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随波逐浪”

时间:2022-06-13 08:55:59

语文课堂“随波逐浪”

摘要:思维运动的路径就是思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概括不外乎两种思路--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清晰、顺畅、无障碍的,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此起彼伏,有时甚至是前后对立、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笔者拙见--课堂实践中应“随波逐浪”。

关键词:教材;教学思路;课堂教学

引言: 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的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以讲解课文为目标面面俱到地教学,一课接一课,许多教学内容多次重复,所不同的仅仅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1、“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实践里,“教”以“学”为目的,为价值取向;“学”以“教”为引导。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出,教学过程要以“学”为主“教”为辅,学生是教学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以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思路为基点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就好像冲浪者不随波逐浪而刻意的以自己的意志而行,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从新定位,即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定位要从台前到幕后切实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实时介入,以学生现有的思路和认知为出发点,相机启发、示范、讲解、点评、引导等等。在这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过程中,学生现有的思路和认知水平是个最为重要的基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认知和风格迥异的思考。此时的学生就像海港里不同吨位的船舶,有满载货物的货轮,有只装有鱼虾的小船,教师只有把握他们的现状和航向才能成功把它们都引领到知识的彼岸。同时,这些大大小小的船只如果失去了老师的引领,那时恐怕不是乘风破浪、铿锵前进了,到最后就算能勉强到达知识的彼岸,也是精疲力竭、耗时数倍了吧。

2、教学要为“目的”而不唯“目的”

课堂教学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展开的,没有“目的”一切教学实践也就毫无意义,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是灵活的、多变的。课堂不是工厂的流水生产线,只要按照流程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教学类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不一而终。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常常是课堂教学过程和自己的课前预设以及教学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把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都作出预设,实践也基本按照预设而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死板的,看似达到了教学目的,实则是收效甚微,下来以后还得不断的巩固加深,甚至开“小灶”,往往事倍功半。“文本”于“生本”是执教的两个“本”,而“学习内容自身的规定性”和“学生内在的心里需求”则分别是这两个“本”的质之所在。所以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细致分析学情,只有在把握了这两个本质,并在预设时充分考虑学情,才能不顾此失彼,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应该自然生成,随波逐浪,就算当节课不能完成预设的目的,顺应了“生本”你又怎么知道不会妙手偶得呢!

在10月初我参加了全市四年级语文课改培训。同时也有幸聆听了14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比赛。14位选手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有的老师就过分强调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的表现,这实际上就同时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手脚,不能算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语文课。如有位老师讲《写导游词》,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很强的层次之美,学生表现也非常踊跃,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过分看重自己课前的准备,也可能是环节较多的原因,各个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重点问题也还能体现,可我始终觉得老师可以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的教学方案,以其收到更好的效果。相反的,有一节叫做《斗牛》的课深深的震撼了我,该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分析学情深入到位,预设大胆合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自然生成适时引导,整节课教师预设、引导与学生课堂生成配合的天衣无缝,行云流水。不仅打动了我,也深深打动了在场听课的每一位教师、专家、评委。

结束语:课前深入解读教材、细致分析学情,大胆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自然生成适时引导,随学生的“波”逐知识的“浪”这一点要求,应该是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以职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改革的... 下一篇:从细节入手调控体育课中的学生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