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肢残学生走出自卑

时间:2022-06-12 11:03:37

如何帮助肢残学生走出自卑

自卑是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缺陷都会引起自卑感的产生。

在接触残疾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肢残学生较聋生及盲生更为自卑,他们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情绪较不稳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几年来,如何帮助肢残学生走出自卑的低谷,一直是我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和探索的问题。

一、自卑的根源

肢残学生由于接受信息没有障碍,得以在普通教育机构随班就读来完成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在为聋生设立的聋校和为盲生设立的盲校里,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辅导,但是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肢残学生,比较缺少针对他们的辅导。但是,在普通学校中,他们又确实会碰到健全同学碰不到的困难。有针对性辅导的缺失,使肢残学生容易迷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通常的情况是,在普通学校就读,肢残学生容易被一些顽皮的孩子欺辱,被扔东西、起绰号,在众目睽睽下被人指指点点。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少年时期,这样的遭遇就会使他们产生比常人更深的自卑感。

另外,肢残学生耳聪目明,别人的眼色,别人的窃窃私语,他们都会注意到,并记在了心里。有的同学在周记里写道:在公共汽车上,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让我们感到难堪;逛街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不认识我们的人看着我们走路?……

我注意到,很多肢残学生来到我校学习时,都有比较明显的自卑倾向。

二、战胜自卑的有效方法

作为特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的是柔性的心理管理,努力帮助残疾学生战胜自卑,走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道路。

首先,要确定适当的目标。目标的确立要有纵横两条比较标准。横向是周围人的水平,他人进步了,我也要进步,要比他人进步得快;纵向是以自己的基础为起点,自己和自己比,要不断进步,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中期、近期的分步目标,通过一个个分步目标的实现,逐步达到总目标。一个人若把目标定在100分,结果只有85分,当然就会觉得失败和自卑,但若把目标定在70分,那么85分则是很大的成功。失败和挫折跟目标的确立直接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自卑感是自己主观想象的,是一种自我暗示。定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定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人的一生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绝不能因为一次或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而自卑,而应把它当作锻炼的机会,寻找原因,吸取教训,并保持自信心,继续迎接新的挑战。成绩上不去,也许是自己定的目标过高,也许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但绝不能自卑。张海迪5岁时就高位截瘫。她没有进过学校,小学、中学和大学,全靠自学。在这个过程中,她碰到了多少的失败和挫折?但她始终能坚持不懈,充满自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理想迈进,成为一代楷模。张海迪不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吗?我告诉学生:尽管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别人不及之处。确定适当的目标,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能力的人,根本不是处处不如人。

学生小郑患小儿麻痹症,由于小的时候忙于治病、行动不便等原因,年纪较大了才读书,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进入我校时,已经把课本放下了好几年,基础知识不牢固,反应较慢。她总是说“我的年龄大,学不好的”、“我的成绩不如别人好”等等,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短处。我就多次找她聊天,告诉她:人一旦认为自己不行,结果可能真的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了,自卑感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滚越重。我帮她一起确定适当的目标,首先,自己和自己比,争取下次比这次多考几分,第三次比第二次又更多几分,在班上找比她成绩稍好的同学比,争取赶上或超过,然后再找一个比她稍好的同学比较。小郑学习很刻苦,并且对知识理解后能牢记在心。她定出目标并加以实施,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她还与别的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得到了同学的认同,慢慢地她在同学的心中成了大姐姐,大家都喜欢她,亲近她。她现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信心,自卑感也就自然远离她而去。

其次,要学会自爱。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对自己抱什么态度,会直接影响其情感生活和行为模式,与其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息息相关。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是自我认可的,如果对自己能一分为二,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就能较现实地做自我评价。但在自我认可的同时,还具有自我拒绝的现象:包括经常不赞成自己,自我轻视或者自我怀疑等。特别是残疾青少年,总觉得自己不如健全人,是家庭的负担,是社会的包袱,碰到困难、挫折就觉得人生没有意思。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我就分别找他们谈心,教导他们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要学会自爱,让生活充满希望。

我班有个学生,左手残疾。她告诉我,她一直都怨恨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因为自己的手有问题,好些事情没法干,不能给家里帮忙,有时反而要拖累家人,心里非常内疚,在学校里也感到很自卑。我就教导她,要学会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我引导她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在饭堂,可以看见她帮拄拐杖的同学打饭,在教室,可以看到她帮坐轮椅的同学提水拖地,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她扶着盲生朋友的身影。慢慢地,同学们喜欢她,愿意和她交往谈心,她看到了自己是可以对同学、对集体、对学校做好事的,是个受欢迎的人,她开始过得快乐起来,学习上也自信起来,成绩不断提高。现在她已毕业,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她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学会了自爱我就找回了自信。我会努力工作,现在我可以养活自己,并帮父母分担家里的经济负担,我觉得过得很快乐。”

第三,心理补偿也可帮助克服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正常人是这样,残疾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善于扬长避短,就能化劣势为优势,战胜自卑感。

2001财务班的小罗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从小就很自卑。由于患小儿麻痹症,他需要架双拐走路,但他身体素质很好,双臂很健壮。市残联来选拔轮椅篮球的队员,教练一眼就看上了他。但他说:“老师,我离开了拐杖就只能在地上爬,我成绩又不好,去训练的话,我功课会跟不上的,我是没有前途的。”我就鼓励他,海伦・凯勒说过,“对于自身的缺陷,我从不怨天尤人,相反,我感谢上帝。因为正是由于这些缺陷,我才认识了我自己,才开创了我的事业,才找到了我的上帝。”我跟他说:教练能在那么多同学中看中你,肯定你是比其他同学更有优势,你臂壮力大,没有了拐杖你可以坐在轮椅上飞跑,如果因训练而缺课,只要训练完你不累,随时来找我,我给你补上。只要不背思想包袱,以决心和毅力去战胜困难,克服不足,你肯定行的。他愉快地参加了轮椅篮球队。一个月下来,小罗的脸变黑了,他在训练场上流的汗比任何一个人都多,但是他自信了,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他获得了轮椅竞速5000米的冠军。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落下,反而进步了。

最后,一定要开放自我。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是性格不开朗且孤僻的人。孤独妨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竖起了一堵墙。要走出孤独的世界,就要去推倒这堵墙。

小玉同学是脑瘫患者,讲话不清晰,手脚动作也不和谐。她刚来到学校时,我发现下课时她总是自己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或站在窗边看着窗外。我就在她自己一个人呆着时找她来聊天,试探地问她为何如此害羞。原来她非常自卑,因为怕别人听不清楚她说的话,看到她不谐调的动作,所以不敢和他人交往。我就开导她,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是优、劣、长、短兼而有之的。因此要学会诚实而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不必忌讳,更不必耿耿于怀。要真诚地开放自我,与同学和朋友交往,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获取他人的理解,把自己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让自卑感在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中稀释和消解。对一些无法改变的弱点,如身材、相貌等则要学会坦然对待,有勇气去接受事实。我邀她和其他同学一起与我聊天,一起出墙报等,慢慢地她开始和同学接触了,说话也多了。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她的思想活跃了,学习也有了进步,自信心加强了,心情也变得更愉快。

上一篇:朴实无华情最真 下一篇:为残疾人撑起幸福的蓝天