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机构的审查义务

时间:2022-06-13 07:54:58

试论新闻机构的审查义务

【摘要】新闻机构之审查义务是指新闻机构对其刊登或者转载的文章需进行合理的审视检查,并对其是否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进行合理判断,以排除可能的侵权的义务。新闻机构倘若尽到此义务,即使其随后刊登或者转载之文章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新闻机构亦无需相应的侵权责任,否则新闻机构不可脱责。本文拟对此审查义务及其判断进行探讨,并抛砖引玉,以推进此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新闻侵权,侵权责任,审查义务,判断

新闻侵权,即报纸杂志故意或者过失地刊登诽谤他人的新闻,造成受害人相应权利损害的行为。在大量新闻侵权个案中,新闻媒介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或者是由他人在新闻机构主观的报纸杂志等媒介上发表作品,因这些报道作品引发了对第三人的侵权,而新闻机构则是作为共同侵权人被人推上了被告席。在此类侵权案件中,新闻机构往往以侵权人另有其人,而自身主观无过错为由进行抗辩。而受害人则以新闻机构的刊登以及转载行为客观上造成或者扩大了加害行为的影响,促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或者扩大,要求新闻媒介承担侵权责任。如何判断在此种情况下新闻机构是否承担侵权责任,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新闻机构审查义务概述

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并自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司法解》第二十条规定,出版物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出版者应当根据其过错、侵权程度及损害后果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出版者对其出版行为的授权、稿件来源和署名、所编辑出版物的内容等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出版者尽了合理注意义务,著作权人也无证据证明出版者应当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权的,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出版者承担停止侵权、返还其侵权所得利润的民事责任。出版者所尽合理注意义务情况,由出版者承担举证责任。此条规定虽然是以侵犯著作权为对象,但是笔者认为也为我们解决新闻机构刊登转载他人文章侵权责任的确定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在此类案件中,新闻机构的刊登及转载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从而承担侵权责任关键在于对新闻机构主观是否有过错的判断。而新闻媒介主观是否有过错的判断标准则客观化为新闻机构对所刊登转载的文章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亦称审查义务。故对审查义务的判断成为关键。以下拟对审查义务及其判断进行相应的探讨,并期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解决。

二、新闻机构审查义务的构成

(一)审查义务的主体。审查义务的主体是新闻机构,即为新闻报道的机构,非为新闻行政管理机构。对于新闻机构是否具备依法成立以及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在所不问。

(二)审查义务的客体。审查义务之客体为刊登或者转载的他人提供的文章或者报道。只要所刊登的报道和文章非是由新闻机构自己的作品,即为他人提供的报道和文章。如果是新闻机构自身之报道、文章,新闻机构自应对其作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无审查义务存在之必要。对于新闻机构从业人员在新闻机构主办的媒体上发表的报道和文章其是否属于“他人”提供的报道和文章,须看此处的报道、文章之发表行为是否该从业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倘是职务行为,该从业人员发表之文章及报道视为新闻机构之行为。

(三)审查义务的内容。新闻机构审查由他人提供的报道或者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1)报道或者文章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2)是否侵害他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益;(3)是否违背社会公益。这三个审查内容的关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递进关系的。即,新闻机构应该首先审查报道或者文章的真实性,确定通过真实性审查后,还需进行侵权与否之审查,即使通过侵权审查后,还需进行社会公益审查。

三、审查义务的履行

(一)关于报道或者文章内容是否客观真实的审查。新闻机构应该首先对相关报道或者文章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进行审查,确定是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事情是否确如报道所言,必要时需要选派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只有在有理由相信相关报道或者文章所描述的事实非是虚构时,才可以对外刊登相关文章或者报道。

1、该报道或者文章同相关当时国家机关的公文书认定之事实一致。

2、新闻机构已尽合理义务对该事实之进行调查,在没有发现虚假或者伪造的情况下才对相关报道或者文章进行刊登。

对于转载其他报纸期刊已经刊登的文章,转载的新闻媒介的审查义务并不因为其刊登行为是转载其他媒体已经刊登的文章而有所减弱,否则会助长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二)关于报道或者文章是否侵权的审查。一般而言,只要报道或者文章被确定为非为虚假,新闻机构的刊登行为不会被认定为侵权。但这非绝对。因为即使所刊登的报道、文章中所指事实皆为真实,仍然可能侵害他人之隐私权,或其他合法权益。故对于报道或者文章是否侵权之审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审查的是报道或者文章是否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即是指权利人对于有关自己的私生活的信息不欲被他人知晓、传播的权利。在我国隐私权已经为《侵权责任法》所确认。侵害隐私权的报道文章,把公民个人不欲人知之道私生活信息公然曝露于社会大众的面前,对于公民而言实是难以忍受的伤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曝露他人私生活信息的行为均构成侵权。

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范围与认定我们需要注意。公民在公共场所向外界显示或者传达之信息,一般不属于公民个人隐私权所涵盖的范围。故在公共场所被媒体拍照、录影、录像,不排除公民其他人格权的被侵害,但一般谈不上公民隐私权受到侵害。当然一般情况下,为搜集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相关证据而在公共场所搜集的有配偶者与第三者的照片不应该因为侵害有配偶者及第三者的隐私权而被认定为违法证据。公众人物作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其言行举止会影响非常多的人,会对社会的价值倾向发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认为公众人物应该对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其隐私权涵盖的私人信息范围相应的应该受到一定的压缩。比如说对道德模范标兵的家庭、工作情况进行披露不应该构成对其隐私权的侵害。因为道德模范标兵其道德模范作用无非体现在家庭生活及工作当中,既然被评为道德模范标兵,理所应该接受社会监督。又如对某歌星涉毒进行披露,虽然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应该构成对该歌星隐私权的侵害。

(三)对是否违背社会公益的审查。经过对相关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审查,以及是否侵权的审查,新闻机构还需要对相关报道是否违背社会公益进行审查。对于新闻报道是否违背社会公益的审查笔者认为主要从新闻报道是否宪法法律及是否违背公认的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审查。违反宪法、法律的报道肯定是不能够刊登的。但是即使不违背宪法、法律也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适于刊登。违背公认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报道不适宜刊登。在这当中需要平衡的是维护公民言论自由与维护社会公益之间的价值冲突。一个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总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言论出现,而往往正是这些新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新思想与公认伦理思想有时会有冲突,这时确需我们采用一种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包容。但是无论如何,一些明显宣扬“三俗”诱导人们道德滑坡的报道不适宜刊登。

四、审查义务的判断

新闻机构在刊登他人报道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是否尽到其应尽的审查义务是其能否免责的关键所在。如何判断新闻机构是否已经尽到其审查义务,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问题。

(一)审查义务的证明责任。新闻机构刊登的文章报道侵害他人权利时,新闻机构必须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相应的审查义务。否则,新闻机构应该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此,被害人可以反驳其未尽到相应的审查义务,但是尽到审查义务的举证责任应该由新闻机构承担,这是没有疑义的。

(二)审查义务的判断标准。对于新闻机构是否尽到了其审查义务的判断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新闻机构对相关报道要审查到什么程度才算尽到了审查义务。这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要求新闻机构必须要穷尽一切审查手段,未发现有侵权或者其他不适宜刊登的情形后才可免责。第二种观点是新闻机构只需证明其编辑人员按照新闻机构内部管理规定对所刊登的报道进行了审查,新闻机构即可免责。第三种观点则是折中即是要求新闻机构在进行相关报道时必须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至于何种程度的注意义务是合理的注意义务,需站在一个善良第三人的角度进行判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在这个标准的把握上,需要考虑到既要维护被害人的合理期待,同时也要考虑到不会给新闻机构造成过大的压力,这样有利于思想交流。要求新闻机构付出巨大成本和追根溯源的探求每一篇报道的真实及对可能的侵权的避免是对思想交流的一大阻碍。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善良第三人的角度明显察觉到有可能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时,那么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否则就是对第三人合理期待的一种漠视。

所以对新闻机构的审查义务是否尽到的标准应视情况不同有相应的差异,需注意的是这个善良第三人选取的标准,我们主要考虑一个客观的新闻同行,在面临同样的情况时,其依据其新闻敏感性所可能做出的反应。

结论:新闻机构对于其刊登的他人的作品所引发的侵权,对于新闻机构来说并不少见,一个周密的内部审查制度的建立及有效运行对于避免相关侵权纠纷会起到一个有效的遏制作用。而这也是新闻机构面临诉讼时,对其已尽到审查义务所必须提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9.

[2]江伟.民事诉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07.

[3]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曹瑞林《新闻媒介侵权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顾理平《新闻法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课题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媒体侵权责任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上一篇: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移动用户上下文的农家书屋阅读推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