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时间:2022-06-13 12:21:31

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其中心环节是教师讲授新课,接下来的环节是巩固新课。新课讲授大多变成了教师满堂灌,即注入式教学,而巩固新课则通常是学生通过模仿解题和记忆来实现,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既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对其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教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构建的策略与原则: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自主学习者;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而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③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④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1.复习铺垫、评价启导。课堂教学的起始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将要进行的自主探索所需的知识、经验做好复习铺垫,给予肯定、鼓励及必要的矫正补救,以消除他们的认知缺陷和思想疑虑,强化基础与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情境或出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或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以造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热情和动机,并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索阶段。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透过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包括绘图、测量、演算、推理等)、观察、独立思考,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里所强调的自主探索,一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启示,或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以充分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新问题的解决、新知识结论与新技能方法的产生都要有一个探索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轻视和丢弃这个过程,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3.应用、拓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发展思维。应用与拓展这个环节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能体会探索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与意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安排模仿练习,又要安排变式、综合练习。要鼓励并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的多样化,同时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在环节末评价,以真正体现出这个环节是自主探索环节的继续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4.小结、反思与深化。这个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思想方法,并反思探索过程、学习策略、感受经验,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反思,总结探索活动经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及能力。

5.教师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教师小结,主要应该是:①突出探索过程中的要领与知识重点;②着重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坚韧性和合作精神作出评价。

在上述教学结构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加以灵活处理。

二、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要求,在各种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数学教材中,每课也都设置了问题情境,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就不需要再创设问题情境了。事实上,同一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创设、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经验、认知水平,更有助于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新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情境。

例如,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轴”一课的引入,华东师大版教材是利用温度计来引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则是利用“观察带有刻度的直尺,联想能不能用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表示有理数”来引入。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了三个画面,一个画面是:某次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几位学校领导坐在一排,据此提出问题:某领导在哪儿?另一个画面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上有一森林防火指挥所,另一处发生了险情,在该处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向指挥所报警,据此提出问题:该人如何准确报警?第三个画面是:在某中学门前有一条笔直的大街,校门口有一个人在向一个学生询问某单位(也在这条街上)在何处?据此提出问题:该学生应如何回答才能正确、完整地说出该处地址?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以找出三个画面和相应的问题有哪些共同点。这样设置情境有几个好处:①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如何确定直线上的点的位置,进而“创造”出数轴;②清晰地理解数轴和它的三个要素;③经历了数轴的形成过程,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思考,引导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要“暗藏玄机”,还要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努力与合作交流而“识破玄机”。

2.组织好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把学生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列入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更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要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就要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时间,并为其创造合作交流的条件和氛围,而不能把合作交流列为一个教学环节和单纯的反馈矫正的手段。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允许学生进行合作、切磋、交流。例如,教师在揭示新课中引入问题情境后,就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发现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统一、明确学习目标。又如,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与他人交流思维方法。在自主探索成功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思维过程、结果和经验。在小结与评价环节中,则可组织学生合作,共同小结,相互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并非每节课都要组织全班性的合作交流,而应视教学内容而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上一篇:巧思细品字词 演绎精彩课堂 下一篇:让“豹尾”成为作文最后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