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时间:2022-06-13 03:58:00

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内容摘要:近两年集中建设的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给建设单位的现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作者结合实际工作,在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从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安全工作责任的角度,系统的总结和介绍了大规模保障房项目集中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做法和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大规模 集中建设 安全生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南京交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汇杰新城丁家庄保障房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41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由67栋百米高层住宅和40万余平方米的共建配套组成,总投资约66亿元。项目自2010年3月1日开工以来,目前在建的八个地块共计157万平方米,有62栋高层住宅共150万平米已经封顶,其中最早开工的12栋高层住宅楼完成竣工验收。整个项目预计在2014年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在同一建设用地上、同一时间段内,建设如此超大规模、超大体量的高层住宅项目,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整个业内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项目工期紧、驻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量大、大型机械设备多、高空作业交叉作业多、以及各地块渐次开工形成各施工阶段工序并存的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始终面广、线长、点多、项全,安全生产任务非常艰巨,安全管理形势十分严峻,对我公司的现场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此,我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汇杰新城保障房项目建设组织和管理的首要位置,确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管理原则,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建设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参建各方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工作中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精神,我公司是汇杰新城丁家庄保障房项目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如何切实落实和履行项目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管理职责成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我公司着重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并执行法定的建设程序

㈠、严格遵守规划、勘探、设计规范,特别是相关的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及时申报并完成规划审批和设计审查。

我们一方面突出诸如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安全、抗震设防、消防安全等重点环节的设计审查,另一方面十分注重高层建筑外立面上附着构件、设施的安全可靠性研究和优化。例如,原设计中汇杰新城所有高层住宅均配置了分户式太阳能热水器,但我们例行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时,发现该类型热水器在防止高空坠物、高空坠落以及抗风压、防雷击方面的安全设计既无规范可循也无工程实例,立即提请市保障房指挥部召开专家研讨会,并根据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减少配置的比例(仅在公租房和廉租房上进行配置),一方面在建筑结构和电气的设计上增补安全设防措施;再如,我们在活动遮阳卷帘的选型中也是重点研究附着安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能方面的要求,并对国内市场上品牌产品的性价比和适用性开展调研,遴选安全合格产品入围投标。

㈡、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规定,通过市场公开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和设备、材料生产供应厂家。

第一、在招标阶段熟悉和深度了解设计图纸及施工工艺,分析各个单项工程的合理工期,科学地确定招标合同工期,防止因盲目压缩工期可能造成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第二、综合评估投标单位对招标文件的响应,不采用最低价中标方式,保证合理的建造成本和施工企业利润。同时在招标文件要求投标报价必须足额计入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所需要费用投入,明确该部分费用由我们建设单位承担,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由施工单位按阶段性投入需求随时申请中间支付。

第三、系统、全面地审查投标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能力以及近3年来的安全管理状况,作为投标单位通过资格预审的重要条件;重点审查投标项目部中有关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主要管理人员配备的承诺,作为综合评标得分因素。

㈢、遵守项目建设审批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报建制度。

第一、及时办理质监、安监手续和施工许可证申领,做到报建手续不完善不安排开工。

第二、坚持开工令制度,施工单位不完成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提出开工申请、监理不完成开工前审查,不予办理开工批准手续。

二、落实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

㈠、履行安全技术责任,保证安全资金配发到位。

开工前向施工单位及时提交地质勘探报告、施工设计图纸,组织技术和安全交底,并预支付“安全文明措施费基本费”的30%。组织专业管线勘测单位对施工现场及比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到地上、地下管线进行测定,在施工单位进场前将成果提供给施工单位。

过程中,突出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总体在单项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查工作方面的监督。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分析,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

管理和防范的重点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深基坑作业防护、高处及立体交叉作业防护、施工用电安全、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安全技术措施、预防自然灾害措施、防火防爆措施,以及人员密集生活区域的卫生、防疫、消防措施。

㈡、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督促监理和总包单位安全人员到位。

公司设立了安全管理部并常住项目现场开展工作,在项目管理人员人员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坚持配备三名专职安全管理工程师,负责组织保障房项目的日常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另一方面,督促被委托的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以及中标施工单位投标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生产副经理、安全主管及时到岗到位,并有效开展工作。通过合同手段监控和防止监理单位、总包单位随意变更总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主要管理人员。

㈢、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在公司安委会的直接指导下,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小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同时根据“管生产须管安全”的原则,把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位现场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中,在项目部内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汇杰新城项目的安全特点和安全形势,建立了适应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基本制度,指导和规范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督促和检查监理、施工总包单位健全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决杜绝非法分包、转包现象,防止专业分包和劳务用工采用“以包代管”的方式,及时掌握施工单位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动态。

第三、在每个标段内建立由我项目部、监理、总包单位共同参加的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调小组,并明确该标段总监理工程师为组长;在整个项目上建立由我项目部牵头的领导、协调小组,组长由我项目部安全负责人担任,协同各地块各标段的安全文明管理工作。分级了建立项目总协调应急救援预案机制和各总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机制,并定期开展专项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参建各方观摩学习,检验应急救援机制运行的有效和可靠性。

三、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在项目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㈠、监督安全制度的执行和安全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督促施工单位编制各道工序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督促监理单位按规定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案进行审查。检查监督施工单位的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推动监理单位对施工人员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做到坚持施工前安全方案审查、施工中安全巡视、施工完成后安全验收。

坚持每周安全例会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分析各个阶段的安全特点和危险源,提出防控重点,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排查隐患,及时整改。大规模保障项目建设期间各个标段的建设进度不同,同一时期各个标段安全工作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为此我们会提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并对管理效果组织专项检查。

㈡、组织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技能培训

坚持采用邀请安监局、安监站专家讲座或专题学习等方式,定期组织参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了解安全形势、学习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交流安全管理经验。

㈢组织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和交流,营造良好、积极的安全管理工作氛围。

第一、坚持每周安全工作考核评比,计入监理和总包单位的工作考核得分,通报给其公司安全部门和主管领导,并根据合同与其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通过这种考评手段,强化了各参建单位公司对项目部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很好地推动了各参建单位项目部的安全工作。

第二、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项目安全质量评比活动,每次选择一个重点内容在各标段间进行交叉检查和评比,集中组织点评,优胜单位发给流动红旗,问题单位提出批评和整改要求。

第三、我们还通过组织参建单位参加市总工会的“劳动竞赛”以及建筑工程“安全活动月”等活动,在各参建单位之间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竞赛,促进和提高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应该说,通过上述努力,目前汇杰新城保障房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始终保持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我们感觉到除了切实履行好项目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职责、组织协调各参建单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外,建设单位也应该利用自身的协调优势,关心和帮助施工单位建立一定范围内的互助和保障体系,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健康、长效开展。

比如,建筑施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如此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工期紧、强度大是普遍要求,需要聚集成千上万名工人,客观上的施工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主观方面的管理、意识、技能、身体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即使各方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疏漏,意外伤亡事故仍然无法完全避免。目前一例伤亡事故的处理费用,总包单位需要承担近百万元,这还不包括其他间接费用,保障性住房的参建施工单位都是微利性质,行业内均有不堪负重的反映。虽然行业内也在大力推广作业工人意外伤害保险,但由于建筑工程流动性大、临时性强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因施工人员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工序施工人员转换频繁,投保实际操作和效果上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考虑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对参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机制和手段的同时,将从保障房项目建设组织方的角度,探讨在参建单位中倡议组建互助基金,通过契约并交纳一定费用的方式,建立一个工伤救助互助基金,由各具约方共同分担某一个契约单位在意外事故发生后需要承担的救助费用,从而达到客观上减轻施工单位负担,确保项目安全质量目标的全面实现。我们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进行探索。

上一篇:关于某工程住宅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带式输送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