小,则制度创新积极性就非 常高,不断地掀起一轮又一轮制度创新。

②西部国有企业中,主要从事军工、国防、能源、化工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这些领域的 企业有着比较大的沉淀成本,退出经济壁垒的比较高,而东部国有企业处于轻工业领域的比 较多,相对来说退出经济壁垒的比较低。

主要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白永秀,严汉平.转轨时期国有经济退出路径的变迁――由体制内的主动退 出到体制外的被动退出[J].求是学刊,2003(1).

[3]王小鲁,樊 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4]樊 纲,王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Gap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 ern Parts of ChinaYan Hanping1 Fang Fang2Abstract:Institution is a main contributor to economic developm ent. Institutional Gap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gap betweenwestern and easternparts of China. Nowadays,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institu tional gap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China. Such an institutional gaprestri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and thus widens the gap. The keyto bridging the gap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is the acceleration of institu 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west.Key words: East; West; Institutional Gap

[ 收稿日期: 2008-12-23 责任编辑:陈健生 ]

[中图分类号]F061-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9)02-0081-07

上一篇:燃油税经济效应的省际差异探析 下一篇:FDI对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