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双巨头火拼湖北

时间:2022-06-13 06:54:07

石化双巨头火拼湖北

中石化刚准备在辖区外的四川市场起步扩张,其传统地盘下的湖北省却遭到了中石油的强力“侵蚀”。奋起反击的中石化,眼看阻击战胜利在望,结果却又尴尬地发现,失败的是自己。

中石化的剿灭战

1998年,国务院一纸令下,东北、西北、内蒙古、四川、等地市场被划归中石油经营,而中石化则盘踞华东、中南、云南、贵州、广西等15个省区。

分到南方市场的中石化,在湖北每年坐拥约50亿元利润。巨大的利润,吸引着北方的中石油南下争夺。

对中石油在湖北扩大地盘的多年努力,中石化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为此制定7--个庞大的计划。

2009年12月,湖北省政府与中石化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10年3月31日全面开工建设。

投资179.5亿元,建设首个大型石化项目,这令以石油化工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湖北,喜出望外。

湖北省政府相关人士称,该项目之所以最终落户湖北,是湖北两届省委、省政府和中石化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付出了179.5亿元巨资,中石化亦提出了要求:要保证80万吨乙烯工程的原料供应,武汉石化的炼油加工规模就必须相应扩建到900万吨,而这会新增成品油产量220万吨。新增的成品油产量,又必须靠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通过有效销售来加以消化。如果中石化湖北分公司经营网点得不到有效发展,就会阻碍80万吨乙烯项目的顺利投产。

闻弦歌而知雅意。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湖北当时明确表示,湖北省境内新增的加油站将全部交由中石化建设,乙烯项目建设期内,通过支持中石化新建、合资和收购,力争增加500座。

2010年3月31日,8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

4月16日,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即将《加快建设湖北省境内加油气站的意见的请示》正式上报湖北省政府。

省长李鸿忠在请示上批示,“我们要坚决认真落实协议义务,请各市州明确一位副市(州)长负责此事的协调并将名单报省政府。”

此事指定由副省长田承忠负责。5月14日,田即召开专题协调会。田在协调会上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多得。因此中石化湖北分公司的经营网点对80万吨乙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增加500座加油站,至少要增加投资50多亿元。同时,发展500座加油站,将增加220万吨的销量,销售收入140亿元。

田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地把支持中石化在湖北发展500座加油站的建设落实到位。5月底前,所有地市都要与中石化签订建站战略合作协议。

对中石化湖北分公司因道路规划发生变化等因素已关停的加油站,给予项目选址置换的政策。

同时,省交通运输厅投资建设的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包括租赁到期的和新增的,继续按照联营协议方案,直接交由中石化建设和经营。

此外,田还要求各地,要从严控制省内新增加油站,未经省政府批准,一律不得批准新建加油站,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协调会的结果,对急欲扩张的中石油来讲,几乎是一场恶梦。

其后,湖北省商务厅公布的第一批新建加油站名单中,290座加油站,只有十余家落入非中石化子公司,没有一家为中石油所有。

一位当地知情人士介绍,中石油的一些旧加油站,甚至受到一些有关部门的查处。中石油反击

中石油并未就此罢休。

5月6日,中国石油油品销售精细化管理会议在武汉举行。是次囊括150多名中石油总部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

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吉平在会上为中石油打气,并布下湖北战略棋局。

来自中石油的内部纪要显示,来武汉开会的周吉平,与湖北省长李鸿忠有过一次长谈。

据悉,湖北方面的态度是,希望中石油今后建设物流中心优先落在武汉。另外,能源缺乏的湖北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亦希望得到中石油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支持。

而中石油则趁机提出,在加油站的建设中,湖北能提供更多机会。并希望在恩施、十堰、武汉等油库以及郑长成品油管道支干建设的手续办理方面给予支持。

其时,双方一致同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制度性平台,进一步促进双方全面紧密的战略合作。不过,是次合作的投资规模并未有数字显示。

之后,湖北为中石油、中石化提供一次公开PK的机会。7月,为竞标一块新建加油站用地,据当地媒体报道,两巨头在300多轮举牌中,不断换人休息。最终中石油不惜以每平方米110685元的价格,赢得这块加油站用地。业内人士分析,如此高的成本,估计终生都无法收回。

公开PK输给更加财大气粗的中石油之后,中石化又迎来更大的挫折。

2010年11月24日,中石油与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李鸿忠称湖北省将信守承诺,切实履行协议责任,为中石油在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周吉平随后表示中石油将加快天然气管线和储气库建设,加大天然气供应量,同时加快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记者获悉,中石油获批的加油站新增数量也是500座,与中石化相当。

南进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多年的中石油,至此真正切入了中石化固守多年的湖北,这是一个每年数十亿元利润,且以两位数增长的华中之地。

在这双雄一年间的此消彼长中,湖北省究竟持何心态和策略,也让人颇为玩味。不过,至截稿前,湖北省商务厅未能就《凤凰周刊》的采访函给予正式答复。

两巨头全国攻略

这并不是中石油第一次在中石化的地盘内争夺市场份额。

据统计,中石油在中石化辖区内的加油站数量已经超过7000座。寸土必争之下,每一个加油站都经过惨烈的竞争。

相似的天价竞拍,曾发生于2000年12月12日的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其时,为了和中石化抢夺深圳市场,中石油对公开拍卖的深圳南油集团下属4家企业(包括加油站、油库和油气码头等一系列资产)出手。

控制着深圳80%加油站的中石化,为了阻击中石油,经达181次举牌后,以2.9亿元竞买成功,创下了全国企业产权公开竞拍最高价。击败中石油的代价则是,原本评估总价为8987.4万元资产,中石化多花了2个亿。

两年后,同样为了保住区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中石化以2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湛江东兴石油企业有限公司。

除了天价竞争,双方甚至不惜武力相向。据大陆媒体报道,2002年3月22日,河南中油高速公司16处加油站施工工地受到干扰,7处受到冲击,工具被抢,材料被扣,导致施工中断,双方多人受伤。

导火线亦缘于中石油对区外市场的扩张。为了插足中石化在中原地区的市场,中石油2001年与河南高速合作,将河南省省管高速公路沿线50余座加油站纳入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并且统一使用中国石油商标。

得悉这一消息,中石化下达“坚决拿下河南高速”的指示。而中石油的态度亦是“寸土不让”。

最终,无法阻止中石油的扩张后,中石化员工选择了上门强行制止中石油的现场施工。

拼命抢夺终端加油站,来源于巨大的利润。一份中石化报告显示,1998年分家之后直到2005年,中石化有3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加油站。其时,由于分家分得资产不同,中石化拥有数倍于中石油的加油站,结果盈利能力一直领先中石油。

感到不足的中石油一直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从1999年开始,中石油就极力涉足中石化传统地盘。到2009年,中石油加油站总数已经超过1.8万座,是1999年重组时候的3倍。武力冲突、天价竞标,中石化都未能将中石油阻击于门外。

随着资产和赢利能力超过中石化,中石油依然比中石化少10000多座加油站,这令其不满足。

而当年的利润之争,已经变成了现今的存亡之争。根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之前连续4年的炼油投资项目进入集中释放投产阶段,到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5亿吨规模。根据中石化经济研究院的预测,2015年国内成品油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这也就意味着有近2.2亿吨的炼油过剩。

控制终端,让对手过剩的成品油更多,已经成为两巨头摆脱未来过剩困局的唯一选择。

终端销售平台远远落后于对手的中石油,已经无可选择。2008年底,中石油将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四个区外公司所管理的9个省公司上划中石油股份公司直接管理,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广西、福建7个销售公司升格为副局级单位;江西、贵州两个规模较小的省公司为处级规格。中石油要求各销售公司零售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从50%提高到70%以上。

任务甚至细化到各加油站,明确要求加油站负责辖区20公里范围内的终端企业开发,采取直接小额配送到终端企业的方式,与中石化及社会上其他批发单位直接争夺终端客户。

2009年,中石化作出反应,亦对区外销售体制改革,撤消原由中石化销售西北、销售东北、销售川渝分公司管理的11家省市公司全部独立运营权,由中石化股份公司直接管理,以摆脱“总部一大区公司一省公司”三级管理模式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石油、中石化之所以同时调整区外油品销售企业管理架构,其用意是借机扩大各自在区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位知情人士说。

布局完毕,双方在湖北短兵相接。

垄断之后

两巨头的竞争,民企和消费者并没有“渔翁得利”。

动辄以数亿元雄厚资本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同时,两巨头也着力维护共同的利益。

民资进军成品油销售领域,开设加油站最难的是办手续。办成品油零售许可证,必须有中石化、中石油的供油协议,不能自己进口,不能自己炼油。“为了拿到中石化的供油协议,有的加油站不得不签下了一年七八百吨的购销量,不管多贵。”湖北的民营加油站老板老杜说。

同时,民营加油站零售价格没有竞争力,“在政府补贴下,他们(中石化、中石油)的配给价格要低于批发价接近千元。”在中石油与湖北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之时,老杜则卖掉了手中的加油站股份。

今年年底的柴油价格倒挂,让老杜再次对这个行业绝望。充满困惑的还有成品油消费者。

石化双雄利用上下游渠道的垄断,挤出大量民资后,从2007年踏上了油价上涨之路。结果,国际油价上涨之时,中国油价顺势连调7次,此后国际油价在金融危机中一路连续下调6次,但两巨头不仅没有相应下调油价,反而在2010年底再次调高。

2010年,中石油已占据全球五百强企业首位。

上一篇:新郎酒首夺国家兼香代表酒桂冠 下一篇:“双起论”93%的支持率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