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饽饽”的民俗功能

时间:2022-06-13 01:12:34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胶莱谷底以东,包括山东省的烟台、威海、青岛等22县市。中国的北方地区盛产小麦,面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馒头即是其中之一。不同地方的人们對馒头的称谓不同,如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叫“馍”,胶东地区叫“饽饽”,等等。

馒头的历史可谓悠久。在我国,早期的面食统称为“饼”。《墨子·耕柱篇》:“见人之作饼,则还然而窃之。”这是目前可见的對于“饼”的最早记载。那时的饼,没有经过发酵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死面”。面食发酵技术的掌握,当在魏晋时期。《南齐书》里说,西晋元康九年(299年),规定太庙祭祀用“面起饼”。宋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解释说,面起饼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显然,这“面起饼”就是今人所说的馒头。绽开了十字裂纹的蒸饼,就是今人所说的“开花馒头”了。由此可见,馒头用于祭祀,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馒头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礼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具有胶东特色的“饽饽”自然也在当地民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以胶东地区饽饽的民俗功能为例,作一简述。

岁时节令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用于年三十那天接神上供,供奉祖先、菩萨、天地众神,一般五个大枣饽饽叠放,下面三个,上面两个,初三撤供。此外,还要蒸各种造型的小饽饽,摆放在屋内的不同地方。如“圣虫”饽饽,要放在面缸里,寓意连年有余。胶东地区所谓“圣虫”,或称“神虫”,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吉祥物。其造型有两种:一类似盘起来的蛇,另一类似直体的刺猬。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圣虫,也有叫作小刺猬的。刺猬也是一种吉祥物,民间认为它是财富的象征。福山、牟平等地就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猬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猪头”饽饽放在锅台上,寓意吉祥富足。“葫芦”饽饽放在窗台上,寓意家宅平安,人畜两旺。民间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俗信葫芦可尽收天地间的邪气。正月十五日也要供奉大枣饽饽和圣虫饽饽。

春龙节,俗称“二月二”。这个节日有两层意思,一为虫类蛰伏复苏,适宜耕作;一为引龙吸水,祈求雨足年丰。乳山地区早餐要食春节间特留的面食——“圣鸡”,寓除害之意,此俗在民间沿袭至今。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蛰。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放在粮囤或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女儿节”“七月七”,这一天,人们要用模子磕“巧果”。面模图形是百姓喜闻乐见、最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面形来寄寓祈吉呈祥、福善嘉庆之愿望和理想,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的。例如面模中的“磬”,本身可兆祥瑞,表示普天同庆之意;“犀角”,心有灵犀一点通;“艾叶”,有仙有灵;“蝙蝠”,成了运气、幸福、吉祥的象征;“双鱼”,夫妻情意绵绵,恩爱同心;“二龙戏珠”,是天下太平的征兆,也预示着年年吉祥如意;“太极图形”,智慧之活水,滋养之慧命,自强不息,德业日新;“法螺”,表示大法之雄猛;“石榴”,榴开百子,世世代代;“葫芦”,充溢灵气,起避邪之用。巧果之间垫上彩纸,用长线穿成串儿,尾部再缀一小撮花布当装饰,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又好吃又好玩。有的还把成串的巧果挂在家里墙上乞巧或当装饰品。莱州地区用以乞巧的“巧饼子”较为独特,是用发面染色做成的。七月初六开始供奉,七月七撤供;七月十四日再供上,意为送巧姐姐。当地未出嫁的姑娘要供姐姐、姐夫,即织女牛郎;七月七婆家要做巧饼送给新娶进门的儿媳妇,也有的送十个大饽饽、面鱼儿、包子。在莱州朱桥等地,一个面鱼儿要由红、黑、绿等七种可食用颜色的面团儿组成,意寓“七夕”。

人生仪礼

婚嫁、诞生等人生礼仪,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人们总要遵循祖辈的传统,为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画上绚烂的一笔,胶东地区的人们自然不会忘记用饽饽送上自己的美好祝福。

莱州地区的婚礼习俗中,男女订婚要互送巧饽饽。男方给女方送二十个面桃,女方留下十个,然后回赠男方龙凤、鸳鸯、金鱼、狮子、佛手、蝴蝶等四對、六對、八對、十對不等,插满了烫面做成的小型面花,称“枣花”,亦有早立子之意。结婚时,亲戚朋友要送喜饽饽,以示祝贺,喜饽饽一般是十二个到十六个,上面插满了鸳鸯戏水、喜鹊闹梅、八仙庆寿、比翼双燕等。结婚时娘家要做一對小猪,象征肥猪拱门;一對鸳鸯,象征着恩恩爱爱、白头偕老。鸳鸯用红线系在一起放在脸盆里,寓意终生相随。在新娘乘坐的花轿里,娘家陪送嫁妆的箱柜里,都要放上各类小花饽饽。不少地方在新人人洞房时除抛花生、栗子、核桃之类果物以外,还将做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面花藏在被褥、箱橱嫁妆内,夜晚人们前来贺喜“闹洞房”,让小孩四处寻找,以示吉利。福山地区的新郎去岳父家迎娶新娘,要带八个大饽饽和一只鸡,每个饽饽上都要放一张红色剪纸,为喜饽饽,俗谚曰:“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娶妻。”栖霞、福山、牟平等地的闺女出嫁,母亲要做一个石榴与桃形或者双鱼形的花饽饽随女带走,俗称“脸盆花”,上面插满了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面花,寓意家庭富贵、白头偕老。

在莱州地区,孩子出生十二天后,要到外婆家去住,满月后再回奶奶家,同时还要带回吉祥的花饽饽。其中就有柿子和钟,取谐音“中试”,即科举高中。柿子上面再加一个黄色,取意“黄袍加身,头戴官帽”,即长大后当大官。如果是女孩,则做成四季花:春天生的抱牡丹,夏天生的抱荷花,秋天生的抱,冬天生的抱梅花。还要用面做成小燕子,同小女孩一起带回奶奶家,是希望小女孩将来能像燕子一样灵巧可爱。孩子出生后的第一百天是“百岁”。外婆蒸饽饽送给外孙叫“送百岁”,主要是面虎、桂花等,期盼外孙健康成长。有的外婆家要送一百个小花饽饽,寓意长命百岁。莱州还有的地方要做一二百个小面花,放在柳条斗里,用红布封口,中午时,家人要爬上院墙撒饽饽,妇女儿童哄抢,亲戚邻里共同庆贺。

居住习俗

在乡间,盖房是件大事,而给房子上大梁是重中之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给屋神安位,保佑家人幸福,家宅平安。在胶东,上梁前东家会告诉其亲戚朋友来参加上梁仪式。凡属东家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帮助做十个大供养饽饽,有的帮助做酒菜,等等。东家自己用面做一對大神虫、四个小神虫和一對大老虎。天不亮,东家要自己偷偷爬上房梁,将四个小神虫放在房子四个马头上,以图吉利。将一對大老虎(东雄西雌)即镇宅虎摆在正间两旁的蜂窝里或门框上。上梁过程的高潮即绕梁和抛梁,绕梁就是向梁奠酒,抛梁就是向人们抛小饽饽等面食。这个过程意为用酒和面食、铜钱之类祭祀屋神,并借以向来参加典礼的人们撒福。

龙口地区在上梁前,把亲友赠送的面制蹲狮、卧虎、金龙等分别置于进间门两旁和屋顶四角之上,表示狮虎把门,金龙绕梁。大梁安好之后,木匠和瓦匠师傅各拿一个勾斗,斗里放小饽饽、花生、糖块、栗子、枣等。上梁小饽饽的数量,跟主家年长者的岁数相等。这些东西由工匠师傅往下撒,而参加仪式的人们则纷纷来抢,当户主接下空斗之后,上梁仪式就结束了。莱州地区上梁时,梁头由房主的儿子扛,亲邻帮扶,走在前面;后面依次是亲戚抬一个面塑大神虫,两只面塑猪,还有一窝面塑燕子,最后是儿媳妇抱一對面塑大鱼。先将大神虫摆在正间门以上的檐墙上,再将猪摆到门两旁,鱼摆在圣虫的旁边,意为富贵大吉、肥猪拱门、六畜兴旺、连年有余。当梁固定好后,撒小饽饽和糖果等,人们竞相争抢。面做的燕窝放在中间的脊印上,一窝有两个大燕和五个小燕,形态生动,彩画逼真。小饽饽多是用果模磕出的,也有用手捏的小件花样,如桃子、元宝之类,略加色彩点染。饽饽的数量必须是家人岁数的总和,或者多几个。如果三世同堂,上有老、下有小,一般要蒸二百个左右。从前上梁时要烧香烧纸拜五屋神,现在都大放鞭炮,烧纸拜神的比较少,更为注重的是摆放上梁花饽饽,對饽饽的花色品种和个头大小、数量多少等十分讲究。

渔家风俗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沿海的渔家承袭了祖辈出海打鱼时立下的规矩和传统,求的就是一个“海上平安,满载而归”。山东沿海渔区有谚语云:“谷雨一到,百鱼上岸。”谷雨一过,游往深海和南方海域过冬避寒的對虾、黄鱼、带鱼等,又先后回到渤海、黄海觅食和产卵,这就带来了捕鱼的黄金季节。谷雨节前几天,渔村的人们便忙着杀鸡宰鸭,买肉打酒。谷雨节的清晨,丈夫一进屋,妻子便会出其不意地把节前用白面蒸成的白兔塞进他的怀里。原来这是当地的一种古俗,意为“打个兔子腰别住”,寓示让丈夫怀揣象征吉祥、幸福的白兔,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

春季打风网(捕黄花鱼)获得丰收,返航临近家乡时,大桅顶上挂大吊子;特大丰收则大桅、小桅一起挂吊子,俗谓“挂双吊”。莱州地方的规矩是,得鱼数千斤在后座上插两旗,得鱼过万斤才挂吊子。挂起吊子后,船老大令大师傅发面(取“发”意)蒸一锅饽饽。岸上的人看到船上挂吊子,船主和渔民家人都拥到岸边迎接,船近海岸,青年们纷纷跳入水中游泳上船,争吃发财饽饽。

庙岛天后宫七月七庙会期间,船家都要上供,祈求天后娘娘的保佑。各船都在船上制供,做三摞饽饽,一摞五个,饽饽上点红点;供菜五个;备香纸、鞭炮,用盘子端着供品进庙。上供的人到了神像前,将供品摆在供桌上,烧纸、上香、磕头;道士在旁敲磬、念经。拜神之后,各取三摞饽饽最上面的一个,俗称为“供顶”,留给看庙的道士,其余的则端回船上分食。也有许愿供猪的,供后,猪头送给看庙的道士,其余带回船上共食。长岛各渔村过年时蒸的饽饽,除了用来摆供祭祖外,还要在来年出海时带到船上“压船”。

结语

饽饽可算是胶东饮食民俗中的一个民俗事象。任何民俗事象和民间文化作品都不是无谓地传习的,它在所依存的民俗社会中总起着这种或那种实际的作用,满足着社会的共同需要,也满足着个人的心理需求。胶东饽饽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紧交织在一起,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1.维系亲族、友邻间的和睦关系。如婚礼习俗中男女双方家庭互送的巧饽饽,盖房上梁时撒给邻里哄抢的小饽饽,等等,这些饽饽本身就代表了對亲友邻里的祝福,成为维系人们和睦关系的纽带。

2.趋吉避凶,消灾祈福。如春节时摆放在屋内各处的小花饽饽,上梁前摆在门旁和屋顶的大花饽饽,渔家蒸的面兔,等等,这些饽饽有着固定的造型,摆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也有固定的讲究,它们承载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3.娱乐功能。七夕节的巧果即是典型例证,把不同造型模子磕出的巧果穿成串儿,既能吃又能玩,还能当装饰品。上梁时對饽饽的哄抢,虽有祈福的意味,也不失为大家的一场嬉戏笑闹。

4.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胶东饽饽形态朴实,造型多样,色彩艳丽,制作过程无需图纸,全凭制作者了然于胸、自由随意的创作。造型较为简单的饽饽,一般的家庭主妇都会做,而造型较为复杂的花饽饽,则要请那些精于此道的人制作了。这些人可称得上是民间艺人,他们在饽饽的花色设计上既能承袭传统,又能有所创新,其“娴熟的技巧使得设计和制作浑然一体,呈现一种水融的状态,难分彼此”。饽饽的制作技巧并不是秘而不宣的,除了向家中的老辈学习外,还可以向那些精于此道的人学习,这一面塑技艺也由此传承下来。

胶东饽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难解难分,随着祖祖辈辈的传承,它的光彩必将继续绽放下去。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上一篇: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理路与策略 下一篇:田野选点与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