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教育中艺术高校的德育工作

时间:2022-06-13 04:57:53

论艺术教育中艺术高校的德育工作

【摘 要】艺术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在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应受到重视并发挥这一功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文章通过艺术课堂的德育方法和课外的德育契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艺术高校教师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艺术;德育;艺术高校

艺术是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进行不断探索的成果。现在对艺术的定义极为广泛,从眼睛所及、耳朵所听、鼻子所嗅、甚至身体的感受,所有能让人产生愉悦或者情绪共鸣感受的事物都可以称谓艺术。视觉艺术除了传统定义的美术与设计之外,还衍生出如园艺、插花、化妆等诸多范畴。耳朵所能感受的美除了音乐本身,还有乐器与放音设备的极致追求。鼻子能闻到的香气如香水、食物的烹调、甚至葡萄酒的酿制也都是艺术的体现。而身体的感受,如材质的运用;伸手所及的每一个恰到好处的装置都是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出现在我们所能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现代许多高校都开设出多种不同专业的艺术类学科。当艺术这一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学科体系时,人们总结出艺术的三大社会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以及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审美认知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体会与鉴赏,更为全面的认知自身、认知社会、认知历史以及认知人生。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感悟,放松紧张情绪,寻求一个更为和谐的生活空间,以积极乐观的方式使感受者更为主动的体会艺术所要传达的内涵,并以此延伸至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而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所代表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同样拥有巨大的能量。艺术本身能传递一种真善美的感染力,而人们通过接受这种熏陶,会不由自主的将艺术作为自身精神上的寄托;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中的标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更为上进的思想、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从而树立起具有“真、善、美”这一感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艺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人们。

对于学校这一社会教育机构而言,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尤其重要。这也是当代社会频繁出现的一个对教育成果的重要归纳――素质教育。过去的国民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的进步,智力与能力的提高。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除了智力与能力的要求之外最重要的人才评判标准变成了沟通的能力、协作的能力、人格的完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虽然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教育还是有许多欠缺之处。在整个教育体制内,普遍的方法依然是一种教条式的教育,其中也包括德育的培养。现在的艺术类课程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还停留在对艺术本身的认识与审美的培养。而对于如何更有感染性的引导;如何运用艺术中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何更为主动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如何在现有的规范科学教育方式中做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培养,这些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许多的艺术流派在这里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并在这里繁衍传承,这里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艺术是一个趋向完美的表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寄托。但于此相反的却是许多的艺术家虽然拥有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但他们异于常人的性格和最后的结局也往往被世人所谈论,留下一个天嫉英才的惋惜评价。所以作为当今的艺术类教育机构,培养的目标首先是针对众多学生的人格塑造,而不是艺术家的塑造。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这样一个学术机构本身所掌握与接触到的艺术资源比其它任何一类学校都要多。如何从艺术教育中挖掘出更为合理的德育工作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内容。

一、艺术课堂中的德育工作

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等所有学科都是艺术的一类研究方向。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在审美水平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中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过去高校教育的弊病在于知识的传授总是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虽然使艺术教育能够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与关注角度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有所区别。也因此导致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仅仅以自己的认识进行艺术分析与归纳,所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很难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深刻共鸣。因此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无法使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艺术教育与其它的理论知识学科有一定区别,它从本质上来说更偏向于对感性认识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更需要因材施教。而高校艺术教育如何从课堂理论化的讲授转换成更为主动的引导学生自发自愿的体会艺术作品;如何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美的感染力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品德、素质的教育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授课方式与教学节奏进行探索,以追求更为有效的传授方式。

(一)讲授教学向讨论教学转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艺术创作的指导。教师对于艺术理论的讲解阶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的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了解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由学生分组讨论,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虽然对于艺术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艺术作品,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对艺术的体会更为全面,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自主自愿的接受美的感染,通过体会到的感动使学生产生认同的同时主动接受艺术理论的内容。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认知系统。于此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学生的交流、沟通甚至协作的能力,达到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艺术所代表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某个人、某个流派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老师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应该重在引导,由学生自己积极的理解与欣赏。当学生能与艺术中优美的音符、绚丽的色彩、感动的故事产生共鸣时;对于艺术所蕴含的美与冲击心灵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时;学生就能获得对于艺术中所代表的“真、善、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与富有成就感的满足心理。

(二)弘扬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艺术是多元化的,也是分流派的。在文化的差异与时代的变迁中,每一种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横向对比,艺术有着民族、文化、地域的区别;纵向对比,艺术又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的风貌进行着演变。在众多的艺术风格中,中华民族因其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土地,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灿烂的多民族艺术风格。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鲜明的可识别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对艺术进行宏观的阐述,而对于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形式更应该重点介绍。学生在通过了解中国古往今来的大量艺术作品之后,归纳出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并通过对其艺术形式的理解,对民族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程的纯理论教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感动心灵的熏陶。

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价值。作为艺术教育者而言,不能简单的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已有的理论体系与表现形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艺术,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思索。

二、艺术高校教育的德育契机

大学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极具渗透性与感染性。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娱乐活动的开展这些都在潜移默化营造着教育氛围。善用这些德育的机会,能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

(一)入学适应阶段。艺术大学和其它所有高校一样,都有着各自的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些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在学校建设初期就以警句的形式浓缩的进行了表述。虽然每所大学的培养方向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方针依然是引人向上。这些要求对于学校、教师、学生而言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除了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对于这些目标要求的了解也应以多种方式使师生能谨记并产生认同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学生在入学期间都抱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在此期间的新生对于大学与大学学习方式都以一种迅速接纳新事物的心态在适应着大学生活。因此入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自身培养方向的定位都起到一个极好的教育阶段。在这个有利时机,学校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如校史、学校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等。

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可以组织其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对学校的校训、校史或者学校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如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在的艺术大学的历史、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故事的演绎;设计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摄影、宣传册、美术创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学校生活;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对学生时代的心情、学校的历史事件进行音乐创作等等。这些活动能加强高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加深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同时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而在新生入学阶段分批的对新生进行这些艺术作品的展示,也同样能使新生对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活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接触本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艺术作品,也能更好的激发新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

此外,高校的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方式有着明显区别。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每学期自由选择课程,可支配更多空余时间,甚至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会提前布置下需要预先自学的书单。这些都与中小学阶段由教师布置作业并检查作业的教育方法不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就尤为重要了。班主任应在新学期开始时指导学生正确制定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并细分至每学期的学习计划。随后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学习效果的总结,对新学期学习计划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需完成的学科要求与技能要求为前提,制定好每学期需达到的专业水平与假期的自我完善计划。这能很好的使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方式,更为主动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养成自我负责、自我完善、认真学习、积极生活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培养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增强学校学风的建设。

(二)实践下乡活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此外,实践下乡活动也是艺术高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国历史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形态。通过实践下乡活动,以实际的调研将多种艺术形态展现给学生,能促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国家。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下乡调研、参加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文景观、尤其是毕业前夕的毕业社会实践,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也是德育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今后步入社会时所学专业的实践运用方式,以及初步了解各自专业更深层次的研究方法。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活动中,亦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巩固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班级日常活动。班级日常活动通常指班会。这是针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及时通知或教育的活动。对于班主任而言,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语言的艺术,避免说教或强硬的安排方式。使工作内容能真正的深入学生群体,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艺术高校的班主任与其他学科的班主任一样,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主持班会。能够尊重与体谅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将心比心的为学生考虑、说话时真诚婉转、像朋友一样为对方考虑。这一切都是以尊重为前提获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能有效的接受引导。其次艺术类的学生较其他学科学生更为感性,班主任需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私下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进行开导与教育。对于许多的艺术高校而已,班主任多由同专业的专业教师担任。这使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不仅仅在课堂之外,还能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学生的艺术作品及时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与思想状态。在专业指导的同时与学生更为融洽的相处。并且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将其在萌芽状态进行有效的疏导与解决。因此专业教师担任的班主任能更有效的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的进行学生个体或集体的教育类工作。

总体而言,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认知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通过艺术作品能有效的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思想与情绪上的共鸣。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能有效的做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充分调动学生对艺术的审美爱好、情感、兴趣等思想状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开拓意识的同时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艺术的影响深远而广阔,艺术高校的教师需不断探索教育方式,使学生能通过艺术学习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

上一篇:商法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