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需求与成长策略支持

时间:2022-06-13 01:12:58

教师发展需求与成长策略支持

摘要:伴随我园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多,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把管理重点放到青年教师的成才上。在青年教师的生活态度上,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很多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积极性不高,发言也较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一味盲从于别人,完全谈不上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建议。我们要对这种无意识的教研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给予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青年教师;需求;成长;幼儿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34-02

一、对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引导教师发现教学资源

(一)发现问题

作为管理者,在对幼儿生活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挖掘中,看到很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沿用陈旧的想法与思路,使我感到似乎每天孩子在都做着相类似的活动,缺乏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出现,这给挖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策略分析

教育中产生教育盲点,反映了青年教师没有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青年教师往往忽视幼儿生活中的体验,在活动内容的筛选与设计中存在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时,作为教师的管理者,就要对年轻的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的小问号”中,年轻教师由于刚接触到幼儿教学,暂时找不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教研活动无法开展。于是作为管理者要走进班级与青年教师一起找寻教学方式。我们发现班上的幼儿有拥挤喝水的现象,我们将其设立为教研活动,我们选择适合的方法引导幼儿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一般有疑虑:幼儿能否有能力来解决问题?作为管理者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多动脑筋,指导幼儿不仅发现问题,还能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揣摩,并提出了大胆的建议。教研活动之后,孩子们的表现出乎青年教师的意料,孩子们的想法丰富多样,这些都是来源于生活体验。

(三)教研反思

“走进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生活”。由于受到原有经验的约束,年轻教师缺少换位思考的意识,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有所忽略。在教学案例中,管理者要对教师的工作方法进行适时点拨,让教师能够通过亲身实践而领悟到案例中教学方法的内在意义,并且通过对幼儿生活的切实体会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很多青年教师原有的教学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开始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彼此相互信任。

二、有效挖掘教学建议,帮助青年教师了解教育点

(一)发现问题

我们解决教育内容生成的问题以后,年轻教师非常愿意来寻找幼儿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由此将教育的重点进行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在实践活动中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有效利用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也没有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

(二)策略分析

青年教师在有自己想法的时候,作为管理者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引导青年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认真思考,管理者要帮助他们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幼儿大班“实幼好声音”的游戏中,很多幼儿台上台下乱成一片,幼儿漫无目的的玩耍。发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制定“好声音”表演计划。帮助幼儿理解自身需要做的事情,避免出现忙乱状态,减少很多问题使游戏有序进行。在活动之后,管理者首先要对教师加以肯定。青年教师自己引导幼儿制订表演计划,是为了使幼儿的游戏变得有目的,但对于随后出现的问题,有些手足无措。我针对教师的困惑,建议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表演计划细化,并明确了各个角色的职责、分工,使幼儿在体验中了解角色,增加新经验。这次实践教研活动让青年教师领会了幼儿间合作分工的重要性,通过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拓展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

(三)教研反思

通过挖掘建议的方式进行研究,使青年教师的原有认识进行合理的调整,特别通过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挖掘合理建议之后进行再次实践和反思,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使教师对教研活动进行思考。

三、答辩内容要质疑,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要加强

(一)发现问题

在园里教研活动的实践中,青年教师要根据教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和思考,表现出反思的时候缺乏理性思考的过程,创造性思维非常弱。

(二)策略分析

学会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内部动机。在问题面前,教师创新性思维的激发是十分必要的,而前提是需要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引领,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当青年教师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采用质疑答辩的方式来讨论,帮助青年教师理性思考。如,大班的儿童会发现小班孩子穿衣服有困难,就引发了“大手拉小手”的互帮活动。活动时,把大班的孩子分成小组(一般2~3人),然后带着他们到小班午休室,让他们帮小班的孩子穿衣服。在活动之前,组织两组教师进行询问、互动,通过互动明确活动设计的思路。活动之后,组织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当开展答辩质疑活动的时候,教师作为一个质疑者与答辩者,应弄清以下问题:大班幼儿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做什么事情?小班的孩子的困难是什么?在帮助活动中大班的孩子得到了怎么样的发展?活动前教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还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是孩子所需要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共同存在的疑惑,也是他们都经历过的。通过创设和谐氛围,让教师更加乐于参与到讨论研究中,促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有意义,使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教研反思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营造质疑氛围,是质疑答辩的主要研究形式,在和谐的氛围中更能激发教师对原有经验的思考,形成积极的互动,有效地调动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创造性思维得以拓展。

通过教育活动,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建立在教师已经具备的经验上,从教师自身需求出发,把握教师教学的特点,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发展往往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单一的指导方法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递进式”主要是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方式,这样的指导方法更能激发教师的内需,激发研究动机,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上一篇:关于提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几点...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